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亚舒科学翻译思想源流考

2016-03-19黄忠廉孙秋花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研究

黄忠廉 孙秋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李亚舒科学翻译思想源流考

黄忠廉 孙秋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李亚舒科学翻译思想得益于其非凡的起点、多元的功力、多样的翻译实践和多年的译事外事管理,源于中国科技翻译的发展,产生于科技翻译研究,集中于科技翻译学探索,催生了科学翻译学,贯彻于译学队伍建设。

李亚舒,科学翻译,思想史

1.引言

一个人,六十年,从文学青年到翻译(学)家,通晓多种语言,走遍30多个国家地区,任各种期刊编辑、副主编和主编50余年,以真名和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译作500余万字,发表论著150余篇/部,涉及译学创立、译论探索、译事研究、译家访谈、译坛评介、图书译介等。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即将成为“80后”的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观其人其事,宛如纵览哺育他的万里长江从高山奔向大海,可见其各具特色的人生四季。

2.源头(1940~1950年代):非凡童子功 多道智慧源

俗话说:打小看大。成功虽不问出身,学界却讲童子功,有时不无道理,于李亚舒尤甚。他少小受教经历虽艰,却奠定了童子功;青年比常人更充实,吸足了学术养分。

2.1 起点非凡

李亚舒,祖籍湖南湘阴,1936年6月18日生于湖北公安。学龄前发蒙乡村私塾,读四书五经;抗战后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洪水冲垮校舍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个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1949年合校转入湘衡中学,高中进入毛泽东、朱镕基、周谷城、周立波、谭盾等就读过的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三年中文强理弱,尤其强在语文和外语,自觉写英文日记,课余钻图书馆,办板报,好文学,作品频见校刊。1954年考入北大。

2.2 功力多元

1954年,两湖水灾,粤汉铁路不通,经浙赣线辗转沪宁抵京。北大期间主修法语,师从齐香教授;专业之外,运动读书,吟诗撰文。每日清晨未名湖,朗读外语吟小诗。不放过各种高含金量的报告,时任系主任的冯至的报告启蒙了他对翻译的兴趣。

1956年,高教部拟派他留学苏联或东欧,出国前集训北京俄语学院,不足两个月,改派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越语强化三个月后,就插班听课。四年未回家探亲,寒暑假却争取下乡劳动,以练口语。大二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后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畅谈文学,燃起了创作热情。先后创作了《鲜花》、《带红领巾的小姑娘》、《陈阿姨与小朋友们》、《越南是诗歌之乡》、《寄给西贡青年的信》、《决心把北兴海变粮仓》、《一个美好的愿望》、《抗议美吴(集团)的罪行》、《悼陈文恩同志》、《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歌剧、评论等;1959年主译了诗文集《越南的女儿》(上海译文出版社)、诗集《通往友帮之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向中国致敬》(《世界文学》第9期)。1958年《那些富利的人们》刊于《诗刊》。几十年来,他边工作边研究,还不舍翻译与创作,仅以诗论,就有千余首。1959年5月毕业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为研究奠定了基础,训练了方法,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

高中、大学和留学这十年,李亚舒踏上了译与作双轨;加之平时自学英语,1983~1984年又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这种外语母语、国内国外、译作两栖的训练铸就了他非凡的起点,孕育了丰富的源泉,令人钦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上游(1960~1970年代):口译笔译勤奋 译事外事用心

人生如长河,近源水至清。源头好,基础牢,确保李亚舒的翻译实践和译事外事管理争了上游,获了地位,长了智慧。这位本名“志强”的学子,放弃了长兄寄望于他的“自强”,一工作就更名为“亚舒”:已走出楚地,他要“极目亚洲舒”!

3.1 口译笔译实践

李亚舒的翻译始于留学时代。1959年底回国,分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翻译与写作。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每天坚持晨读英、法、越三语各半小时。后来参与《亚非文献》创刊,涉及多语,他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译编;为科学出版社图书进出口公司做了近半年的图书摘要,偏得了后来研究所需的宝贵文献。工作之余仍痴迷小说。1962年秋至1964年秋,下派安徽肥东搞“四清”。“文化大革命”的1969年秋,下放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其间常被调回京,陪中科院郭沫若院长等接待外宾。1972年回京,调入中科院外事组(后改为“外事局”)。“文革”后,他惜时如金,加倍学习与工作,受分配为邓小平、朱镕基、郭沫若、方毅、卢嘉锡、朱光召、路甬祥、严济慈、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萨拉姆、李约瑟等做过翻译服务和接待工作。

这廿年即使有翻译活动,也以口译为主,而心爱的创作被运动和工作挤兑。笔译多在“文革”前,代表作有《海鸥》(《世界文学》1963/10)、《阮荐仁义思想试探》(《哲学译丛》1963/10期)和《像他那样生活》(《世界文学》1966/1)。

3.2 译事外事管理

李亚舒的管理才能最早显于长沙衡湘中学,任过校学生会主席。1972年进入外事局,任过翻译、高级项目官员、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处代处长,后来晋升为局外办副主任和亚非拉美处处长,分管英、法、日、俄、阿、朝、越、罗八个语种以及107个国家和地区。从此,他的部分时间专用于译事和外事管理,比如任外交学院和中科院外事干部培训班主任、中国陈嘉庚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翻译部主任、《科技计划译丛》常务副主编等。40多年来,除自己参加国际会议外,还参团、组团或带团访问亚、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管理能力还体现在他积极参与学术团体的活动,如他后来任过或正兼任着中国译协第三届副秘书长、第四届和第五届副会长兼科技翻译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科技译协副会长等,兼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多家出版机构译学丛书的专家委员会主任或编委、《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杂志编委、《英语世界》编委、《中国科技术语》编委、全国科技学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名词委员等。

4.中游(1980~1990年代):力促科技译事 明察科技译史

人到中游,李亚舒著译不断,汉译代表作有:科普著作《从原子到生活》(科学出版社1994)、小说《熄灯》(文津出版社1996)、戏剧《亨利六世》(第三部)(新世纪出版社1997);主编《新英汉缩略语大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廿年,智慧创造了平台,这廿年平台决定视野,翻译实践与管理铸就了他对科技翻译的全局观和历史观。

4.1 促进科技翻译发展

为促进科技翻译发展,李亚舒推动或主办了三件事:定期办会、成立译协、创办学刊。

20世纪80年代极力提倡科教兴国,科技翻译因之而兴旺。历经“文革”、人到中年的李亚舒总有一种时代紧迫感;而身处科学的最高殿堂,天天与科技和科学家打交道,酿成了他一心向译的情结。1984年他参与组织、后来负责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先后参加与组织了四次全国大中型企业翻译研讨会。1986年经他推动,成立了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1988年又成功创办了《中国科技翻译》。办刊之初缺稿源,他身先士卒,除约稿外,还自己写稿,有时一期竟达六七篇,笔名多达45以上,如闻殊、亚舒、楚石、幼秧、嘉耕、鄂石、L.志江、筱蔚、舒兰、李湘、李鄂、李湘荆、厚舒、一一斌等。他同时向科学院下属各分院和国内高校组稿,发掘并稳定了一批老中青作者群。

1990年刊物获正式刊号,自此他任常务副主编十年。办刊伊始,部分文章就配以中文摘要,所有文章配以英译,很快就配全了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走向了国际;1993年荣获第13届世界翻译大会“1990~1993年度FIT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加强了国内外译学交流,提高了科技翻译的国际地位。《中国科技翻译》一直坚持科技特色,矢志服务于科技翻译,成为国内三大译学名刊之一。刊物常设栏目有:科技翻译理论探索、科技翻译研究、译事纵横、译名标准化、人才培养、口译、科技翻译与新技术、科技翻译质量管理、科技翻译自学、图书评价、翻译随笔、译海论坛等;机动栏目有:科学家谈翻译、国外翻译机构、译苑轶事、翻译教学、科技译员修养、网络翻译、经贸翻译等。刊物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发文力求公平公正,后来进入了北大核心期刊,一度进入CSSCI。

4.2 践行科技翻译研究

李亚舒践行译事研究,可归为四方面:考本、管理、访谈、评介。

考本,即研究中国科技翻译本体问题,如科技翻译的性质、质量、特点等。基于丰富的实践和全国高平台,李亚舒对科技翻译常有独到的见解,1988年他强调科技翻译是一门学问,要引起整个学术界的关注。1989年他从客观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现实性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翻译的组织作用,以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翻译发展。1993年他再论科技翻译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首要必备条件是准确,保留科技风格,才算佳译。

管理,即管理和筹划中国科技翻译等。1994年李亚舒思考了“制订翻译法规,尊重译员权利”的问题,要为译者制订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对中国译协章程的制订和译者行为及翻译质量规范均具有历史性意义。1995年他回顾了亚洲科技翻译的传统与成就,畅想未来,提出了促进亚洲科技翻译发展的具体设想。1999年于世纪之交他展望新世纪中国(科技)翻译:思想更丰富,观念会更新,阵地更扩大,队伍更优化,组织更规范,条件更改善,手段更现代,交流更活跃。回眸新世纪头15年,译事译学的发展已雄辩地证明李氏的高瞻远瞩,他可谓新世纪翻译预言家。

访谈,即采访国内著名的科学翻译家。1990年前后,意识到不少科学家兼做翻译,他就在《中国科技翻译》辟出“科学家谈翻译”专栏,访问了钱三强、叶笃庄、严济慈、母国光、李佩、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李政道等百人,最终汇成《译海采珠――科学家谈翻译》,通过科学与翻译两界的联姻给人启示:科学的翻译和翻译的科学大有作为。

评介,即评论介绍科学及其译作。《中国科技翻译》常设图书评介栏目,在此他评过《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科技英语实用文体》、《怎样参加国际科技会议》、《实用英语口语》、《医学英语难句剖析》、《冰川物理学》、《政治文化翻译》等。

4.3 酝酿科技翻译学

李亚舒一直关注中国科技翻译的理论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其翻译思想越来越成熟。

1991年,他回顾了中国科技翻译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传统,指出当时的研究水平不齐、认识受限、研究薄弱等,而全国从业者多在科技翻译领域,认为建立学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科技翻译学”构想,指出完善翻译标准等是译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办好翻译报刊;建立国家科技翻译馆;建立全国科技翻译基金;建立并完善全国科技翻译网络;建立中国翻译学府;加强与国家名词委的合作;建立中国科技翻译学。这些设想或已实现,或在实现,或有待将来。1993年5月3日他在《中国科学报》撰文论述了中国科技翻译学特定的对象、内涵及其理论体系、规范、方法和术语问题。

要建科技翻译学,先得着手基本理论建设。他曾虚心听取钱临照院士的意见,舍“中国”去国别,学科名称更名为“科技翻译学”。1996年他与周依萍认为应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翻译学,其理论由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多视角研究构成;前者包括翻译的基本原理和科技翻译的标准、批评、历史、规律、术语等;中者包括翻译程序、科技词汇、句法、篇章的翻译、科技修辞等;后者包括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符号学、新老三论等与科技翻译相关的学科。

基于对科技翻译的具体研究和宏观思考,其全局意识和整理意识越来越强,于是他主编了《科技翻译论著集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与黎难秋合编了《中国科技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完成了科学翻译史研究的奠基工作。

5.下游(2000~2010年代):立说创学科 热心育学人

学界有说法:文科研究拼长寿!花甲之年仍问学,人生至此,经中游,纳万川;至下游,汇八方,可成浩荡之势。15年来他主译了《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文津出版社2000),主编了《中国科技翻译论著新萃》(中国气象出版社2000)和《简明英汉成语大词典》(青岛出版社2006)。耄耋之年的他还雄心勃勃拟从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名著”《翠翘传》。李亚舒2001年退休,又担任了十年主编,现仍参与编审。正是这15年,李亚舒集人生智慧,出思想,创学科,育来者。

5.1 科学翻译思想的形成

李亚舒的学术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孕于科技翻译的科学翻译思想。工作是学术的土壤。他躬身实践,经验丰富,又关注国内外译学进展,加之身处科学家中,耳濡目染,这就强化了他对科技翻译的理论思考。20世纪90年代他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诺奖获得者交流,确立了他对翻译史和译论的研究目标。那时他正思考如何在译论潮起中有所创建,这便是科学翻译思想的萌芽。他向周光召院士请教,将“科技”并入“科学”,“科技翻译学”又完善为“科学翻译学”。

2000年,李亚舒与黎难秋等立于当下译事思考,透过历史看未来,经系统研究,联袂主编了《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总论之外,全书包括汉至明初、明清两代、民国和新中国的科学翻译四部分,理清了中国科学翻译发展的脉络,明确了研究对象、科学翻译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各时期科学翻译的内容、形式、机构、活动、代表人物等,对中国科学翻译理论的发轫、发展、译才培养、新中国成立国后译事分期等均有独到的见解。该书的出版被严济慈院士誉为“我国科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时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叶笃庄教授称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科学翻译史空白”。

2003年,他深化了对科学翻译的理解: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科学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表达的创造性活动。2004年与黄忠廉确定了科学翻译的内涵: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

5.2 科学翻译学的创立

2002年他与黄忠廉联袂拟定了“科学翻译学”纲要,将1996年与周依萍对科学翻译学的刍议推向了深议,勾其轮廓,规划了学科建立的思路,首次对科学翻译学做了比较科学的界定,从科学翻译的基本策略和历史入手,结合学科体系总结出科学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框架。2004年二人合著《科学翻译学》,标志“科学翻译学”的创立。此书一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甚至商榷,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康志峰2012)。同年,二人主编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科学翻译研究卷》,这是我国首次系统研究科学翻译的丛书,揭开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新的一页。

科学翻译学是研究科学翻译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隶属于普通翻译学,是其重要分支学科。基于翻译策略(增、减、转、换、分、合等全译策略和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译策略)和国内外翻译简史,构建了科学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科学翻译的本质、分类、内在规律、基本原则、标准体系、过程机制、基本单位)和应用理论(科学翻译艺术、科学翻译教学、机器翻译研究、科学翻译批评、科学词典译编和汉译术语规范等)。方法论上,该书首次将全译方法和变译方法系统化,构成比较完整的翻译方法论系统;理论体系上,从一般理论研究到应用理论研究,互为见证,互为参照,自成体系;学科上,基于思维科学、语言科学及其他科学的理论成果,构建了科学翻译学理论框架。

《科学翻译学》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产物,第一本系统研究科学翻译的专著,重印三次,达9000册。2007年被选入中国文库千卷本经典名著,又精印5000册,彰显了生命力。2013年他又与黄忠廉、方梦之等合著《应用翻译学》,将科学翻译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5.3 译学队伍建设

李亚舒合作精神很强,既能团结人,又能培育人。他退而不休,老当益壮,除学科建设外,他更爱培养青年学子,扶持青年学人。

自1985年起,他受聘中国科技大学任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兼职培养中国科大十系研究生。任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高级顾问、硕/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2010年他总结说,要选择和培养大批不同层次的翻译人才,以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交叉学科发展,门类繁多的新学科出现,他认识到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做长远规划:除国家重视支持外,主要靠大专院校培养优秀青年热爱翻译,勇于实践,深究译论。

李亚舒总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育人如春风化雨,方式也多种多样。首先,平易交友。他喜欢年轻人,待人平等;不少人成了私淑弟子;他强调与青年可互补,将交流视作生命价值的延续。其次,言传身教。他勤奋爱学,退而不休,超龄服役,认为工作是福,他热爱翻译事业,成了学界典范,影响广泛。第三,耳提面命。全国年轻学者或电话咨询,或单位面谈,或家中做客,他总是倾听,循循善诱;为打消他们的顾忌,有时他让直呼其名,以示恳切。第四,以作品和平台影响人。通过自己的研究,通过办刊,发现和培养译学人才,当其伯乐,掘其潜力,展其成果,促其成才,激励了一批批青年学者。第五,鼓励创新。他坚持原则,大胆支持创新思想,敢于担当。为人作序至少40篇,善于发现他人优点;能团结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无形中形成了团队;善于运用集体力量,集中智慧,共同推进科技翻译事业。

附录

韩建国、李亚舒.1994.展望21世纪的中国科技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4):23-26.

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2013.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黄忠廉、李亚舒.2004/2007.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亚舒、黄忠廉.2002.研究科学翻译的学问——《科学翻译学》论纲简介[J].科学新闻24:7-8,12.

李亚舒.2010.翻译事业:传承与发展[J].中国外语(3):101-102.

李亚舒.2003.科学翻译的交叉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66-70.

李亚舒.1989.论科技翻译的特点及其组织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5):3-10.

李亚舒.1988.试论提高科技翻译质量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3):39-44.

李亚舒.1993.再论科技翻译特点及其组织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43-48.

李亚舒.1991a.中国科技翻译学的科学内涵(上)[J].中国科技翻译(3):1-4.

李亚舒.1991b.中国科技翻译学的科学内涵(下)[J].中国科技翻译(4):1-6.

李亚舒.2007.《中国科学翻译史》的特色[J].中国翻译(1): 42-45,96.

周依萍、李亚舒.1996.科技翻译学刍议[J].上海科技翻译(4):35-36.

康志峰.2012.科学翻译的传承与发展思辨——李亚舒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5):3-6,11.

(责任编辑 杨丽)

H315.9

A

1674-8921-(2016)06-0009-04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6.002

黄忠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汉译语言研究。电子邮箱:zlhuang1604@163.com

孙秋花,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电子邮箱:sungiuhua 15@163.com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学汉译生命气息研究”(编号13YJA740047)和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俄汉全译认知转化研究”(编号YJSCX2013-003HLJU)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