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守正与创新
——陶富源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6-03-19张涛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文集



【对话哲学名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守正与创新
——陶富源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摘要

张涛(整理)

编者按:陶富源(1944-),男,江苏海安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潜心学术五十余载,心无旁骛,笔耕不辍,成果丰硕。陶富源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哲学元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哲学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以普遍方式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论是过程辩证论与系统的统一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度。以现实的人为本是马克思学说的主题;哲学社会科学通过管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社会关系是通过强制、契约、情感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机体是自发调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为自为调节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和全面塑造人的科学;人类认识是感性、理性、统性三阶段的统一。2016年6月10日,“陶富源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陶富源文集》(十卷本)首发式”在芜湖举行,与会者就陶富源的学术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陶富源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贡献

王金福(苏州大学教授)

陶富源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学科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三个基本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领域内,陶教授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我这里不能全面叙说陶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所有贡献,而只说一个小的方面,即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贡献。我把他的理论贡献概括为:发现事实,揭示真相。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有了许多的定论,其中,有三个权威性的观点一直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第一个观点是: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和辩证法分家的唯物主义;第二个观点是,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旧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并没有一个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原则的时期,没有一个主要受费尔巴哈影响的时期。第三个观点是,马克思转向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缺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陶教授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原著的深入解读,发现了能够打破以上传统的权威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陶教授发现了三个事实。第一个事实,费尔巴哈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哲学,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第二个事实,马克思在1843、1844年间,对费尔巴哈是崇拜、迷信的,马克思曾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去解决社会历史问题,例如,运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颠倒的方法去解决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运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去说明人的本质、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和共产主义的问题,等等。第三个事实,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时,虽然没有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而是说,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作了直观的理解。在陶教授看来,直观性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

陶教授发现的这三个事实,对颠覆百年来统治人们的一些旧观念,对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发现事实、尊重事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事实并不会自动地跑到研究者面前来,跑到研究者的头脑中去。事实往往是被遮蔽的,事实被遮蔽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者的视野。我们看东西要有一个视野,这就是我们的前理解,我们头脑中既有的思想、观念。我们的前理解,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具有双重的功能,既去蔽又遮蔽。去蔽就是让我们看到东西,遮蔽就是让我们看不到东西。我们能够看到视野范围内的东西,看不到视野范围外的东西。举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视野的遮蔽功能。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一个事实,有费尔巴哈的文本在。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不去看费尔巴哈的著作,或者即使看了他的著作,也看不到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呢?因为我们受到一些前理解的束缚: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当然只能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个前理解遮蔽了费尔巴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个事实。要发现这个事实,不能迷信权威,一定要实事求是。陶教授之所以能发现费尔巴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一事实,就是因为他不盲从权威,不固守传统之见,不人云亦云,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同时又舍得化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原著。

陶教授以发现的事实为根据,得出了三个新看法:第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之一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第二个是,马克思在脱离青年黑格尔派以后,不是直接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是有一个走向费尔巴哈,然后经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又超越费尔巴哈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期。第三个是,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优点,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可以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三个观点,是对统治了人们的头脑百多年来三个传统观念的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厚重的“等心”之作

鲁品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作为一位哲学家,陶富源先生以探索真理为最高追求。陶先生集苦心孤诣之所得,悉数凝结于这套煌煌巨作之中,并且蔚然成为对真理的系统化探索。首卷《形上智慧论》乃是“元哲学”,即关于哲学本身的哲学思考;第2卷《实践主导论》用意于一切真理源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第3卷《终极关怀论》阐述人生的价值追求,阐明在价值目标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之本质区别;第4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是人类哲学的最高境界;第5卷《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追溯作为人类哲学最高境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现史;第6卷《唯物辩证论与实践智慧》、第7卷《唯物史观在当代》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第8卷《政治文明的哲学观照》、第9卷《精神家园的哲学守望》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两大上层建筑领域的分析;而第10卷作为这套文集的收官之作,乃是作者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心得,并欲薪火相传以授青年学子。10卷汇聚一体,蔚然成一体系。太史公曰:学者的使命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对陶富源先生来说,最为贴切不过了。能达到这一目标,乃是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陶先生的这套著作,正是他努力攀登这一最高目标的标志性著作。正是在哲学上的这种毕生探索,使陶富源先生成为安徽哲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差别在于:它不是为真理而真理,而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解放为使命作为其价值观的灵魂,为此而探索真理,由此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陶先生正是怀着这一崇高的使命来探索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此不断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矿藏,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史的各种误解,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在此仅举一例:众所周知,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倒”创立他的哲学的。而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陶先生通过对历史与文献的缜密考证,鲜明地提出:马克思的“颠倒方法”来源于费尔巴哈,而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运用范围的超越,将其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且指出这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文集》中还有众多对真理与真相的探索,在此不再列举。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与真相深入探索,使陶先生成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安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发出千钧之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这样的时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陶先生的这套著作,具有特殊意义。这部文集凝结着安徽师范大学及其政治学院对一位将整个人生献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的褒奖与敬仰。这必将推动安徽师范大学的哲学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研究的守望者

陈立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马克思是通过并超越德国古典哲学而“成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毋庸置疑有其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础。正如列宁所洞察到并多次强调的,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却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里提到的逻辑,在主要的方面,无疑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学术基础的肯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基础是马克思发掘并整合优秀思想史资源的结果,而又经受了生活世界现实运动的检验,从而既具有一般思想学说皆有的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个鲜明且有着本质重要性的取向,就是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建设,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的学术含量,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热点和前沿。陶教授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的这一特质,自始至终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予以落实。具体的做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典为文本依据,以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潜和吸收西方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当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力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脉源承、理论硬核、思想关切。我们从这套文集的有关部分可以直接看得出来。

马克思曾认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哲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方面都要和自己的时代接触并相互作用。中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建构的另一个前沿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问题,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现问题。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研究,已然面临着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参与并回答现实问题中而达到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不可否认地要以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来定向,而不是延续以某个范畴或原理为核心来建构理论体系的那种哲学史惯例或套路。更为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正是这样,晚近十多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问题研究这一新的前沿领域。陶教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方面的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并展开了富有学术深度的研究。诸如当代生活本质及其表现、当代精神生活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和协商民主、生态文明、社会公平与正义等等问题,在这套文集中皆有程度不同的探讨,由此彰显了这套文集出版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弘扬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唐莉(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观照现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文集》第一个鲜明特点。《文集》论域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范畴、原理,它们在《文集》中,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与深化。《文集》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执着、浓烈的探求真理之精神。大多数论文都以提出问题开始,逐步展开分析,直至提出作者的见解。直面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各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如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论(7卷);如正面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的空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人本性)与异化史观的人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社会比人更根本,更具有基础性。应该从社会出发说明人性的变化,而不是从人性出发说明社会。以此为逻辑前提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哲学阐释(3卷);而政治文明的哲学关照(8卷)、精神家园的哲学守望(9卷)更是集中地体现了现实关照的精神。正如黄楠森在第3卷序言(2004)中所写的那样:“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不少新鲜见解。……评说歧见、博采众长,阐明应持的观点。”陶富源教授用40多年的思想求索生动地践行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是《文集》第二个鲜明特点。这是观照现实所带来的必然成果。在《文集》的任何一卷都可找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例证。如第3卷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实践主导论、个性自由论和自由社会论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特性,即科学性、实践性、人本性及其统一。”主张“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理论,人学是关于人一般本性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等等,丰富和深化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集体主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内涵。如第6卷中提出:唯物辩证论、历史辩证论、实践辩证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唯物辩证论是历史辩证论与实践辩证论的逻辑依据,历史辩证论与实践辩证论是唯物辩证论的逻辑引申。以此为前提,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同时产生的观点。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物质世界,是自在态、自为态、人工态三种物质形态的辩证统一体等,这些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第7卷中提出: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不是对人的发现,也不是从观念、动机、个人行为层面对人的活动的发现,而是对人的活动规律的发现。”以实践主导论为逻辑前提,提出“社会实践是动态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这些观点应该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中,最贴近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和说明。其中关于生产力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系统结构、运动规律和发展动力的系统研究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文集》中所有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概括,用孙伯鍨的话说,一方面“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又“对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和说明”。

坚持“在现实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文集》第三个鲜明特点,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游刃有余的运用。《文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则是《文集》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尽管《文集》中的多数论题都是关于哲学的,但并没有就哲学谈论哲学问题,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整体性高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维度上,《文集》把具体论题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的过程中加以研究和考察;从空间维度上,一方面,《文集》把具体论题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结构中,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去研究;另一方面,则把具体论题置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的理论观点的比较中进行研判,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理解和阐释。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哲学创造

戴兆国(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陶富源的哲学创作体现了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任何哲学的创造都是继承中的创造,都是在对前人接着讲、照着讲的基础上的反思着讲、创新着讲。那种简单地抱着“为学术而学术”的信念的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义。只有那些抱有家国情怀,直面现实问题,勇于参加实践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践言。整套文集的创作既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尘嚣甚上,陶富源先生就此撰文予以激烈的批判。他运用唯物史观,集合当代中国实际,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理论的荒谬性。类似的反思式批判性论文在《文集》中随时可见。正如陶先生在《文集》总序中提到的那样,他既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也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的某些具体结论和具体原理,有的可能有错,而被证伪;有的也会过时,而被取代,但其基本原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不会从根本上被驳倒,被推翻,因而是必须坚持的。我想这样的态度就是继承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二、陶富源的哲学创作体现了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原创性就是要有主体性,通俗的说,就是要有志气和信心。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要做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仅仅是历史的同时代人。陶先生时常激励我们,希望我们有学术的志气和信心。陶先生曾经对我说,我们能不能创造安徽师范大学哲学学派?我说应该能够。《文集》的出版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解答。我校哲学学科的前辈学者文秉模和方永祥也多次对我说,学哲学的人要有自信和志气,要敢于言他人所未言,行他人所未行。去年刚刚放下教鞭的臧宏先生多次对我说,陶先生是一个能够受得住寂寞的人,是一个能够做出学问的人。臧宏先生自己也一样,虽然已经80多高龄,但仍然笔耕不止。他对儒释道贯通的研究成果虽然还未出版,但其所形成的哲学架构已经基本完成。在他们的影响下,安徽师范大学一大批中青年哲学研究工作者,正在形成各自的理论风格。在这样浓厚的哲学思考的氛围中,陶先生的哲学创造自然有着源源不竭的动力。陶先生说他出身平凡,但他却始终以关心时代为己任。正是本着这种文化自信,陶先生的哲学思考时时想到国家,想到社会,想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治学始终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并以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微力,而感到欣慰。

三、陶富源的哲学创作体现了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人类对哲学的反思永远是未竟的事业。哲学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研究者有发展的眼光和世界的视野。陶先生早年的哲学研究也曾受到传统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带有特定时代的痕迹。陶先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自己专门出版了俄文的翻译著作。后期研究过程中还经常关注现代西方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典籍。他虽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重心,但任何涉及哲学的话题他都积极关注。《文集》十卷本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考察的论文和著作,也有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中思想家的分析和解说,既有对传统哲学问题的追问,也有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新哲学问题的沉思。除此之外,《文集》还对哲学教育、青年人的成长成才等问题有专门的讨论篇章。《文集》蕴含的理论丰富,内容充实,反映了一个哲学家甘于寂寞、勇于坚守的志气和哲学思想创造的自信,体现了哲学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道谭》曰:“学术乃人类精神活动之讲求的端底,是人类经验与理性追求的痕迹之留存。存之既久,累积成文化经典。因有此经典,后世学术自其枝桠结节处再生,精神文化之流渐至洪大也。先秦诸子仰赖六艺之学,希腊先贤注目史诗残篇,其文化之源由此而来。学术精神依赖文化经典的创造。经典之再生,又促进学术思想不断衍生。既为经典,不可滥竽。经典者非自号也,乃积久于人心也。故此云,有经典的学术方为真学术,有学术的经典方为真经典。要之,经典即学术,学术即经典。”

贴近时代的哲学

葛贤平(铜陵学院教授)

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前存在着“过多强调唯物原则,比较忽视实践原则;过多强调客体原则,比较忽视主体原则;过多强调真理原则,比较忽视价值原则”这“三个过多,三个忽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学界在深入反思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却又走向了“实践本体论”、“唯主体论”和“唯价值论”的另一个极端。

在此背景下,陶先生提出了要自觉坚持唯物原则与实践原则、主体原则与客体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这三个“辩证统一”现在看来人所共知,但在30多年前提出来,是需要底气、勇气和智慧的。在理论推进的浪潮中,陶先生没有停留在一般原则上,而是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些原则贯彻到哲学原理中并指导实践。

实践本体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并延续多年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关系讨论中,一些论者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正是鉴于以往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理解的偏颇,和对这种偏颇所做的过度反拨的“实践本体论”,为了正本清源,陶先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理论源头,在《文集》第二卷、以及多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实践主导论的观点。他认为,哲学的变革从根本方面来说,是指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主导原则的转换,辩证唯物主义的顶层设计是世界观,其子层是自然观、历史观、人观、认识观、价值观和方法观,这些层次相互交结,并为之旋转的枢纽叫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所发挥的这种作用,可以称之为实践主导论。陶先生认为,要把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谓做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理解。

早在1983年,陶先生在《哲学研究》上撰文提出,必须从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探讨认识的源泉。前者是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 后者则是认识起源的社会实践基础,其中实践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基本的关系。

陶先生还认为,社会关系的形成要从客体向度、主体向度及其统一去加以说明。社会关系是客体,人是主体;社会关系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要依靠主体的人实践来赋予,来实现。从主体向度来说,强制、契约、情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三种方式。

在生产力与主体的关系方面,陶先生早在1990年主编的《现代生产力发展概论》一书有所论及,后又围绕生产力主题发表了十多篇文章,阐述了许多新观点。比如他提出生产力要素可以划分为劳动主体、工具系统、能源系统、基础设施、原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生产管理、现代教育等九个要素,在30年前陶先生就指出了管理、信息、教育这些要素的作用,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他还提出,需要和利益是劳动者主体积极性的源泉,坚持利益与劳动的直联、正比关系,这与当前解决贫富差距,确立劳动报酬在整个分配体系中比重的方向。

关于外因作用的两种形式,他早在1993年就撰文提出,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一种形式,而外因经过内化而起作用,这也是一种普遍性存在,特别是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创新等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等问题上,还需要澄清是非,深化认识。而唯主体价值论把价值生成归结为主体,认为客体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完全取决于主体对客体之意义的给予过程。这种观点在肯定主体在价值生成中作用的同时,走向了极端。陶先生在文集第1卷中明确提出,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在人类实践、人类利益、人类理想这三个客观“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关于普世价值,陶先生在《文集》第9卷中提出,不能把普世需要同普世价值、普遍价值和普世价值混为一谈。普遍价值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殊价值而言的,没有离开特殊价值且不受其制约的普世价值;相对于不同层次的价值特殊性,其价值普遍性的内涵是不同的;相对于一定层次的价值特殊性的价值遍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底线价值;任何层次的普遍价值,其形成的根据在于:该层次上各种主体价值的整体关联性,这对我们当前正确认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陶庭马(皖南医学院博士)

张 涛(安徽师范大学博士)

陶富源先生始终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这样概括其哲学研究的特质,即: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说明。陶先生通过对物质具体形态及其统一性的具体分析、物质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等讲清楚了“物”。在他看来,物质的具体形态包括自在态物质、自为态物质和人工态物质三类。自在态物质是指尚未被人类作用和改造过的,以自在自然为形态表现的物质;自为态物质是指创造对象同时也创造自身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或人的实践活动;人工态物质是指作为人的实践所生成的人工自然物,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生成着的人自身。三者尽管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都统一于物质,即客观实在性。自在态物质、自为态物质、人工态物质三者,是在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辩证历史发展中的物质统一。人如果只具有动物的本能,而没有能动的实践,那么自在态物质就永远不会产生出自为态物质与人工态物质。不仅如此,作为自在态物质的死的历史,在积淀和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环境和对象的过程中,也就变成了通过实践呈现和展开的,对人说来的活的历史,即通过实践复活了既往的历史,又开创了新的历史。因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永恒运动性,对人来说,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现实展示的能动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说,实践活动不仅自身具有物质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前提;而且,更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活动又是物质客观性的能动展示和退后证明。

第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过程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的统一。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新概括。以往我们讲辩证法侧重讲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辩证法,但陶富源讲辩证法有一体两面,即辩证法体现为过程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两个方面,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过程辩证法对唯物辩证法的纵向展开,系统辩证法对唯物辩证法的横向展开。过程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不仅共同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即是以联系范畴为逻辑根据,又是联系范畴的展开和具体化。由这一点所决定,因而过程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在内容上也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四层次理论。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体系的新构建。陶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身是由若干层次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些层次包括四个方面,即逻辑根据层次、基础核心层次、内在机制层次和微观展开层次。逻辑根据层次是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说明: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即“物质→精神→物质”。物质如何决定精神,精神又如何反作用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的科学解答又引申出了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即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由此,“实践→认识→实践”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核心层次。认识如何从实践中来,又如何回到实践中去,即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机制,以及认识指导实践的机制分别又是什么?对于这样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的回答,又引申出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反映”形成观念;又在一定观念指导下,通过“设计”去指导和规范实践的逻辑结论。于是,“反映→观念→设计”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机制层次。反映通过哪些形式或认识阶段形成观念,由此引申出了感性、理性、统性等三种认识形式或三个认识阶段的理论,它们构成了“反映”的三个子层次;观念从内容来说,又表现为认知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三层内容,它们构成了“观念”的三个子层次;设计的具体步骤又可分为确立目标、选择方案和制定计划等三个环节,它们是“设计”的三个子层次。以上三个方面所包含的若干子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微观展开层次。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是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的新揭示。陶先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概括表述为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以实践为主导环节能动呈现和展示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科学世界观理论。(二)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以实践为首要基础能动反映世界,又通过观念设计去能动改造世界的科学认识论理论。(三)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以实践为根本道路实现个性自由和自由社会的科学价值观理论。坚持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对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根本精神,以及在当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具有根本意义的。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是社会解放论和生态建设论的统一。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的新理解。陶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二维结构,即社会解放论和生态建设论的有机统一。由于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因此人的存在、人的处境,也就具有了双重关系,或曰双重矛盾。一是人与人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互为条件、相互交织。人的这种双重处境和人的这种双重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彻底解放的科学,必然是以解决人与人的矛盾为旨归的社会解放论,和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旨归的生态建设论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彻底解放的科学。这里的彻底解放,主要是指,要把人从资本价值主导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造成的人剥削人的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同时也是指,要从这种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负面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前一个解放是通过社会变革来进行的,因而可称之为社会变革论,或社会解放论。后一个解放是以前一个解放为前提,主要是通过生态建设来实现的,于是可称之为生态建设论,或生态文明建设论。马克思哲学人的彻底解放学说形成了这样一个主辅统一的二维结构,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相互制约,以及以这种相互制约为基础的人的生活处境的双重矛盾是这种双重矛盾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的二维结构是其本然的存在。

在陶先生的学术探索中,始终秉承这样的原则: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现实的实践来丰富发展。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外,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提出矛盾只能一分为二,事物可以一分为三;要从客体向度、主体向度及其统一去说明社会关系的形成等等。总之,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是陶先生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责任编辑:马陵合

10.14182/j.cnki.j.anu.2016.06.002

2016-08-21

B27

A

1001-2435(2016)06-0669-08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郭汉城文集》简介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