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的独特风情
2016-03-18高城
高城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盛的民间节日。对于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来说,同样有个十分重要的“年”,他们把这个隆重的节日叫作“藏历新年”。因为“藏历新年”蕴含着深厚而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其作为民俗项目类别而正式列入。
隆重别致的藏历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实际上每个藏历年节,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了。家家户户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植青苗。十二月中旬家家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接近年关时,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还要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些都是为了喜庆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除夕前两天,对室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雍仲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现今,受内地汉族过年风俗的影响,过藏历年时,藏族人也会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年画、贴对子,年画的内容多是藏族人视为吉祥物的狮子、龙、虎等,对联是用藏文写的吉祥语。过年前,藏族的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人都要洗梳发辫,以取吉利。
除夕晚上,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这天晚饭,各家要吃团圆饭“古突”。在“古突”中会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硬币等的面团,石子象征心肠硬,木炭象征心黑,辣椒象征嘴如刀,羊毛象征心肠软,硬币预示财运亨通。吃到这些不同夹心的人,即席吐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增添几许除夕之乐。吃完团圆饭,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紧迫,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青稞秸堆里。
初一这天不出门,是自己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先祭拜神灵,然后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互相拜年,说一些祝福吉祥的话,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这天天不亮,家庭主妇会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全家人按辈分排位坐好,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开始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欢度新年开始。初一还有禁止扫地、不说不吉利话和互不走访做客的规定。
初二,开始外出拜年,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见面必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之类吉祥祝福语,连续三五天。
初三,挂经幡,煨桑,插经旗,祈求山神和水神赐予幸福平安。
藏历新年十多天期间,各村寨还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如人们选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跳锅庄舞、弦子舞,唱藏戏,拔河,赛马,射箭,等等。整个藏历新年期间,高原上处处鞭炮炸响,经幡飞舞,歌声乐声响彻云霄,一片吉祥喜庆气氛。
奇异多彩的庆年风物
藏历新年,全藏区的人都十分重视,因此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各种各样的庆贺新年的东西。
早在六七月,过年用来插切玛的洛萨梅朵就种在地里了,直到秋天收获晒干染色。有不少人家早在藏历新年半年前,就开始准备切玛盒、果盘和经幡树等。岁月流转,时代变迁,藏历新年幸福、快乐、吉祥的主题却不会改变。
塔觉,就是过年用的屋顶上的祈愿树“经幡树”,藏语叫“塔觉”,是将五彩经幡缝在树枝上做成的。把这样的“经幡树”插在屋顶上,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运亨通。在西藏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过年都可以看到随风摇曳的“经幡树”。经幡起源于吐蕃时期,最早是用经幡以示军威,现在是寄托藏族人对幸福和安宁的美好向往。经幡树上的颜色有蓝、白、红、绿、黄五种,分别代表着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黄土,是人们将美好愿望寄托于自然的一种表现。
仔卓,即酥油花板,是藏历新年“切玛”的重要组件之一,是家家必备的“年货”。酥油花板分大中小号,并贴有金纸,完全用酥油制成。酥油坯料有18种颜色。“酥油花灯节”上大型酥油花都是用矿物颜料调色的:红色,取自玛瑙;绿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黄色,取自黄金;蓝色,取自孔雀石。
切玛,就是年前家家户户必定制作的一个五谷斗,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另外,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让它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卡赛,临近节日,妇女们还要制作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有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可用来装饰神案,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古突,是在年二十九日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的一种特别的饭食,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饺子。古突是用面疙瘩、羊肉、人参果煮成的一种粥饭。吃完古突后,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下的古突和骨头残渣倒入用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女人捧着魔女和碗去屋外扔到远处,以示驱走恶魔,来年生活吉祥平安。
与火有关的风物也不少。新年前,各村寨的男人们会骑马上“圣山”砍柏树枝,为过年时向神灵“煨桑”做准备。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糕等。年三十午前,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妇女们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
藏区各地年不同
在幅员广阔的藏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地方过年的时间和方式多少有些不同。
拉萨地区的藏历新年,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了,准备切玛、炸卡赛、种青苗、贴对联年画。二十九日晚上“赶鬼”,就是拿一个面团在全家人身上一遍遍过,天黑时再用火把一遍遍过,把“鬼气”一直赶出门外,然后把面团和火把扔到三岔路口,以求全家平安。三十晚上熬古突,准备供桌上的羊头,摆各种食品到桌子上。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观看西藏电视台制作的藏历年电视晚会。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抢第一桶新水。然后,全家人齐聚给长辈敬“切玛”拜年,去附近的寺庙朝佛敬香。从初二起,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在藏历年期间,还要择吉日更换屋顶的经幡,到大昭寺、宝瓶山与药王山煨桑、插经幡、祭拜祈福。藏历正月初五,拉萨农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拉萨藏历新年还有一项隆重的宗教活动就是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传昭大法会,诵经和辩经。藏历正月二十五日,进行赛马比赛和跑步比赛。
十一月二十九日男人洗头(女人不洗),以求吉利。晚上,在家驱鬼。新年第一天,也取“新水”,然后互相拜年,去寺里烧香拜佛。第二天,男女青年上山去煨桑、插风马旗、撒“隆达”祭土地神和护法神。祭完神,举行下山比赛,然后跳欢庆新年的“果谐”舞。从初三起,人们可以请客人到家里聚会。初五,扎什伦布寺举行盛大的换经幡仪式,并进行传统的跳神表演。
阿里地区的藏历新年,牧区与拉萨、日喀则地区差不多。而在普兰等农区,藏历的十一月一日过新年,比后藏农家年要早一个月。十月三十日,全村年轻男女着盛装手握“达达”(吉祥杵),出门转村,祝福吉祥。十一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在被窝里就要吃阿妈熬的“关丹”,然后在自己家里举行吃“切玛”仪式,给长辈磕头拜年。初一,举行赛马比赛,然后全村人在坝子上唱歌玩耍。和拉萨、日喀则等地不同,阿里地区过年只有一周左右。
工布新年最与众不同的是大年三十傍晚的“请狗吃饭”,即家家户户把过年用的各种食物用木盘端到院子中央,请狗先享用。该习俗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受神的指使。如果狗吃了粮食做的东西,预示五谷丰登;吃了酥油或奶渣,预示牧业兴旺;吃了干桃,预示全家幸福安康。有趣的是往往这时狗都不吃肉,不然预示要死人或要闹瘟疫。
安多藏区,即青海、甘肃和四川与西藏接壤的高山狭谷地带。藏历年初一清晨,全家人要去牛圈或羊圈看牛羊卧着头朝向何方,朝向的一方是全年吉祥的。安多藏区初一是可以出门的。大年初一要早早地到山顶煨桑祭神。祭祀完毕,给村里最年长的或辈分最高的人拜年。四川阿坝的藏历年一般为一个星期左右。新年头一天,趁日落要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大年初一,女人们抢新水,再倒一些鲜奶进去,让全家人洗脸洗手。云南迪庆过藏历年,也随汉族过农历春节。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藏区,藏历新年年三十,在房顶煨桑插经幡,下午三四点再一次煨桑、点酥油灯。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长面(预示长命百岁)。正月初一凌晨鸡叫时,家家放鞭炮,争“头响”。初一凌晨5点左右,每家都有人到圣地去煨桑祭山神。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持续3~5天。
年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藏历年的确定,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关系。藏历的正式使用是从1027年开始的。
藏历是藏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吸收了其他历法的计算方式。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天。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相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问,大月30日,小月29日。三年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此外,藏历还设二十四节气。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相继传入,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在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物候历的基础上,参考了从汉地引进的时宪历和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创制出藏历。藏历的用法世代沿袭下来直到现在,对藏区的社会和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比较通用的是以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习俗,源自金光明经和藏医四续派的学说,从创立之初起为汉蒙王室和藏族星算学家所接受,通行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藏历新年。
据说很久以前,西藏并不是在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在夏天过年,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望果节就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文化遗存。
由于藏族地域分布比较广,再加上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造成部分藏区新年时间的不同。例如拉萨东面四百公里远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被称为“工布新年”。
从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开始,很多地区就开始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是也有一些地区的农民往往提前在藏历的十二月初一过年,比如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部分地区,这个年称为“索朗洛萨”(即农民新年)。这是因为到藏历正月的时候,春天已经很近了,农民们需要忙于准备春耕,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筹备过年,所以提前到十二月初一。
藏历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它和汉族的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青海塔尔寺的僧人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和相差一个月零一天。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三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追溯久远,藏历新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100多年,西藏就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推演日、月、年,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初一。到了唐代,西藏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有记载:“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里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这里说的岁首就是新年。
又有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时欢庆丰收为一年的开始。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交流融合,藏地的历法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天文知识,发生了改变,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也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此后,在9世纪,结合内地的夏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族人创造出了自己的历法——藏历。
10世纪以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据,不同时间过新年的习惯也开始形成,延续至今。安多和康巴地区的春节与汉人的春节同时欢度,据说是清末川滇边疆大臣赵尔丰在康巴和安多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影响的结果。
藏历新年是西藏节日中最隆重和最富民族传统气息的节日,同时在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演变中,又发生着变化。譬如,内地游客到西藏过年带来了饺子,让一些藏人传统的年夜饭“古突”和团圆饺子同时出现在三十晚上的餐桌上。超市中各种各样的时尚食品,芒果、橙子、葡萄、香蕉、红酒等也和“卡赛”等传统食品一同摆上供桌。拉萨的大街上,这样那样的现代化的快餐店比比皆是,还有肯德基、麦当劳等品牌店也时有所见,为藏人的新年增添了更多时尚的年味。年庆娱乐活动中,藏戏、锅庄舞和时尚流行歌舞演出同时出现在藏区,十字绣成为藏族人的“新年货”。很多藏族人家过年开始贴春联、贴年画。越来越多的人用短信、微信、微博拜年和朝佛时拿着智能手机拍照,也透露出时尚在藏历年中的渗透。藏历年味追赶时代步伐,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和谐交融,是藏族人文化和生活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