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买“椟”还是买“珠”?——“一亿有多大”一课教学引发的思考

2016-03-19浙江诸暨市暨阳小学3118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活动

浙江诸暨市暨阳小学(311800)王 燕



买“椟”还是买“珠”?——“一亿有多大”一课教学引发的思考

浙江诸暨市暨阳小学(311800)王燕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材中新增的内容,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一亿教学目标数学素材师生活动

由于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数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教材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旨在通过探究活动,既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又利用可想象的素材,使学生对一亿有多大形成感性认识。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强调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更深入的认识和挖掘,重视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对于“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数学素材该怎样选取?师生活动应如何开展?这是笔者在试教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一亿有多大”的教材研读和磨课经历,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既重在实践,又关注综合

对比人教版2003版和2013版的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人物造型稍有变化外,教学内容没有任何改编,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却有着不小的变化。如教学建议中增加了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即让各小组选择研究的对象、各小组确定活动的步骤和测量的方法等,也就是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操作、交流,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2)注重活动后的回顾与反思。”如果说,在实验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将“综合与实践”课上成“解决问题”课,更多地关注学生计算能力和数感的培养,那么改版后的教学建议则更明确地表达出“综合与实践”课应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实践,让体验深刻

“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阶段,笔者尝试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1)自主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素材自由组合。

(2)合作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根据方案领取相应的材料。

①提供研究方案设计样表(如下)。

研究的内容 需要的材料 活动的步骤 我们的结论先测量:再推算:

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初步制订活动方案。

③全班交流设计方案,主要针对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和活动步骤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④修改方案,并根据最终的设计方案领取相应的材料。

(3)分组实验,测量推算。

(4)汇报交流,总结提升。

2.综合,让能力升华

综合不仅表现为学科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综合与实践”课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的简单套用,这样的课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制订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则是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因为活动方案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活动的效果。

二、数学素材如何选取——既注重可想象性,又不失多样性

1.可想象,培养数感

“一亿有多大”是数概念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的活动,旨在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引导学生对一亿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在本课中,教材提供的研究问题是“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这当然是个不错的活动素材。首先,取材比较方便,既便于操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比较直观,具有可想象性。

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数出100张纸,然后经历“感知、测量10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体验50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即一包A4纸的厚度)——猜想1000张纸、2000张、500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验证推想结果”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推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其次,让学生思考问题:“推算出多少张纸叠起来的高度大约是1米?2米呢?”最后,引导学生推想叠满一个教室、一幢教学楼的高度,并想象与本地最高峰或珠穆朗玛峰的比较。教学楼、本地最高峰都是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物体,再通过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比较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有很强的现实背景。这个过程由扶到放,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比照物,再猜想验证,最后到完全推想,学生的数感就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既亲身体验了一亿的大小,又使体验成为最深刻的记忆。

2.多样,让体验丰富

仅用一个素材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的,本节课能够从多个角度和通过多种素材进行感知,更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让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

三、师生活动如何开展——让学生成为风景,教师成为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潜能。”因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如此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1.生学生成为风景

本次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仅仅是参与者,只在学生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和工具等辅助性指导。例如,在活动展开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题,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方案,讨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全班呈现实践的成果,检验是否具有科学性……整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掌握。同时,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活动后的回顾与反思。”笔者尝试通过课堂小结、写数学日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方法以及方案实施过程中碰倒的一些问题等。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开展实践;这样的回顾,学生在自我反思和总结中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整个活动,学生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和回顾的过程中绽放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2.让教师成为背景

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用简练、明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并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给他们指明探究的方向,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研究“从1数到1亿需要多长时间”时,有学生认为只要先测出从1数到100的时间,再乘以1000000就可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提问:“你认为从1数到100的时间,和从100数到200的时间一样吗?”学生先是为之一怔,然后恍然大悟,明白“从1数到1亿需要多长时间”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这里,教师努力唤醒、点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就“综合与实践”课而言,知识本身只是一种载体,一种用来培养数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载体。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兼顾“珠”和“椟”,以“椟”为载体,让“珠”更放光彩,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责编蓝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29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