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支格阿鲁神话的人性与民族性特征
2016-03-18刘云,杨娟
刘 云,杨 娟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彝学研究院;b.试验区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试析支格阿鲁神话的人性与民族性特征
刘云1a,杨娟1b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彝学研究院;b.试验区研究院,贵州毕节551700)
神话是人性神格化的产物,加上受地理环境、彝族传统审美思维等文化背景的影响,支格阿鲁神话不但充满人性色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表现了彝族先民独特的人本思想和审美情趣。
支格阿鲁神话;人性与民族性;特征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产物,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特定的社会性质和人类认知世界的思想基础。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的简陋,变化莫测的自然力,如日月运行、昼夜变化、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加上人类童年认知的局限和幼稚的思维,是孕育神话的土壤。而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为争夺生产资料引发的部落战争,则是产生神话英雄的历史背景。彝族支格阿鲁英雄神话就是集原始神话故事、部落英雄传说为一体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彝族古代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现了彝族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受自然环境和民族审美思维的影响,各民族塑造的神话故事也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和民族特点。与其他民族追求人物形象的高大和完美不同,世俗化是彝族支格阿鲁英雄神话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希腊神话一样,支格阿鲁神话不但充满着人性色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表现了彝族人独特的人本思想和审美情趣。
一、支格阿鲁与人同形同性的人性特征
在乌蒙山地区,支格阿鲁神话有两条传承途径,一条是古籍记载,一条是口耳相传。比较而言,古籍记载的支格阿鲁故事没有民间流传的丰富,加上受五言诗体的制约,语言表述也相应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支格阿鲁的口传故事则历经不同时代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比书面记载要生动形象得多。与希腊神话一样,世俗化、与人同形同性是彝族支格阿鲁神话的一大特点。支格阿鲁除了有上天入地、移山填海、射日射月、降妖除魔、智慧过人等非凡本领外,其相貌、性格、行为习惯与常人无异,其性格特征与生活中的彝族男人没有什么区别。世俗化和人性化在彝族支格阿鲁英雄神话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1.支格阿鲁生活的人性特征
与希腊神话不同,中国神话人物一般高高在上,多数不食人间烟火。很多神话人物除了在《山海经》等古籍上有简单的记述,民间也少有对其进行丰富和世俗化的描述。但在彝族支格阿鲁神话的民间版本里,支格阿鲁不但有自己的职业,而且也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在乌蒙山民间传说里,支格阿鲁是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青年。当人间有难,他就是拯救苍生的英雄,当天下太平,他就是周游天下、传播智慧的毕摩。乌蒙山民间有一则“支格阿鲁上天”的故事说到,在一个大年夜,有一匹白马三番五次跑到支格阿鲁家屋后的菜园吃菜,搅得他年夜饭都吃不成,他一气之下爬上马背想好好教训那匹白马,结果那匹马载着他飞上天去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看到,支格阿鲁不但有自己的家,而且在屋后还有自家的菜园,由于是单身,菜地自然是他自己种的。在史诗《阿鲁举热》第十一章“平地”、第十二、十三章“驯动物”、“驯牛马”等故事情节里支格阿鲁也是一位劳动好手。[1]可见支格阿鲁这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不但要食人间烟火,而且是自食其力。古籍文献和口传故事里支格阿鲁与普通毕摩一样出行骑马,天黑投宿,衣食住行与凡人无异。
2.支格阿鲁性格的人性特征
按中国人塑造神的传统思维,支格阿鲁应该是超凡脱俗,不能有凡人性格上的各种缺点和错误。但在彝族先民的英雄观里,英雄不但会马失前蹄,也有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如在天下大旱、洪水泛滥、瘟疫流行、猛禽巨兽害人等自然灾害面前,支格阿鲁表现的是何等的英明和伟大,但在移山填海这件事关天下苍生福祉的大事上,支格阿鲁不但有疏忽大意的时候,而且英雄也会犯糊涂。在这个故事里,龙王听说支格阿鲁要把山撵到大海,惶惶不可终日,后来龙王三公主主动请缨化解龙宫的灾难。因为支格阿鲁撵山,白天要把山当羊群来赶,晚上也要找店歇脚,龙王三公主抓住这个歇脚的机会布下圈套,利用法术在支格阿鲁撵山的半道变出一个客栈等待阿鲁的到来。支格阿鲁虽为神人,能掐会算,但在美酒美人面前还是喝得一塌糊涂,第二天醒来神鞭被换,山不但没撵走,还留在了乌蒙高原,移山填海最终成了千古憾事。不要说在大事面前会糊涂,就是在生活中阿鲁也是个性情中人。他性格豪爽,说话幽默风趣,好为人师,有英雄气概,但在听到一位老奶奶说他贡献再大,逢年过节也无人供奉他,一赌气就将快要砍完的几棵冰树留了下来,造成乌蒙山至今每个冬天还会结冰的遗憾。可见在彝族人的传统英雄观里,支格阿鲁既是神通广大的神,但他同时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在支格阿鲁神话故事里,不但支格阿鲁被人格化,就是吃人的妖怪“撮阻艾”也有人性的两面,撮阻艾的儿子无恶不作,但撮阻艾的老母却有善良的一面。如支格阿鲁除妖来到撮阻艾家,撮阻艾的老母亲就直言奉劝支格阿鲁快走,否则她儿子回来就不会放过他。[2]这哪里像个老妖婆说的话,分明是一位善良老人的形象。在支格阿鲁神话里,人有好坏之分,妖也有善恶之别,支格阿鲁系列神话故事实际上就是一幅幅在人间上演的生活画卷。
3.支格阿鲁命运的人性特征
与世界上多数神话人物长生不老的结局不同,彝族神话对支格阿鲁命运的安排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贵州版本,即支格阿鲁被白马驮上天当了神仙,一个是四川和云南版本,即支格阿鲁最终因一夫多妻矛盾而葬身大海[1][3]。从云南四川支格阿鲁的归宿来看,支格阿鲁神话最终以悲剧收场,这一点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对神话人物长生不老的安排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源于在彝族人的传统审美思维里,一直有一个悲剧情结,很多叙事长诗、爱情故事多以悲剧收场,因此支格阿鲁虽然本领非凡,但仍然逃不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落海而亡。另一方面,史诗《支格阿鲁》在描述支格阿鲁掉进海里死亡后,用一段话作了注解:“活着的东西/不死的有吗/不死的没有/……/说天空不死/一天三场雨/它也算是死/说大地不死/一年播三次/它也算是死/……”[3]。史诗用这段话不但解释了支格阿鲁死亡的必然性,而且也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二、支格阿鲁及其传说故事鲜明的民族特征
1.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特征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各民族对英雄的本质要求。不管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还是后羿射日,或者是希腊诸神,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是神话英雄的本色,支格阿鲁也不例外。不过由于世界观和英雄观的差异,华夏民族强化的是英雄的大公无私和吃苦耐劳精神,就是要吃得苦中苦,强调的是韧性。希腊英雄勇猛、好斗,个性张扬,强调冒险精神。彝族英雄支格阿鲁故事既不强化射日射月、移山填海、降妖除魔的艰辛,也不彰显支格阿鲁热情奔放、个性张扬的性格,呈现在彝族人民心中的是支格阿鲁面对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如面对日月成灾、洪水泛滥、妖魔横行时,有难就上,从不踌躇和犹豫。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气概,源于彝族男人的英雄主义情结,直到如今,彝族称男孩为雄鹰,祝福男孩也要像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甚至在服饰着装上,彝族男人也是肩挎英雄带,头顶英雄结。彝族文化土壤里长出的神话,必然会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2.幽默风趣的民族性格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都是这个民族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结果,这些神话人物和故事在演变过程中,必然要附上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性格喜好。彝族支格阿鲁英雄神话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至封建社会的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一位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英雄人物形象。[4]支格阿鲁除了在射日射月、降妖除魔等惊天动地的伟业中表现出英雄气概之外,生活中的支格阿鲁其实就是一位英俊潇洒而幽默风趣的普通年轻人。他经常骑着一匹马,手握神鞭,肩挎毕摩法器,所到之处,人们请他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向他请教各种文化知识,只要有请,他从不推辞。从性格来看,支格阿鲁也和多数彝族男人一样喜欢与人逗趣开玩笑,并乐此不疲。有一次在一户农家启程之前,他一只脚踏在马镫上,一只脚踩在地上,然后问女主人:“大嫂,你说我要上马还是下马?”这位妇女把一只脚跨在门槛外,一只脚跨在门槛内,然后反过来问他:“大哥,你说我要出门呢还是要进门?”足见支格阿鲁生活中也和普通彝族男人一样是一个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的人。
3.想象奇特的地域特征
彝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居住在大西南,西南特有的高山、深谷、盆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以及干旱、洪灾等气候是孕育支格阿鲁神话的原始土壤。云贵高原历史上的大旱是诞生支格阿鲁射日射月神话的基础;乌蒙磅礴阻碍了彝族先民的出行,居住在乌蒙山的彝族先民渴望一马平川的平原生活,幻想通过神力搬走大山,于是孕育了支格阿鲁撵山的神话;乌蒙山地区一年一度的严寒引发彝族先民根除严冬的愿望,于是就有了支格阿鲁砍冰树的传说;乌蒙山原始森林成群的大猩猩最终演化成各种老妖婆吃人的故事。总之,支格阿鲁神话中离奇的故事无不受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社会经济的影响,神话的浪漫主义表达来源于云贵高原神奇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赋予支格阿鲁神话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支格阿鲁是彝族先民塑造的创世英雄,其传奇故事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因地域、文化接触等各种因素而呈现不同的版本,但“神的人格化”是所有版本的共同特点,不管是四川、云南,还是贵州,“神人同形同性”,神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甚至有明显的性格缺陷,这种对人性至真的礼赞和神话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支格阿鲁神话传说最难得的人本思想。这种充满理性思辨的人本精神对彝族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杨甫旺,罗边木果.阿鲁举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11-116.
[2]王继超.支格阿鲁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3]罗边木果,杨甫旺.支格阿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334-340.
[4]刘云,杨娟.试析彝族支格阿鲁英雄传说的发展和演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4).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Myth of Zhigea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and Ethnic Features
LIU Yun1a,YANG Juan1b
(1a.Academy for Yi Theroy;1b.Academy for Bijie Experimental Reg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A myth is a reflection of human life and characteristic.Influenced not just by geographic factor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mentality,the myth of Zhigealu is not only shining with humanity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Yi.It expresses the unique humanism and aesthetic ideas of the ancient Yi people.
The Myth of Zhigealu;Human Nature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Features
C95
A
2096-0239(2016)05-0027-03
2016-09-02
刘云(1967-),男(彝族),贵州赫章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字、彝族古籍翻译整理。
杨娟(1972-),女(彝族),贵州赫章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试验区研究院副研究员,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毕节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彝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