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时间不如管自己

2016-03-18袁春楠

人力资源 2016年3期
关键词:番茄管理工作

袁春楠

从2011年起,我开始接触时间管理。之所以关注这个领域,是因为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再没有进行任何专业领域的学习。工作中完全提不起劲头,单位安排给我做的工作总是能拖就拖,每天过得浑浑噩噩。除了上班要朝九晚五,下班回家后完全用看美剧、韩剧等方式来打发日子。等我幡然醒悟时,才发现过去的几年居然过得如此苍白。

我曾以为,学习时间管理是可以“拯救”自己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把工作空闲用来阅读各种时间管理的相关书籍,搜索和关注微博上对时间管理颇有心得的前辈教诲,随时刷新他们都在做什么,也自掏腰包参加过一些时间管理相关的网络、线下课程。

在经过一段疯狂“取经”和实践后,终于对于时间的掌控积累了些经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更无法存储。我并不认为时间是可以去管理的,能够管理和改变的只不过是每个人的时间消费方式。对个人来讲,最有价值的是在参考别人的方法后,最终找到适用自身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时间记账:列出自己的“消费账单”

想知道每天24小时花在了什么地方吗?一款名为“Atimelogger”的手机软件或许可以帮到你。你可以利用它主动地记录自己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可以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看到一位“神人”——柳比歇夫的故事。他一生中不仅做了很多事,还把每件事的相应时间开销都记录在案。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坚持记录一部强大的时间账本。我们普通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做到这一点,只需要从24小时的时间记录中来了解自己日常习惯将时间分配到什么事情上。记录的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浪费在没有任何成果的琐事上。

集中精力:找个“帮手”督促自己

最初,我做事的风格比较杂乱,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天下来,什么事儿都留个尾巴。很快,我接触到了番茄工作法,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使用番茄工作法时,选择一项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自己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短暂休息一下(最少5分钟),每经历4个连续的“番茄时段”后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这种方法可以让大脑短暂集中精力后再进行休息,一天中来回重复这个轮回,使自己能获得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和最高程度的放松与调整。我使用的工具

是厨房倒计时器,每当我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打开闹钟,要求自己一听到滴滴滴的响声时,马上开始行动,专注于这一件事,争取在25分钟内做完。但是用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家使用,在单位使用就特别容易影响到周围的同事。

为了适应在单位中的工作环境,即实现单位时间高效运用,又不干扰周围的同事办公。经过寻找,我又发现了两款简洁易用的手机版番茄钟,一款是“focus time”,另一款是“学霸拯救地球”。利用手机进行时间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时间统计,而且可以将番茄钟设置成静音模式,不影响他人。其中,学霸拯救地球这款软件的最大特色是可以像玩角色扮演游戏一样,在每使用一个25分钟番茄钟的同时,还能让主角打怪升级,获得经验值。积累一定数值后还能解锁更高级的武器等等,这种类型的软件非常适合喜欢游戏化学习的朋友们。

最初的时间记录清单

2012年4月,我写下了人生的101个目标,也因为接触到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中提到在任意专业下积累到一万小时的人必定会成为专家。于是,我开始尝试用excel表格记录为各项目标所付出的时间。然而,最初并没有完全按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只记录了每一个事项发生的频次,并估算每次平均投入的时间,最后得出合计时间。就这样,我就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了几个月的时间清单,并把每一天的时间投入更新到晨间日记里,还坚持得不亦乐乎。终于有一天,在一个网友质疑下才发现,原来的统计方式是很不科学的!

首先是时间统计不精确。估算往往和实际所用时间相差甚远,只是在用感觉而不是真实数据作积累。同样写一篇千字文章,可能花费20分钟到2小时不等。短期看不到太大差异,随着时间推移,误差惊人。

其次是目标还不够明确。在最初设定一些目标时没完全想清楚设定这一目标所能达成的结果,到底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比如说“学英语”,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我其实并不清楚学了之后能在哪儿应用,如何转化成生产力。因为我既不做翻译工作,也不为外企服务,更不会留学移民,持续投入到底有什么动力和意义可言?几个目标小项:微博、博客、读书,完全可以合并成一项:写作。也就是说,目标与时间投入会随着人的思维和环境经常调整。

时间储蓄,令你收益一生

之后读的一本书《异类》,帮我重新激起对时间管理以及持续对专业时间积累的热情。这一次我意识到,只有将项目和技能细化,寻找到合适的工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记录时间。

2013年7月我开始使用“ihour”app。我告诉自己既然开始使用,就要持续下去,别半途而废。我陆续设定了27个项目,比如讲师、写作等倾向于工作维度;投资、旅行、健身、绘画等倾向于生活围度。从最初每天积累差不多半小时,到慢慢养成习惯,如今ihour已经成为我每日核心时间记录工具,从未终止过一天。使用过程中我有如下收获:

1.专注核心项目,学会做减法。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一个人的精力和能量也是有限的。我们学习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并非变成机器人,在每一分钟醒着的时间都安排工作内容,在日程本上设计无数下一步行

动,不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ihour有效提醒我,每天优先在具体项目上投放精力,与项目无关的事情完全可以拒绝请求,推荐其他更合适人选,或选择外包给他人去做。

2.自我探索,寻找自己的特长。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好在ihour允许用户记录过去时间点上的积累。只要我们把从小到大所有特长投入时间都统计加总,通过分析数据,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举例,在我开启过的27个项目中,3个超过2000小时的项目成为了我的收入来源,8个超过100小时的项目是我生活中相对擅长但还很难转化成职业的兴趣部分,至少我在打乒乓球方面很自信,手拿毛笔写大字时毫不怯场,炒菜做饭也能满足填饱肚子的需求。其余16项徘徊在20小时左右,处于半途而废的状态。这个数据体现了我之前接触过不少,但大都没有坚持下去。这种一目了然量化能力的方法不是很有趣吗?很多时候,你擅长了一件事,自然会爱上。

3.量化每一项行动时间。受到ihour以每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依次作为累计单位启发,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平时我们在每一天到底要做多少类事情,每件事情上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我列下了一份清单,为自己日常事项计时后,惊讶地发现,很多事情原本在想象中是个大难题,其实一些事情在1秒、1分钟里也能完成。无论你作为一名职场人、自由职业者还是创业人士,如果能花一点时间研究自己的行动节奏,拥有时间感,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与生活会渐渐发生变化。

我的时间去哪了

累计时间账户,把每天投入的时间“存”起来,会给人一种在“存钱”的感觉。通过对时间投入作自我分析,会让你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对未来越来越淡定。时间记录不仅能让你看到总体记录时间、记录次数,也能看到历史上你在哪个月投入比较多,哪个月状态不好、投入很少等,借此反思原因、把过去的自己是否努力看得一清二楚。我曾经统计过去十年真正可以算是有效时间的部分,十分汗颜。每个人的十年都有87600小时,睡眠约26280小时(占比30%),假设一年投入1000小时在专业上做积累是完全可行的,平均每天3小时就足够了嘛,想再努力一些,同时积累2项专业技能,每天6小时也还吃得消。然而,十年后理论上会实现的一万小时天才诞生时刻并没有出现在我的身上。过去十年中大多数日子里,我不珍惜反而打发消磨时间,用来对27个项目积累的全体时间满打满算8600小时(占比9%)。那么剩余61%上哪儿去了?是在吃饭、在通勤路上、在玩游戏、追剧、还是在休息呢。

我的体会是,专注三小时做一件事情,是需要意志力、体力来支撑的。能够每天持续投入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力。然而,正是因为这件事不那么容易做,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让坚持者与不坚持者之间逐渐拉开距离,也愈发让自己感受到:坚持,是一项自我博弈的游戏。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时间是杰出人的朋友,平庸人的敌人。 责编/寇斌

猜你喜欢

番茄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