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技,新思维 培训有名堂
2016-03-18齐向宇
齐向宇
年初峰会上,一家软件公司的HRD上台演讲。她发言的第一句话便是:在许多人的眼中,我们是传统企业。其实在十年前,我们是一家实打实的互联网企业。这位HRD的话道出了所谓互联网企业的无奈。即使是在BAT的内部,也出现了“代沟”——半老徐娘,青黄不接。人们经历了从门户网站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的迁徙,从最初的PGC模式(专家生成内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转变为如今的UGC模式(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Facebook、豆瓣、知乎、有道云笔记成为热门应用。“如何保鲜、持续、更新”成为互联网企业应思考的问题。
调查显示,90后约有1.4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1.7%,他们的成长预示着一种新个人主义与自我认同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世界中的土著居民,正在用一种无形的新思维影响企业的走向,避无可避。所见仍有众多培训项目,花费昂贵的成本,包括金钱和时间成本,而评估效果却不佳。如何让企业大学的“学习”不再成为深不可测的“黑洞”,本期对话嘉宾乐视大学副校长马成功先生,听他讲讲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运作企业大学,与90后员工一起玩出学习力。有一种“神器”叫玩技,作为一种方法论,等你去认知。
拎清互联网思维
关键点
脑残用户思维模式
记者:回顾2015年全年,我所采访的12位嘉宾无一不谈到“互联网+”。遗憾的是,尽管全民“互联网+”热,但是依靠“互联网+”成功转型的企业寥寥无几。有人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也有人说互联网是一种模式,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要想向“互联网+”转型,首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您在2000年进入企业就从事员工培训工作,后来加入万达学院,又转战京东大学,前不久加盟乐视大学。从传统企业到互联网企业,您的华丽转型,让多家互联网企业向您抛去橄榄枝。在您看来,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马成功:华丽转型谈不上,只是我在不断强迫自己要调整思维。在曾经的资源垄断时代,传统企业以领导为中心,员工都在努力做向上管理,也就是所谓的老板很轻松、员工不敢说、用户被忽悠,各层级之间缺少沟通。而当前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大数据成为标配。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老板愿意倾听员工的想法,主动挖掘用户的需求,从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这也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区别。但这两类公司,都没有改变一个东西,就是经营的本质没有变,都是通过服务好客户来赚钱。
简单来说,互联网思维就是脑残用户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集中谈三点,第一个是痛点;第二个是尖叫点;第三个叫引爆点。这三点正是互联网思维最精髓的工作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调整员工的思维模式,比如将工程师的模式变成脑残用户的思维模式。什么叫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举个例子,小米公司推出了2999元的大屏幕液晶电视,类似的电视市场价格基本在4000元至5000元,所有消费者觉得这么多年都上当了。当低价格的电视上市的时候,很多传统电视公司开始在网上进行攻击,说低价格电视机的参数、制式、规格等等没有达到指标,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工程师思维模式,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关注这些参数,也看不出其中的差异。他们只关心价格是否便宜,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服务是否到位,这些才是他们想要的。
新思维驱动智慧分享
关键点
开放、强制、爆款、
平台化
记者:为了快速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加人才储备,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被赋予了极大的职能,不仅要培训员工,还要支持组织绩效,强化企业文化等等。可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就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来看,如果用培训班来推动内部知识传播,不免有些浪费时间和资源。太多的人都无法用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同时大量员工却要用极短的时间掌握新技能,所有这些问题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有新的探索和实践。您在京东大学曾有过全体验式的实践,可否打开您的锦囊,倒出些“经验谈”来?
马成功:做培训就是努力把鲜活的知识进行萃取和传播,推动这些知识不断从人脑到电脑到云端,不断地从高手流向新员工,不断地在组织内部流到组织外部。
在京东时,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产品,如类似手机端、PC端产品。现在手机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京东9万人中,很多是一线员工,配送、仓储、分检员等人员是没有PC的,他们只能用手机。所以现在看来,移动终端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还有视频平台、文档平台、直播平台、E-learning平台等,形成各种各样分类的平台,去推动这些学习的发生。
比如京东TV的视频平台在内部传播力度非常大,有170万人次的点击率,这说明平台的黏性很强,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基于刘强东本人、公司高手做的碎片化视频,一部分是员工自己贡献的视频。
总体来说,我们从两个角色定位功能建设。一方面是监控,强制要求所有人;另一方面是开放,使用方、参与方都要开放。很多人说UGC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开始我是相信的,只要给员工合适的工具,员工就能创造东西,但是我发现员工还是不愿意把一些东西拿出来。我总结出两个原因:第一是员工太忙了,没时间整理和提炼,第二是员
工的段位偏低。京东将员工分为四个段位,在每个工作岗位上有新手、成手、教练、高手四个阶段,一段二段的员工,很难萃取出来具有高传播价值的知识,只有三段以上的人才有能力萃取,而这些人往往没有时间来参与。因此在倡导开放的同时,还要有所强制。
另外,在内容设计上,需要一个“爆款”。比如京东内部app“京ME”,上线了上班刷卡功能,每天员工都会用一次这个功能。这是一个高频打低频的时代,你的产品必须要有让用户高频使用的功能,如果你做的产品大家半年才使用一次,就会没有市场。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压力大的时候,他们更喜欢用轻松的方式来面对。所以我们尝试用娱乐的方式制作和传播学习内容,如我们正在策划“职场极品”系列视频,把公司常见的那些搞笑的、好玩的东西拍成小视频,用这样的方式推动大家更多地点击和浏览,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融入一些“书籍限时免费抢”的小活动,增加员工的参与感。
用平台化思维,运营推广。在整个产品生成过程中,我们讲究用市场化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推广产品,在京东有一个叫“大咖谈营销”的产品,请十个公司营销高手,通过现场慕课传播,其实这是一个普通的公开课,但是我们用市场的角度进行包装,给大咖起个名字、做海报宣传预热,对参加者和听众都会有一个好的视觉冲击。
VUCA时代下的培训
关键点
群体动力学
记者: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基于战略、情景模型、能力的落差,并针对不同层级长期的学习发展或行动学习项目等。这种模式有一个前提,组织比较稳定、社会环境比较稳定,员工在组织里工作时间会很长。但现在人们已进入到VUCA时代,即挥发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再按照以前的玩法,显然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听过许多观点都认为,培训对组织的价值越来越有限,因为培训课都是基于能力来定,但是组织的战略、层级、能力,会经常变化,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怎样做好培训课?
马成功:在VUCA时代下,商业伦理也在改变。围绕人才培养我想谈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群体动力学。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
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是橄榄球理论,即社会是金字塔型,极少数的天才精英站在塔尖,越往下看,人逐步增加,到最低层,人数最多。
培训人员要懂得怎么让一群人动起来,而不是建立橄榄球模型。在这种情况下,要搭建学习场域。场域和这种环境氛围比学习内容本身,甚至比培养人本身都更重要。
培训课里有四层重要的价值。排在第四位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这种方式,恰恰是传统培训课程中最核心的,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怎么关注用户(学员)才是核心;
第三层价值是要建立各种关系,推动学员与学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甚至,这个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之间,以及学员和用户之间的各种连接,促动的连接越多,连接得越深入,这样的培训班就越有价值。
京东曾做过高管的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其实是要高管和村民们做连接。因为公司要发展县域经济,到农村做电商,但高管对村民的理解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让高管用类似“爸爸去哪儿”的方式,到村子里面去生存一天,去露营、去跟村民做交流,而这种连接就会产生作用,所以有句话叫做:连接大于内容。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把内容排在第四位,连接排到第三位,比连接更重要、排在第二位的是形成粉丝关系,即学员和讲师之间要建立更深层、更信任的关系。粉丝有两大功用,一个是口碑传播,另一个是粉丝的行动力会特别强。一个培训班,最关键的不是训前和训中,而是训后,如果没有粉丝的关系,训后学员是很难改变的。在一个课程中,学生无法和老师建立强烈的粉丝关系,也不要指望学员在培训后自发地去行动。
而排到第一位的,叫做从已知到未知。如果一个培训班讲的内容都是学员知道的,学员说:真的很不错,但跟我想法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培训班对学员的帮助并不大;相反,把学员的头脑搞乱,进入到未知的世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方法,这时哪怕你不给答案,这个课程也是有价值的,它会启发学员的思考和探索,让学员自己慢慢去寻找答案。如果你在课程中把新的答案给到他,他还能接受的话,这样的课程就更有价值了。
铺展新生态场域
关键点
扁平互动
记者:围绕您阐述的四点来看,后边这三点,都跟构建场域有关系。可见,未来的培训课,更多看中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在组织关系中,无非是三个角色的关系:老板、员工和用户。老板,泛指管理层,在传统的组织模式中,金字塔和层级观念比较强,从老板到员工,员工到用户这个链条非常顺畅,但从下往上不顺畅;员工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但限于考核的原因,不敢跟老板说真话;用户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属于被忽悠的对象,这个关系就是一种不恰当的关系。管理者最核心的其实不是自己干活,而是打造一个环境,让更多人参与。那么做培训的人,怎么打造一个清新的环境和场域,推动员工更好地成长呢?
马成功:好的场域就是把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加扁平互动。老板、员工、用户,这个关系用三条线、三个名词来表示。
首先老板和员工之间,“高手在民间”。例如乐视宣布将推行人人持股计划,还将在人人持股计划上推行合伙人计划。这就意味着,员工都是公司的主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都是乐视生态的合伙人。公司的荣辱成败,也就是员工的荣辱成败。这些背后都基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高手在民间。相信每个员工的力量,让每个员工从打工的状态变成合伙人的状态,用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并且相信每个人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工作,所以这是一种新兴组织关系的建立。
另一条线,老板和用户之间,叫做无边界组织。许多组织把用户关到外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把用户拉进去,如果用户本身是企业的粉丝,他会免费帮你干很多活。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是非常好的资源,比如说Uber、滴滴、快的,他们就是用消费者做一个免费的质量监督员,帮助整个产品服务做质量品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无边界组织。员工和用户之间是新的关系——共创关系,不仅是一个传递价值和提交服务的关系,用户可以对产品提出想法,员工根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和用户一起去创造出新的
东西。乐视生态现在也被很多人关注,去年7月14日,乐视在北京有一个生态开发者大会,意在寻找这种乐视生态的合伙人,并且拿出200亿元的股份收益打造生态系统。怎么去把用户拉进来,核心的就是财散人聚,当你把更多的利益,包括这种回报给到合作伙伴,给到外部客户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把很多的资源拉进来。
第三条线,员工和用户的关系,我觉得这层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当员工被授权,被给予更多的资源,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用户聊,去创造很多的东西,这叫“藏富于民”。我到乐视之后,乐视有一个项目叫做“8590生态训练营”,会邀请公司85后90后这些人,来申请三个月的学习项目。公司会有高管作为导师,每人带一队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会采取对这种创业项目孵化的形式,第一次就孵化出一个总经理做智能语音。对于我们培训部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内部员工共创一个培训班,不仅仅是老师在讲,还要跟学员一起互动,最后生成一个新的业务。
正如您问到,从培训学习的角度来说,培训的价值越来越有限,而培训部能做什么呢?其实就是开发出很多易于传播的学习产品,特别是现在有微课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手段,可以接触很多很好玩的学习产品;第二种方式是搭建各种各样的机制,推动内部的创新创造,用众包的方式来解决,从而铺展出更好的内部学习场域,当我们做好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改变组织的环境,也就承担了“环境工程师”的概念职责。
微课荣升培训新宠
关键点
用别人的资源做自己的事
记者:您刚才提到一个词,叫“微课”。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在企业培训中都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从慕课到翻转课堂,再到微课,无不与互联网相辅相成。换句话说,这些课程模式本身就是互联网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近年来微课也因实用、趣味、传播范围广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学校及企业的青睐。您可否介绍一下如何做好微课吗?
马成功:微课是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时间碎片化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手段的碎片化,微课应运而生。我给微课下的定义是,首先微课要在8分钟以内,美剧热播的规律是每8分钟一个剧情,8分钟之后又是另外一个剧情,在8分钟内人的记忆力会非常好,所以微课设置在8分钟以内效果会很好。
一门好的微课要具备三个特点——知识点单一、信息量专注、时效性高。通过讲案例、讲情景、讲干货,将“如何做” 迅速准确地说清楚。好的微课就是要基于专注集中的知识点,并传递课程的价值点。微课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神秘性和复杂性,制作微课的工具也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找到价值点,进而形成口碑效应。
举个例子,京东的配送员有将近4万人,他们是按照计件的方式在城市里奔波,他们特别不愿意集中到一起上一天两天跟服务技巧有关的课程。在这种情况
下,该如何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呢?于是,我们用短信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培训。
我们采访了公司里面业绩突出的配送员,搜集到他们一些好的案例,把这些案例变成一条30-50字的小短信,我们每周发两条,配送员在白天工作时间找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比如有这样一条短信,上面的场景是这样的:当配送员将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里面,消费者开箱验货后,配货员就会说,这些箱子如果不需要的话,我可以帮您顺便带到楼下去。这样一句话就很好地传递了京东配送员对于客户的这种关心和爱护,消费者也会因为这样一句话对京东配送员产生好感。这种好感有可能变成更高频率地在京东购物。
通过短信的方式,告诉配送员在送货和客户建立关系的话术和技能。当他们学到这些技能,就可能会在下一个客户上尝试,客户对他们回报的一个微笑和感谢,就会强化这样的行为。几次之后这样的话术就会成形配送员内在的一个习惯。这就是通过微课的模式来培训员工的典型方法。
至于如何做好微课,我认为可以利用以下几个资源:
Other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很多传统企业每年的研发、拓展市场的投入都是从自己所获利润中抽取出来,实际上这是非常老套的做法。现在流行的思路是“让羊毛出在猪身上狗去买单”,所以能够用社会的资源来获取自己的收益才具有互联网的属性。
Other peoples time(用别人的时间)。开发微课时,要考虑时间成本。不用工作时间,而是用员工的free time(业余时间),员工工作之余用有趣、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课件学习。
Other Peoples Space(用别人的空间)。从用户原则及经济原则出发,你的玩法要能使社会总成本降低。
Other peoples wisdom(用别人的智慧)。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成长不仅仅靠员工,很多时候把用户也变成员工。类似小米把很多粉丝拉进来参与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对企业来说,怎么用好更多人的智慧,来做好公司的事情,是新兴的思维模式。对于微课制作来说,如何用粉丝营销的模式来引起更大范围的传播,培养种子用户至为关键。
Other peoples Back-up(用别人的支持)。未来每个专家都可以承担一些可分身的事物。专家本身最宝贵的便是自己的时间,但是现实总是有或多或少的限制。微课的出现可以将现实的障碍打破,以互联网的形式作为欠缺资源的补充。
爱挑的担子不嫌沉
关键点
洞察学员
记者:您用一种特别轻松的方式,讲述这么多新鲜的模式和理念,我想这也许就是“玩”的魅力。您和您的员工也都乐享其中,这是让许多培训人员难以企及的地方。许多企业在培训时,大多中规中矩,亮点不突出,很难吸引受训者眼球,参与者做项目的成就感也不高。俗话说,爱挑的担子不嫌沉,这或许是提升学习力的方法论。让员工积极快乐地接受培训,并能立刻支持组织绩效,您认为培训项目该怎样进行策划、包装和实施,才会更具吸引力呢?
马成功:如果说培训不吸引人,我总结出一点,那就是对学员的洞察力不足。做培训,不光是学习各种手段和方法,重要的是你说什么话能使学员兴奋。这就需要你不断去和他们接触,下工夫琢磨这个事情。如果从培训班之外更大的,比如组织场域环境的视角考虑,结果就会不同。我记得有一个培训专员,她对公司的分拣冠军做一个采访,形成一个教学的视频,发布在公司的内部平台上。这个故事告诉培训人员,要在组织内部搭建一个大家都愿意参与的平台,比如京东TV,就是一个员工展现自己、同时学习知识、也具传播分享经验的一个场域。前阶段我去网龙参观的时候,发现他们用一套做任务的积分体系,把每个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紧紧绑在一起,甚至让员工都不觉得自己在学习。员工会觉得在完成一项项任务,像闯关打游戏一样。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你设计的东西是不是根据大家的痛点来设计,能不能让他们特别重视和关注这件事情。近期乐视组织一个项目,叫“黄埔一期”。这些学员都是HRVP的候选人,大概18个人。他们非常积极地加入到这个群体里,但是我们给他们安排学习的时候,他们总说很忙,没时间上课。培训后学
员提交感受、领悟等作业的积极性也不高。我的感受是这些人很重视这个班的名字,生怕掉队了。但是他们对学习内容却不太感兴趣。我就反过来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想参与这个班,一定是觉得这个班和晋升、进到某个圈子有关系。那我们就分析他们到底关注什么。他们可能关注能不能跟CEO、HRVP有更多见面机会。然后我们就去思考能不能把他们的想法当作学习的资源?再与其他的学习内容挂钩。比如说你要想取得和HRVP在一起的一个一对一的沟通资格,就要完成几个学习任务。你要写多少字的培训感受,要在组织内讲什么课程,或者是要去访谈谁,要去到其他业务中做些什么事情。完成这几个任务之后,我把作业打印好,给到HRVP,然后就可以开始跟HRVP在小范围交流和学习。其实你会发现如果用这样一个结果来倒推的话,他们自然就会很认真地去完成我交给的任务了。
总之,培训人员一定要学会用“场域”的观点来看待培训,要让一个群体从“不喜欢不关注”到“非常喜欢非常关注帮你传播”,这本身是一个动力系统。第一个场域是你要跟上级之间创造一种信任的、给你工作授权的一个场域。第二个是针对全体员工的场域。把粉丝能量激发起来。运营、包装、策划是培训非常重要的能力。乐视大学最近策划了好多事情。我个人对“踏雪穿山”的活动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们参与策划的。我现在在乐视内部被冠名为“徒步教练”。通过“打一仗”让更多的高层认识到你的价值。这也是一个人在组织中运行的一种能力吧。
企业大学新玩法
关键点
注入互联网思维
记者:要想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一定要先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的主体是85 后、90 后,他们与60 后、70 后这两代人接受的信息不一样,学习方式也不同。85 后、90 后更希望主动找知识、找圈子、找老师。这是一种“我是主动的,我来挑老师,我来找资源”的观点。许多企业大学在成立之初,就是为了企业培养人才。可就现在的商业发展趋势来看,靠企业大学来培养人才已远远供应不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大学在更多的情况下,要支持组织绩效,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这对于传统的企业大学来说,无论是思维上、还是实践中,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您可否介绍一下,如何让传统的企业大学也能用互联网思维来有效运营?
马成功:在互联网这种快餐和碎片化的模式下,传统培训需要两三天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解决。例如在京东内部,好的培训课程往往能在两个小时里连续讲解30个案例,节奏紧凑,学员完全被这种密集的、轰炸式的信息传递所吸引,根本没时间玩手机。因为讲解的案例多种多样,即使学员的需求不一样,但总有能启发他的案例。一旦获得启发,学习就发生了。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干货,有一种观点是快餐时代已经来了。虽然很
多人拒绝快餐时代,拒绝手机,拒绝iPad,但从培训工作者的角度看,与其拒绝,不如使其学会适应。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忙碌的人们静心工作?这是在新的时代下所有做培训的人都要重新思考的事情。
想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第一,就是要回归到用户,回归常识。因为现在有很多培训者开始把用户当领导,而非学员,这就错位了。回归用户,使学员受益,这样学员的上级才会了解培训其实很有效果,才会继续推动培训项目。这是从用户的角度来反馈价值。
第二,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模式。在培训中有种方式叫重包,因为有时十多个人要服务几千人、上万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组织内部,每个人都要担当职责,这个玩法就相当于社群运营能力,考验培训管理人员能不能推动内部讲师加入其中。
第二点可以延伸出一个逻辑:以往强调的是个体能力的,或者说团队能力的提升,现在开始越来越强调组织能力的提升。在提升组织能力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点就是能不能保证组织知识的鲜活,所以京东大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人脑中的知识变成文字,然后将这些文字装订成册,或者做成知识库存储在电脑中。这样,组织成员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检索的方式,享受组织内部的知识成果,进而提升组织能力。
第三点,紧随智能终端的变化而变化。手机现已成为人们的延展器官,将来手表、眼镜、某一个钮扣都可能是人们的延展器官,这些延展器官可能就会带来学习力新的改变。当我遇到问题想要解决的时候不会想去哪个课程、哪本书去找,更多的是问身边的老张老李,或者翻手机百度,或者打电话求助,找最短路径解决问题,而智能终端就在朝这个趋势发展。比如这个终端可以在管理者跟员工说话的时候,来一条短信说,“你讲的太多了,可以尝试多问一些员工问题,给你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能力的提升划到日常的工作中来,所以就符合人们经常提及的“721”学习方法,能力提升中70%都是在实战中达到的,实战中有没有一个像机器人一样的碎片化的知识终端来提醒你、教你,这个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答案。
记者手记:
玩点不太正经的
“年后综合征”一直困扰着我这个工作狂,小伙伴们都是每逢佳节胖三斤,只有我,不得不拉仇恨地说,“都瘦了”。一日,自称能解救全人类的“95后”小侄女请我吃午饭,清单如下:烤冷面一份(多放糖)、新疆大串十个(多放辣椒面)、豆皮一盘(多放孜然)、油炸冰激凌一盘(要大火的)、臭豆腐一盒(多放陈醋),陕西凉皮一份(多放芝麻酱)。当“饭菜”上齐后,我居然瞬间将它们秒杀,一扫之前的萎靡态。吃完后,我感慨道:“终于在猴年马月之前吃上一顿‘适口的饭了。”
“对付老同志,还得我们这些新生代!”
“一边儿去,人家还没到三十呢!”
“姑姑,一会儿别忘了买单啊!”
“……好吧!”
90后的节奏我不懂,只是苦了他们的老板。如何让90后“适口”,非得来点儿不正经的。
饭前不拍照,臣妾做不到。这就是“新生代”的新玩法。应对他们,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扼制他们的不正经,以致其因缺氧而奄奄一息;一种是陪伴他们寻找新的玩技,打怪升级,不务正业,拯救星球、毁灭世界陪你走天涯。你有苹果6S独占鳌头,我有三星S7抢滩市场,随后还有小米M5来搅局,角落里还有一个叫魅族的捣蛋鬼搅动风云。这就是市场,你太正经了,就会成为下一个“马航”。只有内存嵌入新玩法,才能无往而不利。
这是一个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传统行业的时代,这是一个85后、90后思维同化甚至取代传统思维的时代,他们会傲娇地挑衅:我就喜欢看你讨厌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从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没有中心管控,没有KPI的罗辑思维,到睡觉前也要完成游戏,攒够积分换汽车的游戏公司网龙,再到一年推出3万个成衣新品,近ZARA两倍的韩都衣舍……这些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要有不一样的玩法,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思维。
Twitter创始人威廉姆斯说,互联网的本质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巨大机器。因为它发现并解决用户的微小痛点,另外围绕用户的众多需求做减法,找到一个点进行突破;最后是对人性的解放。从《甄嬛传》到《芈月传》再到《太子妃升职记》的独家热播,让观众熟知了乐视网。本可以在视频网站方面大展拳脚,却因手机、汽车和体育产业有大动作而引起胡润的关注。43岁的乐视董事长贾跃亭一度被业内人士批评为“不务正业”。而现在,横跨七个产业的乐视,通过垂直整合下跨产业链价值重构,打破了产业边界、组织边界、国家边界,创造出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用户价值。
有一位出版家曾抛出一个问题:何为好看的读物?他认为,太正经了,不行;太不正经了,也不行;而不太正经或为好东西。抓住当下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红利时代,试做一下“不太正经”的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