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探究

2016-03-18段海霞严运楼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生活化主体

段海霞,严运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 材料工程学院;2 学生处,上海 201620)

□ 学生管理

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探究

段海霞1,严运楼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 材料工程学院;2 学生处,上海 201620)

构建凸显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社区德育生活化路径,重点应从德育主体生活化、德育内容和方法生活化、德育评价生活化三个维度展开。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生活的自治组织体系,使德育主体融入社区德育生活;要构建覆盖大学生社区生活的德育网络体系,使德育内容和方法反映德育主体需求;要形成体现大学生主体作用的社区德育生活的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社区德育实践具有评判价值。

大学生社区;主体地位;德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德育主体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1]大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区域,是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场所,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路径建立的基础是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应当发挥大学生在社区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

一、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的突破口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高校社区是指以学生公寓为基础,包括学生食堂、学习场所、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学习、交友、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它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休息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材、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3]社区已经超越了原来物理意义上的公寓或者宿舍的概念,而更多的强调生活在公寓内的学生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实现社区德育生活化,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只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使主体在活动中获得生命体验,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完善发展。”[4]实现德育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发挥主体性的过程。第一,“确立学生在道德养成中的主体地位。”[5]在进行德育教育前,关注的对象是融入生活中的个人;德育教育中,让学生体验现实的生活;德育教育后,能更好地过有德性的生活,促使学生成为个人品德生成与构建的主体。第二,德育目标应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提升生存的道德品质。内在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走向更高的德性生活。在德育中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尊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第三,把德育过程和形式回归到学生主体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悟伦理道德要求,进行主体性展示与自主的道德建构,引导学生获得道德思维、情感,逐步达到德性的完满。

二、主体地位缺失: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

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大学生社区实践中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德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主体的道德情操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这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及实践反思的现实要求。

20世纪末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部分高校以学生社区为中心,针对如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推进高校社区德育生活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几点不容忽视的现象。

(一)大学生作为德育工作主体之一力量薄弱

现有的大部分高校生活社区管理中德育工作成员复杂,既有社会聘用的物业管理人员,也有高校后勤部门派驻的宿舍管理人员,还有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辅导员或者导师,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社会物业管理人员和高校后勤宿舍管理人员主要偏重对“物”的管理,负责维修、宿舍安排、值班等方面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德育作用发挥较少。在现在社区管理模式下,发挥德育作用的主要群体依然是学生工作系统人员,他们除了进行日常规范养成教育外,还进行学业引导、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自治组织或者学生个人参与社区德育工作,在检查宿舍卫生、查处违禁使用电器、督促学生按时就寝、回收利用二手书籍用品等日常生活领域发挥主体作用,但总体来讲,学生作为社区德育工作的主体,参与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人数不多、事项覆盖面不广,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二)大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

很多高校将公民素质教育、学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纳入社区德育工作的范围,但这些工作的出发点是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例如,在就寝的规定方面,一般高校都实行“家长制”管理方式,规定学生必须几点起床,几点熄灯,激起了一部分“夜猫子”型同学的反对。在这方面国外高校和国内少数高校通过设立通宵图书馆、活动室、社区自习室等方式进行引导,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例如,一些高校规定学生不得在寝室内部张贴海报、字画等影响墙面整洁的饰品。事实上,寝室是学生除课堂以外最主要的生活交流场所,是他们的“小家”,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张贴偶像海报、展示书画作品等有利于学生宣泄情感、营造温馨的寝室氛围,增强对寝室、生活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相比之下,有些高校举办的寝室文化设计大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主流文化的宣传阵地。诸如此类在社区德育工作中强调管理而忽视育人,强调学生客体地位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客体、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德育生活化。

三、主体地位确立:基于社区德育生活化案例的分析

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上海大学做了积极的尝试。

上海大学针对一年级新生建立社区学院,学院设立4个职能部门:行政管理部、德育工作部、学业指导部和素质拓展部,建立由驻楼导师、课外培养专职导师、驻楼体育导师和专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工作团队,引导学生从大一阶段开始,树立人生目标,提高学生自主意识、自学能力、自强自立精神和综合素质。同时,社区学院建立工作党委,积极调动和发挥所在楼宇学生党员的力量,配合各专业学院开展党建宣传、党员及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考核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社区学院针对学生的成才需求,还配备了专门的学业指导中心、成才帮困中心、咨询辅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演讲厅等,为学生提供温馨、周到的育人环境氛围,使得学生不用走出生活园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个性化教育服务。”[6]社区学院与一般的专业学院不同,更加注重新生在学业、道德、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将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成长、成才需求紧密结合,注重思想引导与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的协调统一,注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抓手,不会脱离生活实际变成空洞的说教;这种模式更多采用隐性德育的方法,不至于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持久的道德体验和情感。

近年来,各高校也在学生社区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关于社区德育工作实施主体和形式的探索,包括社区辅导员、生活园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会或者社区里弄之类学生自治组织;关于社区德育工作内容的探索,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学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生涯规划教育、艺术教育等等;关于社区德育工作方式的研究,探索如何用更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为进一步探究社区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德育生活化工作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四、主体地位凸显: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化路径建构

提升社区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充分尊重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德育主体生活化、德育内容和方法生活化、德育评价生活化三个维度构建凸显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生活化路径。

德育主体生活化: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生活的自治组织体系,使德育主体融入社区德育生活

学生既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的德育对象,社区德育功能发挥如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与实践是一项重要标准。学生自治组织,有利于推进社区民主管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大学生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可以参照一般社区自治体系的模式,涵盖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等。学生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大学生社区可以尝试按照住宿空间的布置合理设置党组织,将居住在相近范围内的学生纳入同一组织,在组织的范围内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居住在社区内的大学生选举产生,代表大学生行使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社区学生代表直接参与管理社区日常事项,凸显了学生在社区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社区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站,吸纳学生以勤工助学或者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学生的实践体验当中。

在社区自治体系当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组织和参加生活社区的民主管理与服务实践,主动融入道德教育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和实践关于现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

德育内容和方法生活化:构建覆盖大学生社区生活的德育网络体系,使德育内容和方法反映德育主体需求

在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的背景下,建立集教育、服务、管理与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学生社区局域网络,设立教学管理、思想教育、班级工作、生活保障、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等模块,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上海市各高校正在推广的易班(E-class,大学生网络在线社区)建设正是这种创新和尝试。

在学生社区网络体系当中,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在网络栏目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业学习、娱乐生活、人际交往、规划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整合资源,建立学生乐于关注和采用的网络平台,既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生活便利,也要帮助、指导学生长远发展。二是在德育的方式上,更多采用隐性德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熏陶,尽量少用比较容易引起抵触和反感的显性德育方式。三是在德育话语传播上,更多运用短小、形象、活泼、直观的短文、图形、图片、视频,增加网络德育话语的“亲和力”。

德育评价生活化:形成体现大学生主体作用的社区德育生活的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社区德育实践具有评判价值

形成体现大学生社区德育生活的评价机制,就是要将学生在社区中的思想、行为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不仅仅要看学生在课堂等公共场合下的表现,更要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在宿舍、生活社区等范围内的思想和实践,形成关于学生相对全面、多维、立体的评价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在生活社区的表现,在发展入党、困难生认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听取寝室同学、社团社员、楼管员等密切相处人群的意见,把学生放在“生活社区”的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正是重视社区德育生活的结果,从而能引导学生自觉在生活社区中进行有道德的活动,逐步成为有道德自律的群体。

随着高校社区硬件和软件条件的优化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社区生活德育工作资源,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1]刘会锋.德育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工作路径选择[J].文学教育,2013,(1)

[2]郭丽媛.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4,(7)

[3]武亚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2)

[4]马吉勋.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依据及实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2,(12)

[5]侯文华,等.德育生活化主体建构及交互主体性发挥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6]滕建勇.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Lifestyl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tudent Community

Duan Haixia, Yan Yunlou

(1CollegeofMaterialsEngineering; 2StudentAffairsDepartment,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Lifestyl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tudent community, which highlights the students' dominant role, means lifestyle subject, lifestyle content and method and lifestyle evaluation. There should be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that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so the subject can blend in with the moral community life.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covering the entire student community and to make sure that the content and th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truly reflect the students' needs. Also,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must embody the subjective role of students in the moral community life and be able to judge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s carried out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subjective role; lifestyle mo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乐程)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09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研会课题(2014GSZ01)

段海霞(1978-),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严运楼(1972-),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

G641

A

1674-5337(2016)03-0039-04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生活化主体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