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导向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路
——试论国家标准视阈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①

2016-03-19简功友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标英语专业办学

简功友

(吉首大学,张家界,427000)

新导向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路
——试论国家标准视阈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①

简功友

(吉首大学,张家界,427000)

即将出台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通过新导向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在详细解读国家标准的新导向及其与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路。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院校的本科阶段英语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顺应历史和现实需求,也为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导向,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向来以办学条件差、教学水平低、学科理念落后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就新《国标》视阈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厘清改革的宏观思路,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新导向:《国标》的历时解读

《国标》是在对中国外语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办学历史进行了深刻总结、对国内外英语教育质量标准制定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对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式进行了精准把握并厘清了英语教育的“十大关系”(孙有中2014)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切合现实需求,也提出了新导向。

1.1 专业内涵学科化

《国标》的制订对英语专业的内涵有了崭新的认识,强调了英语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本体范畴。《国标》在前言里首先指明了“英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隶属文学门类”,同时指出“英语专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过程强调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这样的描述,不但澄清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归属,而且凸显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内涵,也找回了曾一度失去或被边缘化的英语专业“根据地”。这不仅是一种简单地回归人文教育的传统,更体现了21世纪对英语专业内涵的新认识。曾经被很多高校以无用为理由而忽视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已被写入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三方面都也都有一致的体现,分别为“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英语文学赏析能力”以及“英语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最为关键的是,《国标》在课程体系中也再次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大部分。其中,专业方向课程又分为语言学课程、文学课程、文化课程、翻译课程、英语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用于建构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与专业核心课程一起构成英语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质上也就是构建了本科层次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

从知识体系的建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国标》对过去英语专业过度强调“致用”的明显反拨,将“致知”也提到了新的高度。仲伟合(2015)就明确指出:“《国标》既要夯实以往反复强调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又要摆脱纯粹以训练语言技能为目标的怪圈。”蒋洪新(2014)也曾指出:“在新形势下,培养规格的覆盖面应更为广阔,至少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系统的英语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较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语言技能训练在《国标》中虽仍受高度重视,但已只是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是知识传授的衍生品,也可以理解为专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综合体。英语专业内涵也就被学科化了,体现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1.2 评判标准立体化

以往的教学大纲及各类教学要求,基本上都是一种单一维度的平面标准,《国标》的出台却打破这样的传统。《国标》将标准水平定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等偏上这一层级上,坚持《国标》是最低标准,“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价依据”,但不是评价具体学校的英语专业办学的执行标准。《国标》发布实施后,相关行业将会根据《国标》制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即“行标”。各所高校要依据《国标》与行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科发展的特色,制定独具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学校标准”(简称“校标”)(仲伟合2015)。

《国标》的出台,同时意味着“行标”和“校标”的出台。“国标”、“行标”和“校标”互为依托,又互相牵制,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指导英语专业办学,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这是一种立体化的标准体系,三个标准都在不同维度上同时发挥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在整个评价实施过程中,哪一个标准也无法“一个人说了算”。这种立体化的标准体系体现了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办学差异的尊重,因此,在指导效果上也能产生立体化的效果,从而真正促进英语专业办学。

1.3 人才培养多元化

评判标准的立体化必将指向且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仲伟合(2015)指出:“建立英语类专业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的目标是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多元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在过去长期存在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问题。”《国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明显印证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方向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凸显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同方向课程的自由组合加上学校特色课程的强势推进,为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但提供了可能,而且提供了途径。我们中国地广人多,东南西北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就是按照《国标》所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从纵向上,让不同水平的高校培养不同层次的英语专业人才;从横向上,让不同地区的高校培养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才能真正满足国家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新机遇与新挑战:《国标》的民族地区解读

《国标》的新导向,给英语专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就是带来了新挑战。为了弄清《国标》究竟为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改革带来了怎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对《国标》进行一种地方性解读,具体地说,应该是民族地区的解读,也就是将《国标》的新导向与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的特殊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标》给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

2.1 办学的自主与底线的守护

《国标》将评判标准立体化,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特色发展和自主发展提供了依据,制造了一种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仲伟合(2015)指出:“《国标》的实施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是科学理顺‘管、办、评’三者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因为地域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劣势,英语专业办学相对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过去统一要求的平面化标准下,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办学一直被一个标杆赶着跑,既赶不上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办学水平,也无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国标》给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的自主权,强调“要充分考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多元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转变,对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新机遇。

然而,评判标准的立体化,不等于我们可以抛开标准无限制地降低标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也不等于我们可以放弃质量意识;自主办学更不等于随心所欲,民族地区的英语专业办学仍然要达到《国标》的要求。《国标》是专业办学的最低要求,是办学准入、建设以及评估的重要依据,“鼓励生源较好的学校制定‘更上一层楼’的校标,而生源较差的高校也能制定‘跳一跳摘果子’的校标”。既要办出特色,亮出优势,又要坚守底线,这正是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在《国标》出台后所面临的新挑战。

2.2 课程设置的自由与学科内涵的打造

《国标》不但提出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导向,而且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了不同院校一定的自由。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国标》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其中,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翻译、英语教育等主要专业方向的知识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每一个具体方向,《国标》只规定了学分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自由,在不同的具体方向课程中自由构建知识体系;其次,《国标》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还设置了其他(特色)方向课程,专供学校开设本校优势和特色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既能保证英语专业内涵不走形,又能给不同院校以课程设置自由,根据学校定位和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从而发挥学校和地方的办学优势。这无疑也是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机遇。

自由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责任。课程设置更是如此,一方面,根据《国标》的精神,民族地区需要开出比以往更多的具体方向课程;另一方面,所开出的课程还必须符合《国标》将英语专业内涵学科化的导向,打造特色也是打造学科内涵。因此,开设出来的特色课程至少必须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与英语专业相关,彰显英语专业内涵;其次,所开设的课程还需与英语专业所规定的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相对接,具有课程的前后延续性,共同构建英语学科知识体系;最后,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多方面调研,以保证课程的质量,从而真正促进特色人才培养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这于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无疑又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挑战。

2.3 地方特色的自为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国标》倡导“分层卓越,各显特色”,“要求各个高校以《国标》为蓝本,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本校的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仲伟合2015),明确结束了过去“千校一面”的时代,英语类专业的地方特色进入到一个自为的时代。地方特色的自为实际上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需求的体现。民族地区不再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烈的21世纪,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彰显自身的魅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就包含了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的基础和源泉,也为民族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提供了作为的空间。而《国标》的出台更使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围绕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所应该开展的工作变成一种自为,也就是赢得了更多的办学空间,这是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又一个新机遇。

正如前面所说,民族地区从英语类专业的办学水平来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英语类专业的服务能力发展不会变得简单,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更需要高水平的英语类专业人才来完成。因此,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特色的自为既是一种机遇,同时又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3.新思路:《国标》视域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国标》的首要功能体现为标尺作用”(仲伟合2015),它为英语类专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导向。在《国标》视域下的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改革已是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要用好《国标》这把尺子,准确丈量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目前办学的现状,还要摆脱以前在平面化国家标准下亦步亦趋的状态,确定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辟新出路。

3.1 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发挥地方优势

《国标》对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导向,国标、行标、校标三位一体立体化标准体系的提出,让英语专业办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让我们开始关注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和英语人才培养的特殊环境。在《国标》的指引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考虑办学的定位问题,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地区办学优势,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办学劣势转变为办学优势。

《国标》的制定使我们重新认识英语专业的内涵,校标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力,多元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仲伟合2015)。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办学环境进行重新认识,否则我们就无法知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的特殊需求。鉴于英语专业的内涵体现在“语言、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与英语专业之间关系的落脚点在于少数民族文化上。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是民族文化富集区,拥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次是贫困区,多为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最后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以旅游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三个特点对英语专业办学产生了特殊需求。特别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之后,英语专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了特殊的战略意义,它既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需要。

在认清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办学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特殊情况。束定芳(2016)也指出:“如果我们把中国的高校分为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院校、专业性高等院校三大类的话,那么相应地,这些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应该根据学校本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的定位,使其具有不同的特色。”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考虑办学定位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课程体系、评估体系等等。

在考虑民族地区和学校本身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认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可以放弃高精尖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维度,确定以服务地方、通识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培养目标,以民族文化外译和旅游人才培养为特色,从而避开与重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竞争的劣势,也避免人才培养规格的同一性问题。

3.2 彰显特色,强化实践,旨归服务地方

罗布江村(2011)曾指出,“民族性”是民族院校的根本特色。确定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就是确定了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办学特色,即民族特色(或者说地方特色),具体体现在民族文化外译人才和民族地区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办学中贯彻这一办学定位,彰显英语专业的民族特色。我们可以从英语专业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三方面来彰显民族特色。

首先,知识体系方面,与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专业知识本土化的问题。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必须将地方特色的知识融入课堂,强化学校的优势学科,就要将学校的优势学科与英语专业结合起来,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引进课堂。相对于民族地区,除了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里面所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学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社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用英文讲述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从而让地方特色与学校办学优势落到实处,建构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独特的学科知识,充实其专业内涵,从而保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得以畅通。

其次,在英语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方面,《国标》已经有了全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才为目标,而是旨在培养完全的人。“《国标》既要重视英语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又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的培养。”(仲伟合2015)在这种思路下,民族地区英语专业能力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言说和译写能力,同时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言说和译写西方文化的能力。

最后,素质要求方面,《国标》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摆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认为,相对于民族地区,人文素养还应包括民族情怀。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让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学生喜欢、热爱并乐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为荣。

《国标》对学校定位、特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强调,实际上是强调现代大学四大功能之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支撑。陆云(2002)、吴斐和孟立军(2014)都曾指出,实践能力是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要想畅通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在办学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

3.3 更新理念,提高效率,保障培养质量

教师的理念在教师发展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Richards等2001)。教学理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在教学实践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内化为一种行为准则,教师会按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决策和行为。另一方面,每个学习者都是带着一定的观念去学习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可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动机或行为,“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观念并施以正确的指导,会有助于帮助他们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戴炜栋、王栋2002)。在民族地区开办英语专业,无地域优势,无师资优势,无需求优势,如何让英语专业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固本求源,生发原动力,提升教学效率。针对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四化”②教学理念,即“知识化、生活化、本土化、个性化”。

知识化主要解决语言学习的工具或载体的问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许多专家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比较清楚的界定: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要承载或体现文化知识的,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可以紧密结合起来的。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英语专业教授邹为诚先生也提出语言教育要寻求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文化知识本身。英语学习知识化的终极含义就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本身作为目标转换为将文化知识作为目标,以知识为载体来促进英语教学。

生活化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课堂学习向现实生活延伸,将英语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从生活中学语言;其二是指学习内容指向生活,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生活,也就是坚持为生活学习语言。

本土化的概念来源于英语本土化问题研究。在针对英语专业教学问题上,主要指英语学习资料应涵盖本土文化,从而让学生对英语感觉更加直观。

个性化主要是解决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英语专业教学要依赖和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知识,构建和打造学生独有的、强势的、创新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四化”教学理念分别在外语教学的知识论、方法论、语料观和人才观四个方面互为支撑、相互促进,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理念。为解决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条件、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劣势提出了应对策略,能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保障整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结语

《国标》的出台,是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史上的大事,对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国标》用新的导向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多元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具体需求的指导思想,让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发挥地方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充实办学内涵、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变成可能。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抓住《国标》出台这个契机,精确把握《国标》的内涵和精神,透彻分析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办学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内涵发展,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附注

①本文所提及并引用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送审稿。

②本文作者主持吉首大学2008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融智学框架下基础阶段英语专业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以学分制为导向”研究时,曾提出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技能教育生活化、知识化、本土化的理念,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进一步提出“四化”教学理念。具体参见课题组论文“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学分制的障碍与对策”(《文学教育》,2011年第5期)。

Richards,J.C.,P.B.Gallo&W.A.Renandya.2001.Exploring Teachers’Beliefs and the Processes of Change[J].PAC Journal(1):41-58.

戴炜栋、王栋.2002.一项有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5):24-29.

蒋洪新.2014.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3):456-462.

陆云.2002.新《大纲》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4):56-61.

罗布江村.2011.民族院校如何实现新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7-19):03.

束定芳.2016.英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在思考[J].外语界(3): 115-117.

孙有中.2014.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1):3-10.

吴斐、孟立军.2014.基于CLP-CDIO的民族地区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陵山片区”高校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5):84-88.

仲伟合.2015.《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3):2-8.

(责任编辑 杨丽)

H319

A

1674-8921-(2016)06-0079-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6.013

简功友,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电子邮箱: janealan@163.com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编号15JZD048)子课题“我国外语教学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理据研究”(编号 121-0735)、湖南省教科院项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编号XJK014AGD011)以及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英语专业”(编号吉首大学教通2012[52]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国标英语专业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