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出路

2016-03-18周春晓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职业

周春晓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6)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出路

周春晓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肩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使命的高校辅导员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实践中,高校辅导员却陷于职业发展不受重视、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职业倦怠等困境中,极大地限制了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为走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有必要从强化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和明晰辅导员职责等方面进行探索。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发展困境;职业化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也不断凸显,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在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辅导员了,而是一个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工作的融合体。[2]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强度都伴随着形势的复杂化而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无法避免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因此,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和路径进行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

(一)职业发展不受重视

我国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往往要求都比较高,如硕士研究生以上,成绩优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等。在考核方式上,高校辅导员往往经过层层笔试和面试的考核,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辅导员队伍。这些富有热情、活力、干劲、责任感的佼佼者对于自身发展也有着较高的期望。然而,这些经过高标准严要求被选拔出来的辅导员在一些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声望并不高。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广泛性,外界往往看到的是其管理和服务功能,而忽视了辅导员的“教育”功能。因此,尽管辅导员也属于教师岗位,但是客观上却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其职业发展受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教师。

(二)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出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向高校的行政事务管理部门,即职业属性是纯碎的“干部”;二是转向专任教师岗位,即职业属性是纯碎的“教师”;三是继续担任辅导员一职。这种制度安排从某种角度上看,实际上也默认了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过渡性”的角色,也将“辅导员”推向一个尴尬的位置,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既是思政老师也是管理人员,但他们往往又得不到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在学历提升、培训进修、职称和职务晋升、收入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此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学生管理工作,学校一般对其教学、科研的任务并没有硬性要求,加之辅导员的工作繁杂使得他们用于教学、科研的精力也极为有限,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业绩并不突出,制约着他们从学生管理岗位转向专业教师岗位。而在转向行政领导岗位时,同样会碰壁,比如某些领导岗位在硬件上就限定是高职称的人员,这对辅导员而言无疑是一个高门槛。

(三)职业倦怠

根据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85%以上的辅导员任职周期低于5年。[3]这一现象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关键因素。实际上,职业倦怠在辅导员队伍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已经带满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年长”辅导员而言,这种职业倦怠问题就更加突出。职业倦怠使辅导员对其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失去兴趣和最初的热情,并逐步产生离职的念头,加剧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思进取,个人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个人的情绪被不断地消耗殆尽,工作态度消极、悲观,工作方法陈旧、刻板,其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引因剖析

(一)缺乏培训机制的引导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大,涵盖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安全、人际关系、就业等多方面,而且任务也繁重。高校辅导员面对繁杂、繁重的工作很多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他们来说极为迫切,但现实是绝大部分高校恰恰缺乏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机制,辅导员难以获得专业的培训来提升素质,往往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随着高校大学生事务的不断扩展,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必将会遇到更多的学生问题和工作任务,之前的管理经验在运用中难免会失灵,其做法也有待商榷。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尚未制定能有效操作的辅导员培训规划,也未设置相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培训课程,辅导员一般比较难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鲜有的辅导员校外专业培训学习也仅是针对个别优秀的辅导员,大部分辅导员对此机会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辅导员少有的专业化培训已不能满足广大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需求,与学生事务的有效管理严重脱节。事实上,辅导员仅仅依靠原有的实践经验已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网络成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自闭问题等一些棘手的难题。特别是对一些资质尚浅、缺乏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的年轻辅导员来说,面对以上学生问题更是难以应对和有效处理。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又将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和影响——辅导员权威的减弱,辅导员信任危机,学生非正式组织消极影响的扩张等,这些都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也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此外,高校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辅导或培训,以致一些辅导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且得不到有效的排解,最终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辅导员长期奋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当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时,身心就会处于一个紧绷状态。高校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向辅导员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辅导员进行个体或团体的心理调适训练,引导辅导员采用科学、适当的方式排解压力,那么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等问题上也就能得到很好缓解。

(二)缺乏激励机制的保障

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辅导员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在职称评定上,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对辅导员缺乏足够的重视,辅导员队伍往往被“边缘化”,在编制、职别、级别等方面并不能完全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出台的有关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审体系的规定明确了辅导员要纳入教师编制,但是在落实上并不理想。在薪酬和其他待遇上,据有关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一般都要低于专业教师,比如一些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薪酬只是对应级别专业教师的80%,兼职辅导员则更低,在住房分配等方面也是优先照顾专业教师等。在晋升路径上,高校辅导员的晋升体系也不太合理。制度设计上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实际上这就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的角色”,少有人将辅导员工作视为终生追求的事业。另外,如前所述,辅导员要顺利转向“专业教师”或“领导干部”岗位也是不容易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变成了一件概率极小的事。由此可见,这种晋升路径实际上也就无法成为“激励”因子。如果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名誉声望等方面不能发挥很好的激励或保障作用,高校辅导员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极易感到迷茫和困惑,无法形成职业认同,进而引起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绪,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三)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和复杂性限制了职业发展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德育教师、辅导咨询顾问、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等。[4]归纳起来说,我国高校辅导员主要承担着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这样模糊和复杂的角色定位使得辅导员这一职业被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处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边缘地带”,多数高校辅导员难以清晰地明确自身的职业性质、职业属性、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陷入职业发展的两难困境。同时,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又使得辅导员的职责边界并不清晰,工作范围被扩大,工作量普遍繁重。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是“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但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学生安全、党团建设、奖助学贷、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小至学生食堂用餐秩序、选课、公寓管理、医疗报销、催缴学费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这使得辅导员鲜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工作和事务的管理理论进行探究性的总结和学习,专业理论和科研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难免限制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培训平台,加强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随着学生管理事务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许多问题趋于复杂化和非常态化。这种状况是辅导员无法逃避的新挑战,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倒逼着辅导员要转变和完善工作方式、工作技能和管理方法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高校也必须要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体系,以加强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在校内,可以采取专家(资深辅导员)讲座、辅导员论坛、主题培训、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指定资料阅读和讨论等方式开展辅导员培训,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开展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鼓励辅导员“走出去”参加区域性、全国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术研讨会和专业交流会等学习和培训,进而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为了检验培训和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高校还应及时对辅导员的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不仅是通过单一的笔试,更需要通过工作实践来看培训效果。辅导员要树立专业化、服务化理念,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中深化,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提升自己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职能宽泛使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大,加之受到工作强度与薪酬比例失衡、职业声望和地位不高、缺乏晋升机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辅导员易于产生职业倦怠感。要减少、避免或消除这种职业倦怠感,促进辅导员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薪酬待遇上,高校一方面应合理设计薪酬结构,如将薪酬结构划分为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特殊基金和专项津贴四个部分,使辅导员能得到与专业教师水平相当的实际收入;另一方面要优化薪酬分配方法,注重考虑“辅导员的贡献、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使辅导员有能力改变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而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方面,应当根据辅导员的特性探索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规范,并且积极为辅导员创建相应的学术研究、交流探讨的平台,发掘优秀辅导员的榜样作用;在辅导员的职务评定方面,可以结合辅导员的自身条件,探索在辅导员中确立科员、科级和处级等职务,为辅导员的发展拓宽空间。[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地位,实现角色与职业的协调发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三)规范和明晰辅导员职责,实现职业重塑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能过于宽泛化,职责范围不清,常常使得辅导员承担着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错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工作中作为不足,对学生自我管理又过多干预,最终对辅导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相应的规范,理清工作职责定位,推进辅导员的职业重塑,激发辅导员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设置辅导员和班主任两支队伍,明确分工,相互配合与协作;第二,将与学生管理相关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分流到相应的学生管理部门,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如公寓管理工作可交给公寓管理中心负责,专业实习工作可由各教研室及其专业教师负责等。总而言之,有必要重新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梳理、划分和界定,有步骤地确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对应的职能体系,指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向度,推动辅导员走出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悖论和实现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复。[6]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年16号.

[2]何智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3(21):87.

[3]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83.

[4]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3.

[5]李海波,郝菲菲.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41.

[6]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与消解[J].理论导刊,2010(7):75.

(责任编辑:彭志雄)

Predicament and Measur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unselors

Zhou Chunxiao
(Department of Chinese,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counselors,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practice college counselors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vocational development,which weakens their role.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train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specify and clarit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nselors.

college counselors;vocation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difficulties;professional

G46

A

1001-7070-(2016)01-0091-03

(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5-09-15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知行合一的复合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JGA115)。

周春晓(1987-),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助教,从事行政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辅导员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