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6-03-18祝向荣黎阳朱志刚徐海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上海201209
祝向荣 黎阳 朱志刚 徐海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工学部,上海 201209)
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型人才
祝向荣黎阳朱志刚徐海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上海201209)
摘要: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以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主导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近几年来,作者先后指导了多名学生承担上海市级的大学生创新科技类项目。实践表明,通过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方面其科技创新潜力、能力被激发和提高,另一方面项目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在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is carried out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object of the project is cultivating high 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as directed several college stu-dents to take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By taking the project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the one hand, the potential and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moti-vated greatly. On the other hand,the abilities of project organization are exercised. These abilitie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job or further study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project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由此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
一、大学生是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作为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3]。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十一五”期间,鉴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等国情,教育部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即在部分高校试点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该计划目的是在校大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感兴趣,较早地进入科研,并能一起讨论,然后完成项目。实施“计划”,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十一五”期间,教育部直接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达15000项,总资助经费达到1.5亿元。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群体。
进入“十二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据此,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与“十一五”相比,项目的类别由单纯的创新实验拓展到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资助的主体也普及到全国更多高校。
在教育部的引导下,各地高教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非常重视。以上海市为例,在教育部实施的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基础上,上海市教委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在沪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的制度,从2007年起就实施了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首批入选实施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高校有复旦大学等16所,近年来扩充到了全市范围的高校,2015年立项的项目达到了2890项。
作为首批入选的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试点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级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制定了多项制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申报和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生搭建了承担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三个层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责无旁贷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责无旁贷。虽然大学生是创新计划项目承担的主体,但由于专业知识的有限和承担项目的经验欠缺,大学生承担创新计划项目,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一方面,专业教师应为大学生承担创新计划项目协助提供相应的项目实施平台,比如实验场地和实践企业的联系推荐,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有志于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给予专业和业务的指导,包括项目的选题、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并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予以监督。
作者从2011年起,积极投身到大学生创新计划活动中,已经指导了四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引导对科研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在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后,进一步引导他们结合自己就读的专业探寻科研兴趣方向,并进行深入调研,为其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打下基础。然后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学生申报材料的撰写提供专业指导和修改完善。每个项目一般由3名同学组成项目组,组长由基础知识扎实、科学素养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在项目申请成功后,对项目实施实现全过程的指导,发挥项目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项目组制定好项目实施的计划,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指导解决。总而言之,专业教师作为在一线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导师,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导师对项目提供指导的专业水准,指导的投入程度,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执行。
三、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收获和体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其职责所在。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一方面使其科技创新潜力、能力被激发和提高。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要求学生平时专业课程知识扎实,同时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地去调研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并积极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并予以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项目组织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项目组长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研究计划,对组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包括实验器材和药品的落实,实验操作具体安排乃至项目经费的使用,等等。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组长要负责协调解决。项目组还要独立完成项目相关书面资料的准备,包括立项计划书、项目进展报告和总结报告的撰写等等。最后项目组长需在学校的验收会上报告项目执行情况。
上述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在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指导的学生中,先后有2人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硕士毕业后被香港大学招录为博士研究生。其他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同学,毕业后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的理想工作。
另外,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对作者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专业兴趣方向,以及学生所欠缺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也进一步开拓了教师的科研视野,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张艳,马毅.基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5,4(1):34-35.
[2]李姝,吴懿,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指导[J].中国市场,2015,19(5):233-234.
[3]蒋秋莹,李凡迪,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对本科生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3):130-131.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220-02
作者简介:祝向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