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仰维度的《大庆油田会战物语》文本解读

2016-03-18崔永锋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会战大庆信仰

崔永锋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文化视阈·

基于信仰维度的《大庆油田会战物语》文本解读

崔永锋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油田会战物语》这部系列报告文学,是对油田会战历史的追忆与反思。作者以会战时期部分典型的文化景观符号为题目,抒写了十余个会战时期的历史片段,展示了石油人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突出了信仰的力量,在一定层面也展现出这种信仰的文化构成因素,并且指出了会战精神传统对现实社会社会主义信仰发展的现实意义。文以载道,这部作品所弘扬的精神,必将穿越时空,引导社会大众在困境面前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信仰维度;文化因素;石油会战;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汤儒勤的系列报告文学《大庆油田会战物语》,将石油大会战的宏大历史场景浓缩为若干个具有时代地域特征的词条之中,并通过对这些辞条的阐释,展现广大石油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在这种信念支撑下的自我超越。很显然,这部作品给我们讲述的是关于信仰的故事,作品中如何再现艰苦环境下信仰的积极作用、构成大庆石油人信仰的文化因素有哪些、会战的精神传统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等问题是要阐述的重点。

一、困境下信仰力量的彰显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艰苦环境,在作者的笔下有着形象的反映,在《铁人第一口油井》中作者写道“人们背靠背坐在一些干草上打盹儿……早晨去老乡家煮了一锅粥,大家折树枝当筷子,茶缸子当饭碗”,关键的是钻机运来了,可没有运输设备。这些描写将读者的视阈焦点集中于困境面前人们的具体实践。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困境面前所体现出了一种超人的意志,这种精神背后所承载的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如果不是这种信仰的支持,很难想象,在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环境下,在没有拖拉机等重要运输设备的生产条件下,这些石油工人如何能够进行如此强度的劳动。

信仰的力量,往往在逆境面前能够展示出其强大的张力,作者在作品中很注重这种张力的凸显。比如会战初期,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也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油田上下开展了“干打垒”建设运动,作者这样写道:“几天后整个战区到处都出现了建筑工地,从部、司、局领导到专家、学者都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挥汗劳动,以能参加建干打垒为荣。有的职工下夜班不休息,有病的人不去医院看病,和壮劳力一起挖土、担水、打夯。”看到这样的场景。今天的青年人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凝聚起来,又是什么让人们不计个人利益,心甘情愿地投入本职工作之外的义务劳动?”是信仰将人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地奋进,这种信仰所铸就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责任感,而且还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友善合作的新型社会关系以及强大的日常实践动力。首先,强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让广大石油人将自己与油田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并且形成了对职业的忠诚。其次,建构于共同的信仰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协作精神,促成了油田各行业内外的协作,凝聚了力量,战胜困难。正如弗洛姆所说:“他(人)必须与同类建立互爱的关系,他(人)如果没有爱,即便拥有全部权力、财富和智慧也只是一副空洞的躯壳”1P51。这种友爱关系是建立在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阶级友爱,其超越了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为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会战大军有机地契合为新的整体提供了文化心理的支撑。另外,强大的实践动力来源于对革命理想的坚信。在逆境面前,这种坚定信仰的张力突显出来。换句话来说,广大石油人的坚定革命理想让他们将困难看成是信仰的考验,努力克服困难,勇攀生产高峰成为其实践革命的“道成肉身”的重要实践手段。逆境中所彰显出张力,是信仰对日常实践的一种精神支撑,而这种张力成就了劳动美,为石油会战的神圣性、史诗性增添了光彩。

信仰的力量伴随着实践形成了“律法”、规范,最终形成一种企业伦理为广大石油工人所认同。在《四个一样发源地》中作者着力描写了李天照等会战时期采油工的群像,“那时人们常说,采油工的主要工作是‘上岗三件事’,扳扳管钳、换换油嘴、看看压力表,但李天照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经常对井组人说:“别只是满足在这三点和什么‘量油测气、清蜡扫地’上,我们在地面上采油,心里也要想着地下,地上出现的情况可能就反映着地下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提出是在会战初期油田开发的困境下,广大石油人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自身生产的实际,不断追求超越的一种实践经验积累,其本质上是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大石油人的日常实践的准则与信条,并且对整个中国工业战线的日常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困境是检验信仰坚定与否的重要观测点,在大庆油田会战初期,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条件都凸显了困难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下,老一代的石油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将青春与生命奉献给神圣的革命事业,让信仰的火焰在逆境中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我们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信仰力量的渗透,大庆石油会战时期产生了许多精神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无不存有信仰的烙印,其传承也是延续着信仰发展的轨迹,甚至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对这种信仰的继承与发扬。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在职业的天职中无休止的工作被推荐为是获得关于个人属于(上帝)选民之列的自信手段。只有工作才能消除宗教疑虑,并赋予个人以置身于获救之列的确信。2P70这是基督教新教信仰下所形成的人们的职业观。在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伦理中,广大石油人不懈的努力和自我超越是实现其作为社会实践主体身份认同的自信手段,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和信仰的力量。

二、构成大庆石油人信仰的文化因素探寻

关于作品中所呈现的大庆石油人信仰的文化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文化群落,即:军旅文化圈、传统文化圈、政治文化圈,三个文化群落的有机契合,彰显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首先是军旅文化圈。大庆油田的顺利开发与几十万转业军人的介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军旅文化势必在油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铁人第一口井》中,面对搬运钻井设备的困境,王进喜问井队的指导员解决困境的办法,那个当过兵、打过仗的指导员将自己的战斗过程中与敌人顽强抗争最终战胜敌人的故事分享给他。将部队在战斗中所培养出的坚强战斗意志移植到石油的生产领域中,并对广大石油工人战胜困难起到启示和激励的作用。《缝补厂》中,作者介绍了5位老兵,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条件下,接受上级任务筹建缝补厂,充分体现了军人的服从与顽强,并且这种精神延伸并影响了其他的同志,并最终形成艰苦奋斗勤俭办厂,边工作边完善的“缝补厂精神”。从诸多的片段描写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军人在困难面前勇气与实践的执着。在我们看来军旅文化的实质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第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第三,自主的实践精神。可以说,大庆石油会战中石油人信仰的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军旅文化的熏习。大庆油田从会战伊始,就打下深厚的军旅文化烙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勇敢的精神、主动实践的态度、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形成了石油人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这为油田在经济困难时期能够保持稳定、高效的生产奠定了思想基础。也给油田的企业文化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调。

其次是传统文化圈。例如,“三老四严”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广大石油人将传统文化道德因素与现代社会的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梁漱溟先生认为:“道德要在有心,要在身从心而活动。”3P133“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三老精神,就充分地体现了大庆石油人身心合一的道德意识。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在大庆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和实生物,海纳百川的气度,来自天南地北的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的群体汇聚于此,为了摆脱中国贫油的困境,在此地共同生产生活。纵观这部系列报告文学,我们所能读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圆融精神,这种圆融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这种圆融的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于大庆石油会战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并且其得到了充分地传承。大庆石油会战,是石油工业部领导下,全国石油战线在各兄弟单位和有关地方的大力配合下开展的一次大型的工业实践活动。因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会战大军如何统一思想,除了政治层面的教化之外,传统文化的契合作用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石油人的家国情怀、油田上下的和谐关系、对英雄事迹的颂扬与传播。

第三是政治文化圈。大庆石油人信仰的文化因素最为直观的是政治文化圈,大庆人创业,在政治思想上主要依靠的是《矛盾论》与《实践论》的指导,这就是“两论起家”。其中《实践论》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4P273这种知行统一的实践范式使得大庆石油会战中,不断地创造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地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加以升华。在《安达“农垦大院”》一文中,作者以翔实的文字记载着会战党委号召上下学习“两论”指示、以及会战指挥部机关报《战报》创刊的消息、油田政治宣传有关的文化建设等史实,体现出政治文化在油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安达、“农垦”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与大庆油田政治文化息息相关的地理或行业系统名词的深层文化含义。

不同文化圈的有机契合构成了大庆会战过程中石油人信仰的文化基础,这种基础源自于现实的政治层面、源自于历史的传统文化积淀、源自于如军旅文化这样的典型的职业文化特质的熏习,这些文化的汇聚不是那种呆板的结合,而是基于互动状态下的耦合形式,其促进了广大石油人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在困境面前勇于实践探索,并完成自我的超越,铸就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丰碑。

三、会战的精神传统在当下社会主义信仰发展的现实意义

作者将系列的报告文学命名为《大庆油田会战物语》,统辖其中的十余篇文章,通览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大庆石油会战史上曾经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评议与反思,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石油会战史中的文化符号,其所记录的是石油人不朽的事迹,其所抓住的是若干个历史片段和瞬间,其以框架式风格将这些历史片段衔接起来,逐步构划出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广阔画面。文化寻根是当代文学界创作的热点,通过对文化碎片的整理,进一步构划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的作品也有许多。诸如《哈扎尔词典》《马桥词典》等等。《大庆油田会战物语》其主旨在于记录每一个抽象名词背后的发生动机,以一个记录大庆石油文化的专有名词为契机,将名词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物的音容笑貌、地域的风土人情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广大石油人对革命理想的信仰,并通过历史的反思诠释会战精神传统在当下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具有会战精神文化符号的追忆与反思,有助于强化信仰的传统,唤起人们完善自我的斗志。作者在《安达“农垦大院”》一文的结尾处深情地写道:“安达当年那些‘农垦大院’是石油会战立稳根基的圣地,是夺取胜利的起跑点。那些大院留下了石油会战人的青春岁月,而事业的发展是对那些老地方、老情景、老人物最好的回报,这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其意在说明所描写对象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特别是其在人们内心的信仰价值,这种意义不光具有时效性而且还具备永恒性,当一个文化符号穿越时空界限而保持其特质的时候,其将被赋予形而上的普遍意义,进而走向崇高的境界,成为人们延续有关信仰的重要依据。作者将“农垦大院”比作“圣地”,很显然是要凸显这个文化符号的某种信仰功能,这种对革命的信仰是基于客观的历史现实而发生的,其超越性预示着这种信仰在日常实践中的积极持续作用。在《创业庄》一文中作家的这类思想进一步地得到体现。诸如:“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符号,每个符号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创业庄是当年那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的产儿,也是大庆新时期二次创业的符号。”

其次,文化符号背后所彰显的是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弘扬。认真地对作者的14篇文稿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一个大的文化符号,其所包涵的是其背后人的主观能动反应,从会战的历史来观察,这些文化符号都是当年在会战初期抒写创业史诗的地方,而史诗的抒写者是诸多的劳动模范典型,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美感通过他们的音容笑貌再现给读者,崇高的品格和行为让读者感动,特别是他们的创造精神,必将成为后世行为的楷模。

第三,会战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当代实践精神的发展。“发展的观念总是和创造性分不开的。”5P10纵观整部报告文学,不难发现,作者对会战精神的整合,诸如“铁人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缝补厂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精神等等,孕育于石油会战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资源,发生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纤细地介绍,让读者明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化特质,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阐述的实践性、创造性。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今青年所缺乏的,要摆脱局部的精神困境,必须对传统的精神资源进行扬弃,结合自身的实际,恢复信仰的力量。

小结

《大庆油田会战物语》这部系列报告文学,是对油田会战历史的追忆与反思。作者以会战时期部分典型的文化景观符号为题目,抒写了10余个会战时期的历史片段,展示了石油人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突出了信仰的力量,在一定层面也展现出这种信仰的文化构成因素,并且指出了会战精神传统对现实社会社会主义信仰发展的现实意义。文以载道,这部作品所弘扬的精神,必将穿越时空,引导社会大众在困境面前勇于实践、锐意创新。

[1](美).埃利希·弗洛姆.贾辉军.精神分析与宗教〔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斯·韦伯.苏国勋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梁漱溟.人生道德的三路向:宗教、道德与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5]高清海.哲学与创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宋洪德〕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2016年09月05日人民网)

I207.5

A

1002-2341(2016)05-0079-04

2016-03-2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龙江文学对先锋小说后形而上学思想的接受》(13E015);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大庆石油文学中的“现代性”特征研究》(12544006)中期成果

崔永锋(1982-),男,黑龙江五常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大庆石油文学、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会战大庆信仰
李大庆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库尔斯克会战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