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李先念对中南区“一五”计划的谋划与贡献
2016-03-18上海
(上海)万 飞
陈云与李先念对中南区“一五”计划的谋划与贡献
(上海)万 飞
1952—1954年,陈云作为中财委主任在推进中南区“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与主管中南区财经工作的李先念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首先,二人共同推进了武汉钢铁公司的决策与选址工作,为日后武汉钢铁公司成为我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其次,在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中二人密切合作,为粮食统购统销的科学决策、部署与顺利落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计划;中南区;武汉钢铁公司;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由此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中央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由此,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当时,中南区辖武汉、广州两市和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六省,有着较好的交通、资源与人才优势,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李先念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副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并兼任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主管中南区的财经工作。由于此时中南区计划委员会尚未建立,工业基建属财委主管。①《李先念传(1949—1992)》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在这一时期,李先念与中财委主任陈云密切配合,从中南区全区实际出发,悉心探索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和财经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中南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共同推进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薄弱的重工业基础,使毛泽东感到忧心:“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种痛苦我们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建立重工业,帝国主义是一定还要来欺侮我们的。”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页。
中南区由于历史上、地理上的原因,以及受到长期战乱的破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陈云与李先念均认为中南区工业建设必须以基本建设为基础。1952年2月,陈云在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平汉路沿线③主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及武汉市部分地区。则没有可供近代工业需要的大规模钢铁工业,没有电力”④《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357页。,因此,中南区的工业基础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改变中南地区在工业基础落后局面,以陈云为首的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编制小组,计划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使华中地区(即中南区)建设成为新的工业基地。因此,“一五”计划将“一百五十六项工程”中的二十多个项目安排在这里,重点为武汉、豫中、湘中三个地区。以武汉、豫中、湘中为中心的重点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页。
李先念对中南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有着清醒的认识。1952年11月,李先念在主持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九十二次行政会议时指出:“工业建设首先应以基本建设为中心”,“明年(1953年)全国即将开展以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基本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②《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页。1953年2月21日,李先念在主持中南行政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在工业建设方面,首要任务是基本建设,这是工业化的基本道路。今后几年中,国家将在中南地区兴建或改建一些规模巨大的厂矿,其中包括规模巨大的钢铁工厂、机械工厂,等等。”③《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6页。在李先念看来,“这些巨大的建设,均必须有计划地完成,尤其是基本建设,更具有决定的意义”④《李先念建国初期文稿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而重点工程项目大体确定以后,李先念按照五年计划的部署,迅速成立筹建机构,协同先期前来的苏联专家组,开始进行中南区工业建设的规划工作。
重点工程项目大体确定以后,李先念按照中央各主管部、委的部署和中南局的要求,迅速从全区各省、市抽调大批干部与技术人员,成立筹建机构,协同先期到来的苏联专家组,开始进行中南区工业建设的规划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全国除东北钢铁工业基地外,南部广大地区还没有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陈云认为一五计划时期,除应该加强东北鞍钢的恢复建设外,还应该在华中地区建设第二个钢铁工业中心。于是,关于三一五厂(即武汉钢铁公司前身)的建设工作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0年初,由陈云兼任部长的国家重工业部提出在湖北大冶地区建设第二钢铁工业基地的意见。此后,两次邀请苏联专家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在1952年3月19日,陈云领导的中财委党组在向毛泽东并党中央提交关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鉴于钢铁工业在国家工业化中的重要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把鞍钢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全国力量如期完成,以奠定全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除此以外,为了改变我国钢铁工业的落后状态,于八年之内达到年产五百万至六百万吨钢,于十二三年之后达到一千二百万吨钢,有必要进行第二个大钢铁厂的建设。从经济上、国防上考虑,第二个钢厂以放在大冶为宜。”⑤《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06页。“(大冶)有长江水运之便,产品可以就近供应中南、西南、华东广大地区,大冶厂建成后,可以把武汉变成一个新的工业地带。在地域分布上将使我国有东北、武汉一南一北两个工业基地。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经济上、国防上考虑,第二个钢铁厂以放在大冶为适当。”⑥《武钢志(1952-1985)》,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952年5月6日,中央批准在武汉地区建设钢铁公司,年产150万吨钢,投资11.7亿元人民币,由苏联黑色冶金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负责设计。⑦陶汉英:《武钢建设投产纪事》,《钢铁文化》2011年第9期。但是,1952年,苏联援华专家组考察大冶后,认为原钢铁厂厂址不够经济合理,主张在大冶、武汉附近再选几处厂址,将它们的条件同大冶进行比较后再确定厂址。
陈云、李富春建议中南局派熟悉这带地区情况的人组织进行选址工作。他们建议“选择的厂址最好靠近长江,能建码头,离大冶和武汉都不远,交通便利,土质较好,面积在五百公顷以上”。⑧陈云、李富春给邓子恢的电报,1952年3月19日。中财委主任陈云立即亲自召见中南工业部部长刘杰,责成其迅速成立筹备机构,集结力量,尽快开展厂址和资源勘探工作。5月上旬,刘杰兼任主任的“三一五厂筹备处”成立,厂址选址工作随即展开。
1953年5月至1954年春,中南财委领导“三一五厂筹备处”先后组织了5次大的野外踏勘。1952年4月,由中南工业部部长刘杰带领选址小组,沿江踏勘了湖北省境内的石嘴、白沙洲,徐家棚、湛家矶、阳逻、葛店、黄石石灰窑、佛源口、下陆、油坊岭等处;1953年5月.由中南财委副主任李一清带领另一个选址小组,沿粤汉铁路踏勘了土地堂、贺胜桥、横沟桥、官埠桥、汀泗桥、新店、蒲圻和湖南岳阳的城陵矾、长沙的东登渡、捞刀河等处,前后选点达23处。选址小组着重在武昌、大冶等地作了详细的测量和钻探,初定武昌油坊岭、黄石下陆、武昌徐家棚三个点为候选厂址。①《武钢志(1952-1985)》,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为尽快确定三一五厂的厂址,陈云于1954年2月派出以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袁宝华为首工作组到武汉参加选厂址工作,明确委托由李先念决定工作组工作的安排及选厂址工作中所有重要问题的处理。1954年2月,以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院长别良其可夫、总工程师格里高扬为首的苏联设计组也来武汉,了解前一阶段选择厂址所进行的各项工程,研究了提供的各种资料经过多次踏勘,绘出了初步的总平面布置草图,计算出约略的工程量,经过缜密的考虑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1954年3月26日苏联专家组向中方提交《厂址选择建议书》,提出了武钢厂址选择方案,推荐青山为钢铁基地厂址。②陶汉英:《武钢建设投产纪事》,《钢铁文化》2011年第9期。可是在这之前,此处以被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定为厂址。当时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二汽的建设非常重视,李先念亲自兼任建厂筹委会主任。苏联专家组认为钢铁厂对地质、水文和水陆交通条件要求较高,而青山无论是地质、水文,还是水陆交通、电力供应,都比较理想。对此各方面相持不下,最后交由李先念来拍板。李先念就这个问题该如何决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李先念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认为专家组意见有道理,钢铁厂厂址的选择要慎重,并对持有不同意见者耐心做工作,最后一致同意将青山作为钢铁厂厂址。
三一五厂厂址选定在武汉青山后,1954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即武汉钢铁公司)。③《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19页。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正式开工兴建,并于1958年建成投产。建成后,武汉钢铁公司成为我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它的兴建,使中国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推进。
二、共同推进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
随着1953年大规模工业建设的进行,粮食供需缺口迅速扩大,粮食问题已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但因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度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如何解决如此巨大的粮食赤字,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时遇到的复杂而棘手的突出难题。为解决这道难题,陈云经过逐个比较多种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案,反复权衡利弊得失,终于下决心提出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配售的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统购统销”。而此时,中南区所辖的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均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因此,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的进行情况对于全国粮食统购统销的全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任中南财委主任李先念与中财委主任陈云密切配合,为完成中南区粮食的统购统销,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李先念积极支持陈云的正确主张,并且在中南区积极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53年10月2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各中央局、分局并转各省市委及财委的电报,通知中共中央决定于10月10—12日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10月10日,李先念代表中南局参加会议。陈云在会上提出了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配售的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即“统购统销”。李先念对于陈云的发言表示赞同,并就中南区粮食供求情况发言指出:“中南区粮食紧张的原因,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销量增加;二是粮食生产不足,缺口较大;三是私商暗中囤粮;四是中农余粮存储多,等待高价售出。实行农村征购、城市配售,势所必须。”李先念认为不宜按照公粮征收的比例,主张不论征购、配售,都应先有一个控制数字,再经民主评议评定。①李先念在全国粮食会议上的发言,1953年10月10日。
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对于统购统销政策,李先念十分重视,《决议》通过的当天,李先念在中南局扩大会议上传达了全国粮食会议精神,并对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提出要求。11月14日,李先念在主持召开中南行政委员会第十八次委务会议时,再次强调统购统销政策的重要性,他说:“只有采取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国家才能工业化,才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②《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6页。
其次,在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陈云与李先念及时进行沟通,部署和落实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工作。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先念在参加全国粮食会议时,在发言中介绍中南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新方针的态度时说:“最初是两湖拥护、两广反对、河南省动摇、江西态度不明;现在河南、江西已拥护,两广还有些意见。两广因是新区,收购尚好,要求缓办。”③《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8页。10月7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④1949年9月8日,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组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华南分局接受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管辖广东、广西两省和香港工委。1953年5月陶铸代理华南分局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代省长。1955年7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华南分局撤销,改称为中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陶铸致电中南局并报中央,提出考虑到华南地区的特殊情况,在具体执行上可否在两广地区暂缓执行粮食征购政策,即推迟到1954年夏收后在执行,或在1953年冬、1954年春先选择重点区试办。10月16日,毛泽东审阅报告后,将报告批转给陈云:“大体上即同意用‘重点区试办’(来电末段)的办法去做;而在配售方面,则在广州等大中城市办理。如何,请酌。”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179页。
陈云对此十分重视,并于10月17日晨同李先念通电话,询问具体情况,得知陶铸从广东打电话给李先念,准备与武汉同时实行计划供应。对计划收购,广州也在做准备工作,但希望从自由市场完成收购任务,如果自由市场收购完不成,再来计划收购。李先念认为:“外省既然已实行统购、配售,必然影响两广收不进,故仍以同时实行统购为好”⑥《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68页。,自由收购失败后再来计划收购恐怕迟了。因此,他在电话中告诉陈云,决定不日去广州与陶铸一谈。⑦《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1页。陈云同意李先念的意见,并在电话中同意“先念到广州去决定”,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致信邓小平并转毛泽东。⑧《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页。21日,李先念去广州,同陶铸等面谈了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问题。23日下午,李先念同陈云通电话说:“陶铸那里已完全同意中央的决定,正在准备。”24日,陈云出席中共华南分局第一次代表会议,传达了全国粮食会议精神的同时,并就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问题作重要讲话。⑨《李先念传(1949—1992)》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261页。
在陈云与李先念的共同推动下,广州市委于10 月31日即向中央呈报了执行中央关于粮食供应的决议,拟于11月底或12月初实行计划供应的方案。11 月8日,陈云为中共中央起草给广州市委并告华南分局、中南局的电报,认为华南分局的方案是合适的,并要求华南分局根据两广计划收购的步骤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何时实行。至此,统购统销政策得以在华南地区顺利推行,从而为华南地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粮食统购统销的宣传动员工作上,陈云与李先念在中央与地方积极呼应,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在中南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统购统销工作。
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是在任务重、时间急、干部无经验、群众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因此,陈云和李先念都重视对于干部、群众思想动员工作。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指出“计划收购要有一个命令,但是主要的要靠对农民做说服工作。”①《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3页。李先念在10 月16日中南区扩大会议上也要对宣传工作做出了要求:“要用很大力量去说服县以下农村干部,如不把他们对征购工作的思想工作做好,统购统销就会落空”,“只有把农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做好,然后通过他们去说服和带动群众,才有力量把统购统销的任务完成好。”②《李先念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0-471页。
为此,河南、湖北、广东等省相继召开省一级干部会议,和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深入学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组织中南局及各省、市组织干部和积极分子,深入农村,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进行思想发动,安定农民情绪,解除农民顾虑,使购粮政策深入到广大农民的心坎里。
中南局在统购统销中所采取的宣传与动员的方法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1953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将中南局、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关于开好粮食统购工作中各级会议的指示转发各地参考。电报强调指出:“各地试点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开好县的干部会议和乡的党内外各种会议,才能很好地完成统购粮食的任务,其结果也必然把农村工作推进一大步。目前县的三级干部会议应已经结束,望各地用极大的力量加强对乡的各种会议的领导,保证开好乡的各种会议,绝不要性急图快,简单从事。”③《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91页。通过深入宣传教育、充分政治动员,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得以在各地比较顺利地展开。
在陈云与李先念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中南区得以顺利实施,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基本满足了中南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较好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到1954年2月底,全区完成统购粮食72亿斤,保证了区内城乡供应以及外调、支前与出口任务的完成。统销工作,除大中城市已全面实行外,全区531个县城中基本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统销工作,扭转了过去购少销多的局面,缓解了粮食供应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增收。
结 语
1954年6月,李先念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长,开始协助周恩来、陈云具体领导全国财经工作,从此离开了中共中央中南局。针对中南区“一五”计划,陈云与李先念合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
今年是部署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深入研究陈云与李先念在工作中通力合作、科学规划、缜密部署,因地制宜开展中南区“一五”计划建设相关项目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求真务实作风,对于全面推进“四个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陈云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