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
2016-03-19刘静
刘 静
南京市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
刘 静
南京市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在了解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概况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形结合法,对兴化市安丰镇3个村的农民进行了调研,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效益不突出、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不足、未形成规模化农业、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等。对此,提出了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等对策建议。
秸秆;综合利用;制约因素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据统计,我国每年可生成超过7亿t秸秆,成为“用途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目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大多采用露天焚烧或随意丢弃的办法,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1-2]。
为了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引导和规范农民利用秸秆行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政府曾出台有关规定,但实际情况仍不尽人意。面对我国资源约束、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严峻形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以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代表性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究农户露天焚烧秸秆的深层原因以及制约农户综合利用秸秆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秸秆综合利用的常用方法包括秸秆还田,秸秆制作饲料以及制造沼气,秸秆气化(固化成型)作为燃料,秸秆造纸,产生活性炭或作为建材、轻工、纺织原料,秸秆栽培食用菌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秸秆的技术不断创新,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能源、肥料、饲料、化工原料等综合利用,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促进资源再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3]。然而因为一系列制约因素,导致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并没有普及,农民处理秸秆还是多采用直接焚烧的方式,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在国外,秸秆经过处理后用于能源、饲料等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4]。丹麦作为世界上最早利用秸秆发电的国家,拥有被称为世界上最高效、最环保的阿维多发电厂,该发电厂因利用秸秆发电而备受瞩目。美国对新型替代燃料的研发给予充分支持,特别是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农业部与能源部曾联合发布声明,共同创设一项基金,用以资助生物燃料、生物能源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在加拿大,一般每年5月播种玉米,10月收获。作为青饲料于9月提前收割时,玉米收割机将玉米秆和玉米穗一同收割,一起切碎后储存于农场储料罐中,可储存1年。10月玉米已经成熟,收割时,玉米收割机将玉米秆切碎,作为肥料返到田里[5]。在日本,主要有2种处理秸秆的方法:作为肥料混入土中,或是作为家畜的粗饲料。此外,日本也一直积极探索关于秸秆的燃料转化的多种途径。
2 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2.1调查研究概况在调查农民对于秸秆处理的了解程度、农村秸秆焚烧技术的应用范围、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因素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推广力度的基础上,运用调查问卷法、实地走访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形结合法等进行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兴化市安丰镇3个村代表农户,以农户家庭为单位,采取面谈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117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85.47%。同时在3个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秸秆利用情况。
调查样本中,年龄30岁以下8人,30~40岁33人,40~50岁49人,50岁以上10人。由此可见,中老年人是调查的主体人群,而30岁以下青壮年则因为外出打工等原因很少留守农村。此外,调查样本中无教育背景的有6人,文化程度为小学的23人,初中的9人,高中及以上的22人。可见,当地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2.2农户对秸秆就地焚烧的危害认知分析秸秆就地焚烧对环境及生态经济带来诸多危害,农户对于秸秆就地焚烧的危害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人群中,认为秸秆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比例达到100%。可见秸秆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已成为广大农户的共识。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在焚烧秸秆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加剧了温室效应,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有序运作[6]。
2.2.2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在焚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经秸秆烧过的土地,表层变成了一片焦土。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焚烧后土地表层中微生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土壤中的分解者,不利于作物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土壤中有机物在高温的作用下,部分产生气化,降低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对以后继续种植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7]。
2.2.3影响交通安全,对生产生活造成不便。由秸秆焚烧引起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雾可能会笼罩机场和高速公路,造成道路关闭、航班延误,增加事故的发生率,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2.4资源得不到循环利用。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粗蛋白等有机物质,适当处理后是一种很好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原料,秸秆焚烧使秸秆中有用物质丧失殆尽[8],而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由此可见,焚烧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核心,也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9]。
2.3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农户对秸秆就地焚烧对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有普遍性认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秸秆综合处理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实地调研分析,安丰镇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2.3.1投入过大,经济效益不突出。笔者在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中了解到,当地农民年收入大约3万~4万元,而秸秆综合利用的投资大大超出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秸秆还田机械、压块饲料、秸秆气化等项目,需要投资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以农民目前的经济能力难以承担。此外,秸秆综合利用虽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突出,但是经济效益低,农民基于自身经济效益分析不易接受[10]。
2.3.2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目前,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齐全,农民自行对秸秆进行集中处理的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小,特别是缺乏适应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设备,各项技术之间集成组合不够[11]。农民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很难进行秸秆的综合利用,只能直接焚烧。
2.3.3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力度不够。当地政府在促进秸秆利用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不到位,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私人投资不足,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长期缺乏改善,秸秆综合利用迟迟没有进展[12]。同时政府的经济补贴不足使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技术和资金上都不足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当地大部分农民并不清楚政府是否有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政府的政策并没有落实或者并没有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不利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3.4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无大企业下乡支持。由于未形成规模化农业,当地并没有回收利用秸秆的企业,这样导致秸秆无处回收,农民只能选择更加简单的焚烧处理方式。
2.3.5宣传力度不够,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宣传力度不足,试验和示范工作不到位,连续性差,导致农村地区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还不清楚,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参与度不高[13]。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算太高,对于技术的理解较差,学习能力弱,导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技术推广难度很大[14]。
2.3.6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
(1)群众认识不足。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认识到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所能带来的效益,认为秸秆综合利用对其生产生活所能带来的效益不大,因而认为与其支付各种农业机械作业费用不如焚烧省事。此外,大多数农民认为秸秆焚烧是相当于给土地施用草木灰,还可以将地表杂草种子、虫卵、作物病原菌等焚毁烧掉,有利于提高来年土地的收成。
(2)各级政府部门认识不足。各部门对秸秆利用现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没有具体的深刻的认识。此外,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不能将监督、管理、综合利用指导等工作一体化,导致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难以实施[1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离不开政府部门政策的引导、财政支持和宣传,一旦政府部门未能起到领头作用,秸秆利用的起步工作难以开展。
3 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建议
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很多,想要达成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使得政府、企业、农民能够协力合作,在经济政策与专业技术上下工夫,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3.1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难色有效实施。一方面全面监督、检查,禁止随意堆放农作物秸秆,严禁焚烧秸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16]。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对秸秆还田机耕作业补贴,同时要将现有的农业补贴落实到位,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秸秆的综合利用。
3.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形成规模化、一体化经济根据秸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收获期长的特点,有必要创立有关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资金、信息、技术、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秸秆购销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17]。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打捆机、秸秆还田机、收获机等设备,提高秸秆收集、加工水平,建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秸秆,销往加工企业,实现秸秆收购、运输、销售、利用一体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3.3邀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强相关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装备、工艺配套和技术集成水平,加强协作攻关,解决秸秆利用存在的技术难题。在秸秆还田机械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上要与地区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耕作制度多样性相适应,尤其是适应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型实用机械及其技术集成,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要制定秸秆还田的作业标准。同时要邀请专家下乡下田,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让农民学会综合利用秸秆资源[18]。
[1] 杨茂林.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N].山西日报,2010-11-03(B02).
[2] 崔红梅.农民秸秆利用行为选择:理论与实证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10.
[3] 牛晓艳.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J].农技服务,2008,25(10):133,162.
[4] 张明明,蔡同锋.试论秸秆污染及其综合利用技术发展[J].北方环境,2010,22(4):79-81.
[5] 单明玉,施晓婷.江苏省秸秆回收与利用探析:以泰州市为例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9):81-82.
[7] 王艳.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25.
[8] 郁佳林,姚军.浅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22(1):91-92.
[9] 樊平.浅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62-64.
[10] 李泉临,秦大东.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开发利用初探[J].可再生能源,2008,26(5):116-118.
[11] 佟丽华,王月英,刘桂华.玉米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5,20(Z1):321-323.
[13] 杨伟球,陆丽华.苏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做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83-284.
[14] 赵铁军.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工作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15] 隋美丽.秸秆压块饲料机匀料充型区的物流分析与计算机仿真[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16] 王云根,叶申柱,杨冬梅.吴江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07.
[17] 孙忠信,遇铁洁.吉林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1(9):25.
[18] 管叔琪,汪建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21-22.
AnalysisonConstraintsforRural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ACaseStudyofXinghuaCity,JiangsuProvince
LIUJi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00)
Basedontheunderstandingofthegeneralstatusof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athomeandaborad,byusing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fieldvisitmethod,literaturedatamethodandnumbershapecombinationmethod,farmersfromthreevillagesofAnfengTown,XinghuaCitywereinvestigated,constraintsfor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wereexplored,mainlyincludingloweconomicbenefits,lackoftechnicalguidance,government’spolicysupportandeconomicsubsidies,insufficientunderstandingof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Severalcountermeasureswereproposed:strengtheningfinancialsupportandpolicyinclination,vigorouslydevelopingruralcooperatives,improvingthelevelof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technology.
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Constraints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62);全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5sjcx088)。
刘静(1995-),女,安徽池州人,本科生,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2016-07-22
S216.2
A
0517-6611(2016)26-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