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李岚清的音乐艺术观
2016-03-18赵洪斌
赵洪斌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略论李岚清的音乐艺术观
赵洪斌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李岚清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造诣也相当深厚。从他创作的作品和出版的专著中,我们可以将他对音乐艺术的观点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第一,音乐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第二,音乐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第三,人们应该多听经典音乐和优秀的流行音乐;第四,音乐在政治和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李岚清;音乐艺术观;素质教育;经典音乐
李岚清同志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199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主要分管全国的教育文化与经济工作。
李岚清从小就喜欢音乐,在初中时曾经亲手做过笛子和京胡,经常参加歌咏活动,爱看话剧。在高中时,还参加演出过田汉的话剧《湖上的悲剧》,在演出《白毛女》时还担任过钢琴伴奏,同时也经常演唱进步歌曲和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读大学以后,随着他视野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宽,李岚清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他在苏联实习时期学会了不少苏联歌曲,特别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到现在他都还能清楚记得四段俄文歌词。改革开放后,录音机、CD、DVD等先进音响播出手段的相继出现,更是激起了李岚清对音乐的热爱。无论是他在职分管文化、科技和教育时候还是退休在家时,音乐都始终陪伴着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岚清的一生就是“以民为先,以书为友,以乐作伴”的一生。
李岚清一生从未得到过音乐专业技能的培训,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理论,他说自己最多就是一个“不懂音乐的音乐爱好者”。但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以及长期对音乐的积累、思考、研究和探索,在音乐方面确有很高的素养。他在退休后,发表了一批重要的音乐成果: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等音乐理论著作;他还创作了《蓓蕾之歌》(李岚清词曲)、《鉴真东渡》(郭沫若词,李岚清曲)、《二泉》(李岚清词,黄准曲)、《北国之恋》(李岚清词,徐沛东曲)、《张开银幕的翅膀》(李岚清词,黄准曲)、《相约在明天》(李岚清词,张千一曲)等6首声乐作品。我们分析和研究李岚清的音乐著作以及声乐创作,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层次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发现他的音乐艺术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关于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3200这是对素质的一种狭义解释。广义的素质其实就是所说的素养,包含人的智力、道德、身体、审美以及劳动技能等全方位的修养。李岚清认为,在我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他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8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到国家意志层面来探讨,这已经足可以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单纯提高某项专业技能或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已经和这个时代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必须将美育作为提高和弥补人们素质缺失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李岚清作为中国的一名政治家,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本来就有一种特有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因此他始终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同时又将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项用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为此,李岚清在分管文化建设期间,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变革,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如把音乐欣赏课带入高中和大学的课堂,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美育补课,同时也将音乐等美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李岚清通过对全国高校进行巡回演讲的机会,向广大青年学子推介优秀音乐作品,鼓励学子们在艺术中寻找智慧,正是他身体力行践行这一观点的有力体现。
在李岚清的成长过程中,他深深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仅搞专门学问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文化修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遗余力地向大学生及广大知识分子推介交响乐。在他看来:交响乐虽然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但在学习、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对来自国外的经典文化也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李岚清千方百计地向中国广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宣传和推介世界上著名的“交响乐”,这绝对不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它已经成为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这个群体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在《音乐·艺术·人生》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2]136全民族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大事,今年教育部正在和一些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旨在通过学校美育改革这一方式,全方位地推动美育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这和当年李岚清大力推进美育,提倡普及和发展音乐的思想不谋而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音乐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音乐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
作为一个正努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和重视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艺术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意义和作用。虽然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整个美育,但我们也绝不能轻视或否认音乐和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步意识到音乐的神奇魅力和作用,特别是在教育中,虽然到现在我们还未从科学和理论的角度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懂,但音乐具有移风易俗、陶冶人的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战国的荀子在《乐论》中这样说道:“乐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3]350但在李岚清同志看来,音乐不仅只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对人的全脑开发具有积极作用
李岚清站在科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大脑这一精密的体系逐步为人们所知,从多个角度我们可以相信,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对大脑还具有积极的开发作用。因为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可分为基本对称的两个半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左脑和右脑,这一点已经从最新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得到了证实。目前一般认为,人的左脑半球具有主导语言、运算、推理的功能,而右脑半球在触觉、音乐、绘画等方面更具有优势。通过研究发现,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后天训练,而对儿童在早期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还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使大脑的功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因此,“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全脑潜能的开发,认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2]32正是利用左右大脑的分工特点,许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大脑的全面发育,提高大脑全能潜能的开发,从而让大脑变得更加“聪明”,让人的智商变得更高。
2.音乐有助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李岚清主要从音乐如何影响大脑思维的训练和开发来对问题进行一般的阐述,虽不能代表问题的全部,但也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李岚清对音乐的这一功能的独特解读。李岚清认为音乐除了具有开发大脑从而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外,“还可以进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发展人的直觉和想象力。”[2]33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是一种非具象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理解和演绎音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35这是他基于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背景对音乐的功能进行的一种解读。我们从他的解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岚清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立场:音乐是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而最终促使人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和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正是利用音乐“可以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活动,改革和完善音乐的培养方式,从而达到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人们应该多听经典音乐和优秀的流行音乐
音乐的种类有很多,品质又良莠不齐,因此,对“不良”音乐的“过滤”自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这种人性复杂又饱含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实体中,李岚清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艺术欣赏观”,那就是人们应该多听经典音乐和优秀的流行音乐,其理由如下:
(一)经典音乐代表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经典”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意即强调著作的典范性和权威性。那什么又是经典音乐呢?李岚清认为经典音乐并不完全等同于古典主义音乐,经典音乐也并不特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肖邦,它是包罗了古今中外“久盛不衰,百听不厌”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之所以经典,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并非只是挂着一个某某名家的标签,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它立意高远,创作独具匠心,在多年的音乐文化传播中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这样优秀的经典音乐比如:何占豪与陈刚共同创作的《梁祝》、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比才的《卡门序曲》等等,这些作品流传到现在还受到人们的广泛喜欢和赞誉,它绝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经典音乐本身具有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在李岚清看来,经典音乐代表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代表了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这种音乐通常艺术语言丰富,表现技法精湛,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纯正的艺术品质,以及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欣赏这样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38从这些话中,李岚清不仅看到了经典音乐的本质,还把它上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李岚清建议,“知识分子应该多听经典音乐”,因为“经典音乐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从这些“建议”中,我们读懂的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推介”,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了李岚清对经典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身怀的一份责任与情感,其意义和价值已经发生超越。
(二)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并不矛盾,提倡多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包括爵士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李岚清着重从“流行的通俗歌曲”这个形式上表达了他的一些观点。在他看来,所谓的流行的通俗歌曲主要是指“某一时期新近创作的、现代生活特征比较明显、音乐语言相对浅显、表现手法相对简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歌曲。”[2]47这样的歌曲如《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东方之珠》、《爱的奉献》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经受了许多考验,事实已经证明了它们本身的“经典”性。所以李岚清认为欣赏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之间并非有什么矛盾之处,二者之间恰恰是一种有益的互补。现代年轻人之所以会很喜欢这种艺术形式,是因为它节奏明快、通俗易记、真实轻松、表现方式活泼新颖。所以李岚清觉得“流行音乐应该加以积极引导,就是提倡好的、优秀的流行音乐”[3]47。从这里我们看出,李岚清对流行音乐是设了“限”的,“好的”“优秀的”才是需要大力提倡的,这不是音乐保守主义观,恰恰反映了李岚清对经典音乐艺术的一种期望和坚守。
四、音乐在政治和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乐记·乐本篇》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知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3]353从《乐记》中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这是古人对乐与政的关系作出的精彩论述。那今人李岚清又是怎样认识和理解音乐和政治的关系的呢?李岚清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中国的副总理,经常代表国家出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他整个政治生涯中,“音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01年7月,李岚清和刘淇带队去莫斯科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他用俄语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北京》等歌曲,不仅使现场气氛友好而热烈,还获得了卢日科夫市长对申奥工作的大力支持,为我国成功申奥助了一臂之力;2002年底,李岚清与吴仪到摩纳哥的蒙特卡罗为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遇见了波兰副总理,因为他们都喜欢肖邦的音乐而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次中国和波兰是竞争对手,但在回访时,波兰副总理却向中国传递了如果波兰出局一定为中国投一票的积极信息,这两位因肖邦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副总理即使在退休后也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音乐还让李岚清结识了挪威的贸易大臣、泰国副总理差瓦立·永猜裕等。在李岚清看来,“文化交流在对外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文化交流是一种感情交流和心灵交流,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国家、民族、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在不同国家和政府的政务交往中,更是如此。[4]因为在类似的交往、交流与合作中,文化交流便于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成见,有时能收到一般宣传难以收到的效果。”而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音乐是一门无国界的语言,“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在特定情况下,要比语言更容易让别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2]81
总之,李岚清同志作为中国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名自认为是“音乐门外汉”的音乐专家,凭借着自身极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研究,在退休后陆续推出了他的作品以及专著,这绝不是一种偶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岚清在音乐艺术方面提出的见解,必将对我国今后在各个层面推广经典音乐,普及音乐艺术教育,探索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上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200.
[2]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罗天全.中国古代音乐之源于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沈蓓蓓.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贵州大学学报,2013(2):51.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On Li Lanqing,s Music Art View
ZHAO Hong-bin
(Art School,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Li Lanqing is a famous politician and ideologist who has broad interest,music is his favorite. From his works,we can conclude his view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Music can improve people,s quality;2.Music can culture and develop high-quality and creative people;3.People should listen to classic music and good pop music.4.Mus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LI Lanqing;Music Art View;Quality Education;Classic Music
J60
A
2096-0239(2016)05-0128-04
2016-05-20
赵洪斌(1976-),男,四川南充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