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欣赏》实践教学的窘迫处境与反映

2016-03-18齐凤芹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

齐凤芹(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学欣赏》实践教学的窘迫处境与反映

齐凤芹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文学欣赏》的教学就是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但每天相同的教学内容,让职校学生倦怠、厌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作者在实践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在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在探究中感悟审美之娱。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职校学生能如沐春风,得到诗词的熏化。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窘迫处境;反映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astes for art appreciation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ppreciate beauty by learning poetry. However, repetitive teaching content bore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stitute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the author makes the following efforts and explorations in practical teaching: first, let students learn the beauty of sound, rhyme and tone of poetry by chanting poetry; second, speak out the taste of prospect in singing poetry; third, understand the entertainment of appreciating beauty in inquir-ing poetry. The purpose of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is to add poetry taste in class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taste for poetry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stitutes.

Keywords:poetry and pros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eaching; embarrass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引言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文学欣赏》全书都是诗词艺术赏析,书中每一首诗词都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当读者初捧此书时,犹如拿着一本浓缩版本的诗词艺术赏析词典,每每品味起来,犹口含甘饴,回味无穷。当今时代,知识爆炸,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学会生存》也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必须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基于这些共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学思想流行开来。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也纷纷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在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与精神陶冶的同时,更给学生们带来审美的体验、创新与反映。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与窘迫处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进一步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职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欣赏》的教学就是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职校学生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

可是,当老师心驰神往地指点着每一篇诗词,满怀激情地赏析着每一句、每一词时,却发现职校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精打采。就连老师随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也是自作多情。

虽然唐诗宋词的美是不言而喻的,李白的飘逸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含蓄等等无不给人以享受,但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于是职校学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职校学生难免消化不良。职校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烦”;对老师们的教学不是“渴求”,而是“厌恶”。这个结果与《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初衷相背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作者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现把作者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让大家评判指正。

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体验

(一)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

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学生们可以作反复吟诵,通过老师指导朗诵技巧、反复诵读,可以达致背诵积累的目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增加音画等形象思维的刺激,可以丰富职校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春江花月夜》中意象纷繁,意境优美,抒情思路流畅,是欣赏的好素材,但它完整的意境之美,若经过语言拆解后会诗味大减。若可以用一曲古乐《春江花月夜》来作为衬底音乐,引导职校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中逐层深入,体味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致之美,熟读背诵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宋之韵》等电视诗文朗诵素材也曾被作为朗诵欣赏的素材,职校学生普遍反映不错。

(二)在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

兴趣需要是教学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如何让《文学欣赏》的学习与职校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缩小审美的距离?由此想到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为绝大部分职校学生所喜爱。而唐诗宋词也是当时朝代的流行音乐,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放在今日也同样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以是今人的心理映照。很多由唐诗宋词谱成的流行音乐很受职校学生欢迎,如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芳草无情(范仲淹《苏幕遮》),清夜悠悠(秦少游《桃源忆故人》);人面桃花(崔护《题都城南庄》),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思君(李之仪《卜算子》);万夜千声(欧阳修《玉楼春》),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胭脂泪(李煜《乌夜啼》);几多愁(李煜《虞美人》),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介绍自己搜集的几首歌曲,引导职校学生领略诗词与乐曲珠联璧合的美。接着,发动全班学生去寻找这样的歌曲,在寻找、搜集的过程中,职校学生快乐地听歌,仔细琢磨诗词的意境,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探究唐诗宋词的强烈欲望。

(三)在探究中感悟审美之娱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职校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职校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不应盲目追求唯一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职校学生的多元表达与个性体验。一首《将进酒》可能激发女孩子们的一腔豪情,一曲《雨霖铃》可能感发男孩子们的缕缕愁思,一首《锦瑟》可能引发大家万种惆怅、万般感慨。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时,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职校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文学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审美境界。

鉴于诗歌鉴赏的这一特点,在实践教学就不能盲目追求作品赏析时的群体共鸣(即所谓标准答案),而要尊重职校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职校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如讲《青玉案》时,因为之前对辛弃疾的生平、性格、作品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除了授课时简单提及创作背景外,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补充。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老师请职校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职校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解读方式也很多。有的职校学生是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反衬加以评价;有的职校学生是知人论世,通过分析辛弃疾的性情、志向与政治际遇、人生处境来理解;有些则联系南宋同时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由南宋朝廷粉饰太平的做法来理解“那人”的正义感与时代感(这种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还有一位同学由处于寥落、清冷之处的“那人”联想到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表达自己并未经历过但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缺少知音、独处高处的人生处境的体味,他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在这样小小的年纪就能够自然地去体会人生的况味,不由作者不感动。固然,“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

这些解读都非新声,但职校学生发言的踊跃对老师触动极大。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词所营造的境界对职校学生内心的深深震撼。人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既然语文教育格外注重对职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教师就可以积极地以唐诗宋词的人情打通并开阔学子们的心灵世界。也许诗词是太古老的东西,但诗词里那个人情的世界亘古常新,就像唐晓明教授所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

三、结束语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注重对文章的直觉体悟,即意会,在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体味、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直觉是个体的,它注重职校学生对作品的心领神会,即职校学生个人心灵的体验;它追求悉心体味、崇高灵性的把握性,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体察,是职校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性把握。有些诗词老师可以让职校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对于作品的意境、语言的鉴赏,则引导职校学生去自己展开。以上内容是作者在上诗词艺术赏析课中获得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其实反映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希望在不断的探讨中,能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每一位职校学生都能如沐春风,得到诗词的熏化。

参考文献

[1]王一多.苏教版《文学欣赏》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司庆强.文本注释,需要“四化”——以苏教版《文学欣赏》之《横塘路》为例[J].语文知识,2015,1:37-38.

[3]郑彧君.采得五色羽与子织霓裳——谈《文学欣赏》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语文教学之友,2015,4:29-30.

[4]司艳平.人生就是一场场苦痛的奔赴[J].新一代,2015,1:47.

[5]徐志伟.感受唐风宋韵——苏教版选修教科书《文学欣赏》介绍[J].古典文学知识,2015,1:109-1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234-02

作者简介:齐凤芹(1975,8-),女,河南扶沟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教学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唐诗宋词里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