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2016-03-18冯赵建
冯赵建
(河北工业大学 本科生院,天津 300401)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冯赵建
(河北工业大学 本科生院,天津 300401)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一步推动以科技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模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学生,在京津冀地区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对思想、教育、市场、政策、管理等一系列因子调查与分析,构建出 “双创”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的模型,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路径
在科技生产领域中,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对产业与科技的整体水平有重要影响,其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提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对理工科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其创业胜任力的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关键位置,找出影响其创业胜任力的主要因子,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的转变为生产力,搭建平台,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已然成为当下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与模式。
一、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状
理工科大学生被视为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后备力量。但是需注意的是,理工科大学生在创业阶段,所需要的能力、知识量以及技术较高。创业胜任力更加强调远景形成与价值实现的统一状况,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理应具备挖掘市场机遇、整合各类资源、抵抗风险等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思想。
(一)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中的积极因子
我国就加强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举措,多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探索并建立了校地、校企等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积极援引社会各方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了创新创业保障机制。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激发社会创新精神、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关键在于形成其独到的培养方式。我国不断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聚集广大的资源,不断地在完善工科大学生创业政策。例如:同济大学打出“组合拳”,以思想引领、顶层设计、持续推动,来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形成了产学研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中的消极因子
当今时代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尚不足够,较多的相关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资金不足,对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造成了不良影响。除此之外,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其创业技能还有待提高,能够实现成功创业的理工科大学生少之又少,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外部环境并不能够满足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匮乏,同时,缺乏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
(三)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
1.理工科各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影响。各高校纷纷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但是从学校到教师,在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的投入还不够。经过调研发现,其原因是教师主要将工作放在科研活动领域,在对教学计划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融入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难免受到传统高校教育体系的制约。[1〗同时,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课程缺乏常规性,创业教育缺乏整合性,教育模式较单一,评价机制较陈旧,师资力量较薄弱,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社团活跃度不高,由此引发了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不足、创业理念不牢固、创业行动止步不前等问题。
2.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条件方面的影响。我们在京津冀地区进行的“创业瓶颈”专题调研中发现,缺乏社会关系(占40%)、资金不足(占33%)、缺乏人才和技术(占33%)、经验不足(占30%)。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条件限制,没有固定创业实训基地,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实体难以得到保护。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更多是停留在组织比赛,在调动社会资源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还远远不够,因此难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氛围。创业奖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因此难以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认可度较低,对于他们创业起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家长方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收入具有一定保障的工作,多数家长认为创业是没有保障的,不支持子女创业。[2〗83目前,我国的创业政策还不成熟和健全,创业服务与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由此可见,社会、政府与市场对于创业人群的保障工作还没有到位,对于大学生仍需提供持续的服务与支持,对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动因
(一)创新创业教育有待提升
“双创”时代的来临,加速了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进展,但因为中国“填鸭式”的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高校对于创业大体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是将一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并不会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对于创业的理解仅仅是滞留在理论。与此同时,上课的各位老师也并没有实际的经验,也只是会将书本上的知识或者一些名人的案例传授给同学们,而当同学们选择创业时,多数的毕业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只是因为他们前期准备不足,后期不知如何跟进,而造成这样原因,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并有接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使其更容易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是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教学水平方面明显不足,使得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激情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
(二)相关资金支持有待加强
对于资金的来源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扶植,一种是社会融资。就国家扶植来说,尽管国家对于创业呈现支持态度,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投入的资金与实际其所需相差较多。并且大学生在申请创业扶持资金时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对于大额资金的申请程序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大学生不想去申请。而对于社会融资来说,理工科大学生人脉关系网小,融资渠道少。所以更多的人从初期就放弃了创业的想法。
(三)系统创业平台有待建设
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更多信息是由网络来传播,对于创业也是如此。虽然当前国家出台众多相关政策,但是需注意的是不同平台所呈现的创业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现阶段平台中所发布的信息没有进行合理的归类,导致理工科大学生无法很好的总结相关信息,这对于初期创业是十分不利的。多数国内高校尚未建立有关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智库,理工科大学生因而接触不到高精尖的创业教育。然而供给侧改革的推出,为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理工大学生所面临的需求,但相应政策仍需加以完善。
(四)长效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现有的各种创业信息与政策更加侧重于创业初期的支持,也就是所谓的教育阶段。而创业的过程是持续的,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不一样的支持,所以政府,甚至各高校,应该给予想要创业的理工科大学生连续的扶植政策,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三、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
(一) 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1.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开设关于创业的必修课,在大学期间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与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档次,针对于不同档次的学生来执行不同水平的教学计划。在MEA层次,开展“创新与创业管理”硕士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拒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接受不同等级与层次的创新创业培训与教育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3万名,并且部分学生毕业后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创始人,甚至有少数学生开设的公司投资规模达到亿元。
2.多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对理工科学生理论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专业+创业”的模式,这对于更好的将创新创业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具有积极意义。[3〗在技能培养模块,工科院校的工科实验大楼将会对创业师生全天开放,利用多个ERP实验室和“创业之星”“创业之旅”实训室,鼓励工科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能够大幅度的对理工科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进行提升。与此同时,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活跃度的提升,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举办相应活动,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能够实现对他们创业胜任力的提升。
3.全方位搭建双创实践育人平台。高校有必要通过创建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方式,来对当前高校所拥有的实践活动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下需要创设模拟训练平台、教学区、孵化园区等,而在线上则需要创设创联云平台,只有全方位的为理工科学生搭建双创实践育人平台,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与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4〗
(二)强化科技创新创业导向
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跃度。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的有机融合,整合资源,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智库体系和机制进行构建,构建学生、高校、政府、智库等密切相关的智库系统,针对理工科大学生不同的创业情况,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发挥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智库的真正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培训内容,加强对创新创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
2.加大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转型发展应聚焦在以下四个纬度:其一,需要将基础性的创业知识作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其二,需要以地方经济转型需求为重要方向,尽可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其三,需要构建出鼓励创业文化;其四,需要构建符合高校具体情况的教育体系。[5〗
(三)构建考核激励机制
政府要加强创业者的政策优惠以及经济扶持力度,指导创业企业能够有机会做大做好做强。遵循市场游戏规则坚决淘汰业绩较差的理工科大学生创业企业,把因为个人原因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的人拉黑,当其第二次申请创业资助时,要对其开展调查评估。同时考核体系要涵盖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率以及企业对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使各方面的创业热情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社会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而学生应该积极的把握住当前良好的机遇,在尽可能的对自身创业胜任力提升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同时在创业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实践获取相应的经验。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作用
(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充分实现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有两条重要的途径:第一,运用“知识过滤”手段,实行潜移默化的传播,从而能够更轻松地实现知识溢出,进而引发良性的竞争,这样将有助于新鲜创业结构的涌现与发展。第二,与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有关的相关政策涉及范围广,灵活性高。例如涵盖了国际、全国、区域和创业者等四个层次的政策。通过全方面的、精准的、因地制宜的分析,从而得到相关的结论,进而推出一系列的政策,这些都将会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能够长期有效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 调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资本的贷款业务领域中,国家与政府可以通过授予一定信用贷款额度,或者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其次,在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注册方面,需要简化相关手续并适当的减免部分费用;最后,在从业税费减免方面,针对不同的理工科大学生创业形式,适当减少相应税收。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有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高校工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在创业资本贷款方面,可以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适当减少贷款手续,适度提高优惠利率。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调查与提升路径的探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激发社会正能量,有效推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只有联合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让科技创新的活力在“双创”时代竞相迸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高等教育的人才硕果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多做贡献。[6〗36
[1] 余维发,等.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和途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3)
[2] 王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 乔娟,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发展途径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4] 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
[5] 顾骅珊,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4)
[6] 张兆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M].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
(责任编辑:乐程)
On How to Improve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Feng Zhaojian
(UndergraduateSchool,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endeavor to improve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work out a benign pattern of development so scientific innovations can lead to entrepreneurial attempts, which in turn promotes employment. Higher education calls for deepened reform and society welcomes science student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 Based on surveys of science students studying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a seri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ideology, education, market, policy and management and presents a model for improving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success.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method
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182);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JRSHZ-2016-01006);天津市2016年人才工作重点调研课题(41)
冯赵建(1985-),男,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讲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08
G641
A
1674-5337(2016)06-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