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6-03-19许世蛟霍震朱光乾
许世蛟 霍震 朱光乾
摘 要:该文从生态文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层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徐州市现代农业拓展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对策研究;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05-03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Xuzhou,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discussed.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point,the paper creatively proposed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Xuzhou.
Key words:Eco-civi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Strategy research;Xuzhou City
面对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我国提出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日趋成为社会热点[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即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关系着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3]。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4省交界,是江苏省典型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60.87万hm2,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26%,产出了全省18.33%的小麦、16.47%的棉花、22.91%的蔬菜、21.44%的瓜菜、33%的水果、16.7%的生猪、28%的家禽、25.78%的肉类、29.37%的禽蛋、42.29%的牛奶,是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培养等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1 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作为一种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超越和取代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轨迹是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学者们大都认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伦理理论和方法指导人类各项活动,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行为特征,体现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4-5]。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来装备,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现代农业更多新的内涵和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内在统一,统筹解决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倡导“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低碳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集约集聚、资源高效、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6]。
2 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徐州市现代农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呈现“粮食持续增产,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态势。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现代农业的新内涵、新要求,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将更加凸显,徐州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
2.1 农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是比较效益低。据调查,2014年,从徐州市种植业结构分析,效益高的蔬菜果品占比39%、效益低的粮食占比61%;粮食产业中效益高的水稻占比26%、效益低的小麦等旱作物占比74%;设施农业占比仅为20%,粮食高产创建占比仅为15%,与省内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二是结构性紧缺。由于人口的刚性需求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造成农产品供求形势季节性起伏波动较大,由过去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变为“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三是价格波动频繁。农民盲目无序生产,导致农产品价格的“过山车”行情。
2.2 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加大 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化肥和农药仍大量使用,农产品污染现象逐年加重。2014年,徐州市化肥使用量为1 064kg/hm2,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较重,对主要农作物造成重大威胁。“耕地、用水、用工”等资源问题,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增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领域环节多,控制技术相对复杂,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还未建立。农业分散化种植养殖方式普遍存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全部到位。全市监管体系仍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缺乏,应对能力较为欠缺,工作协调难度偏大,易出现违禁添加物、农药残留、注水猪肉等问题。县级质检站建设进度偏慢,大多数镇级监管站无专职人员,无法有效开展正常的检测工作。
2.4 科技与物资装备水平偏低 科技与物资装备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2014年徐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60%,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靠天吃饭”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粮食增产依然靠“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不足40%,农业机械化水平78%,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小型农水和末端渠系不畅,农业抗灾能力与提高农业产能的要求极不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滞后,覆盖面窄,存在实施标准化成本高、农民难于把握标准、部分标准化难于监控等问题。
3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动高标准农田占比提升到60%。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收储保障安全水平。继续实施“2020”工程,建设优质粮食、林果产业、设施农业、健康畜禽、农业产业化5大中心,实施设施农业“上山”工程。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2 培育新型方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坚持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培育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一批新兴龙头企业,全面实施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流通业企业集群发展、高端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基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等载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进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层次合作。多举措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会,丰富农业招商引资与农产品出口途径。
3.3 强化绿色农业建设 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将面上绿化造林工作与重点工程相结合,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秸秆多途径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贮服务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推动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减少养殖业环境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4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充分做好自然灾害、动植物重大疫病、不规范的生产技术操作等灾害和风险的应对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安全保障。加快建设市级农产品智能监管平台,实现生产可控制、过程可查询、流通可追溯,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推动县级质检站尽快完善,镇村两级监管机构合格率要达到80%以上。落实日常监管和巡查制度,检验检测与执法监督两手推进,强化“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继续加大投入品整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监管措施日常化、制度化。深入推动全年集中免疫,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做好突发疫情处理。
3.5 完善为农服务标准 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省级“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建成一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步伐。加快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培训一批基层骨干农技人员。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专业大户、农(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农业工程和生态建设项目,并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简化农业工程和生态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完善办事接待规范,落实限时办结制度,实现零障碍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11-120.
[2]赵先贵,马彩虹,赵晶,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四川省资源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1):121-130.
[3]孔四新,崔旭盛,李海奎.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及其对策[J].农学学报,2013,3(11):14-19.
[4]高珊,黄贤金.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J].生态经济,2009(11):184-187.
[5]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10(2):188-190.
[6]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