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重要拐点
2016-03-18云南
(云南)王 琪
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重要拐点
(云南)王 琪
红军长征途中有两个重要的拐点,一是1935年2月召开的扎西会议,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新起点,一是1935年9月召开的榜罗镇会议,确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这两个重要的拐点在红军长征途中以及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红军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指明了方向。
长征;扎西会议;榜罗镇会议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是落实和完成遵义会议决议的一次重要会议,是红军战略转移的新起点。榜罗镇会议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确定了红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由此可见,扎西会议和榜罗镇会议作为红军长途中的两个重要拐点,在中共党史上,其地位和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红军长征的新起点——扎西会议
(一)遵义会议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情况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中心议题是“检阅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来明辨军事路线的是非。在会上,博古仍然坚持认为党中央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是正确的,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强大,博古的报告遭到绝大数同志的反对。随后,周恩来、张闻天相继做了报告,都一致认为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紧接着毛泽东作了重要的讲话,他“批判了当时错误领导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首先是冒险主义,继而是保守主义,然后是逃跑主义。”①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J].文献和研究,1985(01)。毛泽东集中批判了博古、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在战略战术方面的错误,毛泽东的发言获得了与会代表大多数的支持。在讨论军事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组织领导问题,王稼祥、周恩来提出更换领导,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来,因此,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最后,“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否定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②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 (9):382-283。遵义会议虽然通过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但是,由于常委分工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博古仍把持着中央大权。基于红军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勉强解决”,这就为中共中央红军转移云南威信县扎西镇举行扎西会议埋下了伏笔。
(二)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
党的历史上一贯都有“政策要制定更要落实”的理念,而扎西会议正是贯彻落实遵义会议重要决议的一次重大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解决了的、未解决好的问题”。③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63。扎西会议主要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组织问题,即变换领导,因为遵义会议虽然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在常委内再进行适当的分工,但却没有给予分工。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遵义会议后,长征红军忙着进行战略转移,无暇考虑这个实际性问题;其二,可能就是中央领导对于毛泽东进入常委意见不一致,致使对毛泽东不予以具体的工作安排;其三,遵义会议上,虽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纠正了二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左”倾错误在领导层面影响时间久,要完全结束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并非易事。鉴于此,扎西会议提出“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实现了组织上的调整。”①刘家贺,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兼论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J].党史博采(理论),2015,05:13-14。赋予毛泽东在军事和组织关系中的实际工作,扎西会议集中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军事问题,集中表现在:其一,军事路线的问题,在遵义会议上博古、李德的军事报告虽遭到其他领导层的否决,但他们并未认错,政治局也未达成正确的军事路线的共识。“左”倾错误路线仍然存在。其二,是战略方向的问题,遵义会议后,长征红军决定渡过长江在川西南或者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但遭受土城战役的失败,致使红军再次陷入战略转移方向的困境。其三,是军事行动和部队编制问题,红军长征出发由于辎重设备过多,行动缓慢,遵义会议虽提出要提高红军行军的机动性,但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改观。针对以上的军事问题,扎西会议上“讨论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在中央红军中及时传达、贯彻。”在全党全军面前宣告了“左”倾错误的失败。“讨论了全国各苏区和红军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分别向中央分局,2、6军团和4方面军发出指示,改变渡江入川计划,作出‘回兵’决策,发布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②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63。为红军战略转移指明了方向。针对红军行动机动性差的问题,扎西会议提出,对红军进行“缩编”,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并提出了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决定。
从扎西会议的内容和议程上看,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最后完成。扎西会议集中解决了遵义会议上提出来而未有效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组织变换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扎西会议明确提出由张闻天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协助者,同时,明确了红军长征军事战略转移的方向。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能否彻底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结束‘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的根本问题。”③程中原,论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J].中共党史研究,1989,04:46-50。扎西会议也是全党全军实现由错误的军事路线向正确的军事路线转变,实现了由毛泽东正确军事指导的转变,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拐点。
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
(一)红军长征七次抉择落脚点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到1935年9月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在这期间中央红军多次选定落脚点,又根据战斗形势的变化多次放弃,几经徘徊犹豫和转移,最终在榜罗镇会议上确定陕甘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主要经历了七次变化,一是黎平会议确定川黔边根据地,二是遵义会议确定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三是扎西会议确定云贵川边根据地,四是会理会议再次确定川西北根据地,五是两河口会议确定川陕甘根据地,六是俄界会议确定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七是榜罗镇会议确定陕甘根据地。红军选择长征落脚点的七次犹豫徘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战略转移的地理位置及敌我力量、战斗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的调整,说明党的军事指挥路线在逐步完善,党的指导思想逐步成熟。二是确定的红军落脚点基本都处于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地带“鸡鸣三省”的位置,只有第六次中央红军由于内外矛盾交困,选择与苏联接近的地方,考虑到可以获取苏联红军对中央红军的战略支援。三是前六次的抉择基本都是在战时做出的临时调整,没有对红军落脚地进行实地考察,没有完全掌握落脚地的革命形势及发展态势,只有第七次中央红军在榜罗镇会议召开前夕,深入了解到陕甘根据地地理位置及现存革命形势发展的优势,因此,最终决定陕甘根据地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二)榜罗镇会议确立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1935年9月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于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党中央红军主力于21日下午进驻哈达铺,利用在哈达铺休息的短暂时间,对北上红军集中进行了整编,正式宣布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历经艰难困苦,摆脱敌兵的阻击,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于9月27日抵达通渭县的榜罗镇。榜罗镇位于通渭县南部,地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地域,四周群山环抱,是历史上通渭四大镇之一。
27日晚,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榜罗镇召开,党内最高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等人参加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然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矛盾取代同国民党反动派间的阶级矛盾,以及涉及到陕甘边革命形势的问题。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审时度势,反复研究,最后,毛泽东宣布:要到陕甘边根据地去,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弟兄们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榜罗镇会议作出了改变俄界会议上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决定将陕甘苏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的重要决策。榜罗镇会议也因此解决了长期困扰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确立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榜罗镇会议顺利确立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其一,早在长征红军抵达陕北之前,陕甘边地区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的带领下,早已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狡兔三窟”式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加之,陕甘边地处“鸡鸣三省”的交界地带,北连毛乌素沙漠,南接渭河流域,西临六盘山麓,东则以黄河与山西分界,又处在抗日的大前方,回旋余地大,这一地理位置对长征红军而言是极其有利的战略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在榜罗镇会议上选择陕甘边作为落脚点,具有历史必然性。其二,正当红军为“向何处去”而焦虑时,党内首脑人物张闻天根据红一军团在哈达铺突然截获敌人的报纸,立即撰写了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一文,文章介绍了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且全文刊登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机关刊物《前进》上,由此,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为党中央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边区的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在榜罗镇会议上决定陕甘根据地作为落脚点,又具备了偶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立,是陕甘苏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党中央领导人敏锐的战略意识相结合的伟大决策。
从榜罗镇会议的历史地位上看,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后期召开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会议确定把陕甘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解决了红军长征以来一直困扰、迷茫、徘徊犹豫的战略落脚点问题,使奔波疲惫的中央领导及红军队伍得到喘息和休整,保存了经过长征洗礼的红军主干力量,重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榜罗镇会议确立陕甘苏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同时也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新的出发点,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拐点。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