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学礼,无以立

2016-03-18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殊人群礼制鲁国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明是非也。

——《礼记》

【大意】

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关系的远近,判断事物的疑难,分辨事情的同异,明辨是非的。

孔子尽礼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

孔子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他服侍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孔子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面虽然温和,可是仍旧带着严肃;外面虽然威严,可是不流于刚猛;外面虽然恭谨,可是心里仍是很安泰的。他遇着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割得不方正的肉,他就不肯吃。可见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解读】

孔子崇尚“礼”,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我们所说的大圣人,他都如此能遵守“礼”,我们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彦光易俗

隋朝时,梁彦光在相州当刺史,当时相州的人大多性情是阴险偏颇、变化多端。所以梁彦光就召集了品行端庄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里,设立一个学校,不是圣贤人的书不讲。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很刻苦勤勉,相州地方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一个姓焦名通的人,对双亲没有礼节,被他的堂兄告发了,梁彦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庙里韩伯俞因为母亲打他不痛,悲伤母亲力衰,对着母亲大哭的画像。焦通看后,悲痛惭愧,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于是梁彦光就教训他一番,叫他回去反省。不久,焦通改过了,成为了一个品行良善的人。

【拓展内容】

孔子日常之礼,在《乡党第十》中有较为完整的描述。首先是“言行”。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其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其次是衣着。孔子对不同的场合的着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孔子以礼待人,还表现在对特殊人群的尊重上。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种敬畏,也是当时社会礼的基础。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这也是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我们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

猜你喜欢

特殊人群礼制鲁国
特殊人群的健步走
五通桥区医保局抓好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工作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柳季与岑鼎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特殊人群涉毒案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的对策探讨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