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体验下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的修辞策略
——以桂林旅游景区导游词为例
2016-03-18黄艳
黄艳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化符号体验下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的修辞策略
——以桂林旅游景区导游词为例
黄艳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旅游景点英文介绍是减少文化符号差异,吸引国外游客并在旅游体验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字符号。文章在文化符号体验的视域下,以桂林旅游景区导游词为文本分析对象,提出旅游景点介绍英译文本应以文化认同、文化约束和文化审美为修辞原则,分析其文化保持、文化适应和文化审美的修辞策略,并指出旅游景区介绍文本修辞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文化符号体验;旅游景点介绍;英译文本;修辞策略
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旅游景点文化因素如何进行翻译的研究论文和成果逐年增加,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科与旅游英语发展研究相互结合,笼统的、宽泛的研究逐渐被基于实地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细分化、深入性的应用型研究所取代。随着翻译修辞学这一分支学科的逐渐建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的解读效度,从翻译修辞学角度提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本文以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的旅游景点导游词的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英译文本的翻译修辞策略和特点及不足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译者和受众因素、修辞目的、修辞方式等内容作有益参考。
一、研究背景
在国内,从文化体验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最近几年,对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讨成为旅游英语翻译学的热点问题。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研究,提出可以将旅游景点英语的翻译通过文化移植、文化对接、归化与异化等方法对异文化进行处理;二是从功能翻译理论、顺应理论、跨文化翻译角度等不同理论角度探讨旅游景点翻译策略问题,提出应从国外游客的心理习惯、思维共性等考量旅游景点英文翻译的需求满足度;三是基于一些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现状及现存问题,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提出增强旅游景点文化翻译内涵的方法与建议。
对翻译修辞学的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从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十分强调修辞在翻译中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了新修辞学运动,修辞学与翻译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兴起,并出现一批翻译修辞学理论。在我国,翻译修辞学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翻译修辞学的研究中,文化是处理翻译中修辞传达的重要考虑因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策略,传达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形象和语言特色,是翻译学与修辞学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遗憾的是,经过检索,与旅游相关的翻译修辞学研究论文几乎为空白,翻译上的修辞研究多停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系统性的旅游领域英文翻译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
综上所述,我国在旅游景点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文化符号转码等方面虽已形成了一批研究论文和成果,为后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但同质化、分散性的研究使该领域缺乏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性研究,研究领域存在较大的空白。因此,从文化对等体验或移植的翻译学角度出发,对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语言处理进行修辞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符号体验下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修辞原则
在跨文化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国外游客不仅观赏异域的风景名胜和建筑古迹,同时也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沉淀。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导游的解说词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其景点介绍应遵循一定的翻译修辞原则,对英译文本进行语言选择和措辞手法处理,以便有效传递丰富的旅游景点人文信息,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从而提升外国游客在旅行体验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一)旅游文化符号体验中的文化认同原则
“认同”是指交流双方达成共识,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与理解。跨境旅游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中,文化背景和历史人文因素无可避免地出现在导游词等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更需要国外游客能理解并认同当地人文风情以及文化思想资源。因此,对旅游景点介绍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内容的翻译需进行修辞处理,选择恰当的词语、修辞表达和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的符号意义传达能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方理解,使差异能控制在不影响交流和沟通的范围之内,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反感与误解,扩大异文化交流的文化共识圈。
(二)旅游文化符号体验中的文化约束原则
文化约束是指“修辞策略的制定和运用必须受到公认的道德准则、健康风俗习惯、良好文化修养等的约束”。[1]文化背景的区别使中西方社会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维共识。在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文化符号体验不仅需遵循汉文化的社会文化准则和语言规律,还要考虑到西方文化所能接受的风俗习惯及语言规范。在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语言互译的翻译策略选择和运用必须注意不同性质和层次的文化影响因素,使翻译所使用的目的语符合听者的文化理解并顺应其语言禁忌习俗,使翻译文本做到合理合情,符合不同文化的习俗规则约束,使西方游客更能体其意,察其情。
(三)旅游文化符号体验中的文化审美原则
各旅游景点介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信息,还包含着令人回味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这些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体裁等形式展现的文化信息帮助国外游客了解各处旅游景点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形象,也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精神愉悦。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应在旅游文化符号体验的过程中体现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因此,在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中应充分展现这些文化之美、语言之美,以及鲜明的汉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文情怀,使语言文字交流在跨文化旅行体验中实现雅俗共赏,使国外游客得到文化符号体验的审美享受。
三、桂林旅游景区导游词英译文本的修辞策略特征
(一)导游词英译修辞中的文化保持策略
由于中国旅游景区的人文背景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独特性,因此对富含文化因素的旅游景点名词和历史事件的英译应保持原有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展现原有文化的特色与个性,以求在顺利达到交际目的的同时,以其个体文化特征和魅力,使国外游客感受到不同语言表达的特点,并体现多元性文化内涵与深层意义转换,维护当地的文化尊严与原创性。
在对桂林一些景点介绍英文导游词的文化名词翻译中,文化保持策略通常采取趋异修辞策略进行词句选择,如在象鼻山的传说中,采用了西方神话世界中所没有的“Jade Emperor”(玉皇大帝)和“Heavenly Troop”(天兵天将)[2],以及在七星景区栖霞寺中所使用的“Heavenly King Palace”(天王殿)和极具中国宗教色彩形象的Laughing Buddha(弥勒佛)的趋异策略译法。这些名词并未取用西方神话和宗教中地位功能相匹配的神袛或殿堂的名称,如“God”(上帝)、“Army of Mars”(战神军队)、“Palace of Gods”(神殿)、“Maitreya”(梵语:弥勒佛)等,而是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保留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展现特有文化形象的翻译修辞手法。虽然这些名词将旅游景点的文化因素与国外游客拉开一定距离,但如果翻译策略采取趋同手法并未能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印象,同时弱化本土文化特征,反而不利于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因此,采取趋异翻译修辞策略是显露并强化当地旅游景点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并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导游词英译修辞中的文化适应策略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言语适应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修辞策略建构于语用学、交际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理论成果之上。要使异域文化成为交流双方的共同意义空间,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在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修辞应重视文化适应性,使景点介绍译文顺应话语对象的社会心理和言语习惯。译者应充分考虑国外游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可理解的语言交际策略,通过趋同策略,优化组合文化信息内容,在保持本土文化因素原汁原味的同时,在旅游文化内容的翻译上综合地适应交际对象心理情感、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创造融洽的跨文化交流语境,提升国外游客对当地旅游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度。
在导游进行景点介绍的过程中,补译、阐释和语言归化等趋同策略是有效帮助国外游客理解旅游景区所蕴含的人文文化背景的修辞手段。如之前提到的弥勒佛,在其导游词英文介绍中,因加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翻译中我们运用“Laughing Buddha”(笑面佛)而非传统佛教中的“Maitreya”(梵语:弥勒佛)译法,并解释“Laughing Buddha”的名字产生于其“Mixed with Chinese Culture,so he has a Chinese smiling face”(与中国文化融合,有一张中国式的笑脸),使国外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名称的由来。另外,在介绍桂林环城水系的英文导游词中,日月双塔既运用了“Yang Ta”、“Yin Ta”(阳塔、阴塔)这两个具有浓重道教气息的翻译,亦用国外游客能更好地理解意义的“Sun Pagoda”、“Moon Pagoda”(日塔、月塔)来进行补充翻译,以“日”对应“阳”,以“月”对照“阴”,从西方背景的游客理解习惯和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国的古文明,以达到消除或弱化理解障碍,顺利完成旅游文化体验的交际任务。
(三)导游词英译修辞中的文化修辞美学策略
对文化历史的美好体验在于说者的娓娓道来。语言表达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与精心挑选的词句来描绘美景,阐述故事,打动听者,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愉悦,获得审美感受。在英文导游词的旅游景点介绍中,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人物、神话、传说、史实等文本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遵循语言的美学规律。
在旅游文化符号体验的过程中,景点介绍的导游词在有效传达内容与主旨的同时,通过提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丰富形容词运用和大量人物对话的保持,加强了英译文本的故事性,生动地传递景点文化中蕴含的诗意情怀或象征意义。例如,在桂林文化导游词介绍中,对各朝代的文人墨客、教育家们的形容各不相同,近代教育家马相伯的“active and influential”(活跃而有影响力的)、“strong patriotism”(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respectable”(受人尊敬的),马君武的“versatile”(多才多艺的)、“good with poems”(善于诗歌)、“celebrated”(著名的)等,栩栩如生勾勒出不同学者们的文化形象来;又如在对叠彩山景区的“风来”石刻的英文介绍中,因其纵向题字,在英文导游词中保留了清代艺术家刘心源笑话中的夸张手法“The wind is so strong that it blows the characters down”(风势如此之强,把字都吹倒了),增强语言感染力;在一些桂林旅游景区神话传说的翻译中,保留对话形式,使话语听起来朗朗上口,并增强故事贴近性,如还珠岩传说中乔达摩悉达多与恶灵的对话使故事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这些多样化的语言翻译的策略创造较为美好的语言审美体验,留给国外游客较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好的人文感受。
四、桂林旅游景区英文导游词文化修辞策略的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
在对旅游景区导游词的英译文本分析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英译过程中,景区旅游文化符号的修辞策略仍存在一些不恰当、不合理之处,影响国外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效度。因此,翻译者应针对现存的旅游景区英文介绍翻译修辞不足,形成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英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缺失或遗漏的问题。
(一)桂林旅游景区英文导游词文化修辞策略的现存问题
1.英译导游词中文化名词的修辞策略混淆
虽然我们提出在景区介绍的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趋异与趋同的翻译修辞策略处理,但在同一景区的文化名词翻译中,应保持策略的一致性,而有一些景区则把趋同与趋异策略混淆在一起,将东西方译法相混合,如伏波山景区中出现“Goddess of Mercy and Dashizhi Bodhisattva”(慈悲女神和大势至菩萨摩诃萨),而非保持趋异策略梵文中对观音菩萨的译法“Avalokitesvara”或“Bodhisattva Guanyin”,这样的修辞处理,一是不能使文化名词的英译文本保持统一策略,同时也不利于旅游双方的交流。
2.英译导游词的文化补译策略缺失
旅游体验中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使两种不同的文化能达成有效理解,并促进游者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接纳心理。在桂林旅游景区导游词的文化英译文本中,一些中国式的概念和特殊的人文因素并未得到较好的补译和解释,如前面提到的“Yin”(阴)和“Yang”(阳)与中国本土道教和“日月”之关系,又如桂海碑林景点中对碑林历史和意义的解释不清,使这些景点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大打折扣,也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英译导游词的文化生动性不足
横向对比旅游景区的中文和英文导游词,笔者发现中文导游词的文化内容远比英文导游词丰富,在英文文本的文化内容语言翻译中,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翻译较少,并且在历史故事和文化典故中,平铺直叙的语言描述和简单陈述句的句式翻译占多数,英语语言的押韵之美和生动之美体现不足,翻译形式较为单调,言语用词较为简单,缺少打动人心的故事感和吸引人的魅力。
(二)解决桂林旅游景区英文导游词文化修辞问题的应对策略
1.保持文化名词翻译策略标准一致
在旅游景区介绍中,文化名词的英文翻译比比皆是。但由于在处理文化名词的修辞策略中,有异化和归化、直译和意译等不同的翻译修辞原则,笔者认为应遵循统一的选词标准,以保证在国外游客旅游时不会产生意义理解的偏差和歧义。如“观音菩萨”“弥勒佛”的导游词翻译策略,或统一采用梵语翻译“Avalokitesvara”“Maitreya”或偏于中国文化意义传达的“Goddess of Mercy”“Laughing Buddha”。虽为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特征,笔者更倾向于意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无论由译者采取哪种策略,都应在同一景区采取相同的翻译修辞策略,不应混淆使用,以避免给国外游客带来意义上的理解谬误。
2.结合文化因素的异化与补译策略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在对旅游景区英文介绍的文化因素翻译之中。一些带有浓郁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名词在翻译中应保持异化策略,选择区分于西方文化的英语翻译词汇,以保持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面貌,同时予以补译的策略进行简单的解释与表达,使得国外游客可较为准确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或人文意义,以保证旅游体验中交流双方的有效交流。如导游词中对漓江景点牛峡山的介绍中,描述其“形如蝙蝠,给人们带来福气”时,译者可运用“Fairy batsbring happiness”(蝙蝠带来幸福)直接进行异化翻译,同时补译“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Bats,in Chinese pronunciation,are similar to‘Fu’,whichisthe synonym ofhappiness”(蝙蝠音似“福”,喻幸福之意),从而在保持蝙蝠文化形象的同时,对其文化意蕴进行阐释,为中外旅游交流搭建文化意义共通的桥梁。
3.运用多种修辞格的美学策略
导游词是外国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了解旅游目的地风景特征和人文风情的直接语言符号,它兼具信息性和美学性特征。只有生动、有趣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导游词,才能引人入胜,使游客得到美的感受。因此,在英文导游词的翻译修辞策略中,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介绍历史故事、习俗传统和人文文化时,可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化的拟人以及意义相通的借代等手法,加强语气的表达,使故事具有生动性。同时,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语运用、灵活的形容词选择也是英语翻译修辞中重要的语言表达手段,其目的均是为了向国外游客展示栩栩如生的文化镜像,建构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氛围。
结语
跨文化旅游因其文化体验的异域特性,其景区介绍的英译文本更应重视翻译修辞策略和语言选择方式。分析现行的旅游景区介绍导游词的英译文本翻译修辞的原则与特征,归纳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汉英翻译修辞策略,这将是进一步充实旅游英语的翻译修辞学研究,推动旅游教学和从业人员培训的发展,促进旅游英语规范化发展,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增强旅游文化体验愉悦感的必然趋势。
[1]郑荣馨.语言交际艺术——修辞策略探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2]刘爱萍.新编桂林英文导游词[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全娜.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3(5):137-138.
[4]陈凌燕.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66-168.
TheStudyofthe RhetoricTranslatingStrategiesof theEnglishVersionsofthe ScenicSpotsIntroductionFromtheAngleofCulturalSymbolicExperience——AnInvestigationBasedontheGuidebooksofGuilinTouristSites
Huang 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scenic spots introduction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verbal indexes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attract foreign tourist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traveling experience.From the vision of cultural symbol experience and based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Guidebooks of Guilin Tourist Sites,this thesis intends to propose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admission,restraint and aestheticism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s culture maintaining,adoption and beautification as well as to conclude the shortness of them.
cultural symbolic experience;scenic spots introduction;English versions;translating strategies
H315.9
A
1001-7070(2016)01-0084-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5-10-21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文化体验视域下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的翻译修辞研究——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项目编号:KY2015LX137)。
黄艳(1979-),女,广西桂林市人,文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