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述略∗
2016-03-18任家乐姚乐野
任家乐 姚乐野
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述略∗
任家乐 姚乐野
摘 要民国时期是我国新式中学建立并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教学改革的施行以及图书馆运动的发展,中学图书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此教育界、图书馆界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从当时的教育背景入手,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学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参考文献25。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 民国时期 道尔顿学习法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BT001)及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ZDB128)的研究成果之一。
民国时期是我国图书馆学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方面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践活动中多有创新之处。当时西式中学大量涌现,中学图书馆亦随之出现,但受旧有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学图书馆发展迟缓,办馆水平较低。不少图书馆界及教育界人士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并进行了众多有益实践,这些活动对于提升当时中学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当前中学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亦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相关文献为线索,对这一时期中学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梳理分析。
1 中学图书馆研究产生的背景
我国中学大致始建于20世纪初。1899年奏定大学章程中规定有大学堂、中学堂及小学堂的结构,1902年后又正式规定了中学的学制,从书院改组而来的中学图书馆亦随之建立。然而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及观念上对图书馆的轻视,中学图书馆经费短缺且经常被挪用,以致图书采购经费极少,藏书多为书院继承与民间捐赠。而原有从书院继承的藏书又多不适用于现代教学,导致不少中学图书馆与教学实际需要相脱节。与此同时,旧有观念仍将图书馆等同于藏书楼,认为只要保管好藏书就足够了,且从馆长到馆员多由各科老师及学生兼任,图书馆办馆水平和质量较低。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对于中学教育改革的呼声渐高,其中一条即认为现有中学教育偏重于课堂教育、教材教育、升学教育,缺少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引导,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对注入式教育的批判结果是引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道尔顿教学法”。在道尔顿教学法中,中学图书馆并非教学的附属设施,而是学生培养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自我学习的重要实验室;馆员并非藏书楼中的仆役,而是课堂之外引导、培养学生的人生导师。比如舒新城在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一书总序中,就提到他主持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验道尔顿制的情况:在那里我们曾实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道尔顿制,此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动解决学习上的种种问题,以期个性有充分发展[1]。中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凸显出中学图书馆的重要价值。
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图书馆运动蓬勃兴起,鲍士伟、韦棣华、沈祖荣等图书馆学家广泛开展讲演活动,庚子赔款施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图书馆学教育,以及1920年专事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等事件,对于改变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具有极大影响。从这一时期起,图书馆界人士开始以专业眼光注视这一领域,中学图书馆研究开始萌芽,其实践活动也逐渐有了专业性的导向。
2 中学图书馆研究的开始
从现有资料看,沈祖荣、胡庆生于1924年7月发表在第九期《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上的《中学图书馆几个问题——概论中学校与中学图书馆之调查》[2]一文,是我国第一篇研究中学图书馆的专门文章。该文分“中学是否需要图书馆”“中学图书馆之经济如何维持”“馆员选择问题”“图书选购法”“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法”五个部分,这一体系结构成为以后学者研究中学图书馆的借鉴。当时该文仅罗列条目,而无详细阐述,两年之后全文在《河南教育公报》刊出[2]。1925年,杜定友在《中华教育界》发表《中学图书馆的几个问题》[3]一文,洋洋万言,内容极为详尽。该文对于沈、胡一文的研究内容又有进一步的延伸,开始论及馆员的训练、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馆长的选任等问题。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标志性事件,界定了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杜定友的《学校图书馆学》一书。在《例言》中,杜定友指出“本书所述各种办法专为小规模之中小学校图书馆立言,故手续极为简单,无专门学识者亦可依法照办”[4]。
由此可见,中学图书馆研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沈、胡、杜三位图书馆界巨擎的垂青,说明了图书馆界对此领域的重视。
3 中学图书馆研究
3. 1 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其一,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产生个性化的兴趣和爱好,开始主动学习一些感兴趣的知识,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教导的一切。中学课程教育由于其范围较小学课程要广阔得多,不仅需要机械的记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去掌握,因此与小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大有区别。此外,中学教育的全面性又不同于大学的专门科学教育,因此中学课程“大有包罗万象之概”,不能仅依赖于中学课程的几本教科书,还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籍,开拓视野。由于读者群体不同,中学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存在较大差异。
其二,中学图书馆地位凸显,促进了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发展。20年代至30年代初,“道尔顿教学法”在我国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中学图书馆不是仅供师生参考的场所,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道尔顿教学法要求教师居于指导地位,不能包办教育的整个过程。一切知识的掌握应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自我学习来完成。如果不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而只是学习课堂教材,就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交流,因而道尔顿教学法的实施使图书馆的地位变得重要。在《道尔顿制与中学图书馆》一文中,作者认为“在没有施行道尔顿制以前,我们的图书馆同其他学校的一样,用来作为容纳自修室所不能容纳的学生。而图书馆员大部分的时候乃是费在整理书籍和计算阅览人数上面。……行道尔顿制以后,图书馆转形重要,成为学校的枢纽,是各班的中心实验室,上课所用的书籍也比以前多了”[5]。道尔顿教学法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的实验室,学生团体研究的场所,而馆员则成为为学生提供参考服务的老师。
其三,中学时代正处于学生社会意识形成的阶段,课堂教育只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却无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而学者们认为,中学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即为制造“环境的社会化”。“若是一个人对于邻人的责任心还是没有发展出来,便同时造成她的个性的意识,那是毫无价值的。……(组成学习团体)把他们的问题自行讨论了以后,就知道尊重他人的意见,而明白人的权利。”[2]中学图书馆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独特之处。杜定友认为,课堂教育传授的只是一般“智识”,而在社会环境的认知方面,还需培养“见识”,学生在读书期间,见识的培养以图书馆最佳。“在环境方面,一切进逼我们,不得不增加智识,以资应付。所以你们受了学校教育以外,还须要受图书馆教育。”[6]
其四,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包含常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当时的中学课程中缺少常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教育界对此批评甚烈。“前清教育的失败,是因为八股文不切实用,……(而现今)连人生日常生活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教育,可称为洋八股的教育。”[7]当时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将面临就业问题,图书馆成为弥补这一空白的最好机构。“(一般学生)往往中学毕业之后,因经济的关系,不能继续求学,不得不在社会上谋一噉饭之大道,但在中学课程中,却没有‘职业指导’一门,一走入社会,那能不张惶失措呢?所以在将毕业,而自觉无力升学的学生,可以常到图书馆里,看点择业指导,应用技术的书籍,以备将来踏入社会的辅助。”[8]图书馆人士的这些主张很好地解决了当时中学纯学理教学、脱离社会实际问题的弊端。
由此可见,学界对于中学图书馆的功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它既与公共图书馆普及公众阅览、提供继续教育的定位相区别,又与大学图书馆讲究知识文献专门化、阅读指导专业化的学术图书馆定位有所不同,而着力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自我学习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性交流之训练等方面。简而言之,中学图书馆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这是中学图书馆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重要原因。
3. 2 重视经费保障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民国时期许多中学图书馆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图书资源,但由于校方对图书馆工作并不重视,以致图书馆越办越劣,进入恶性循环,经费短缺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学界对于经费的保障提出了许多意见,沈祖荣、胡庆生认为中学图书馆经费来源有几条途径:(1)列入学校预算案;(2)规定为学校的例费;(3)学生公费购书;(4)学生乐捐购书;(5)学生毕业纪念捐;(6)学生开游艺会筹捐;(7)旧生或其友人纪念捐;(8)学校特别纪念时筹捐[3]。杜定友认为中学图书馆经费来源有三种:校款、省款、捐款[4]。校款由“学生每人每年酌加一元至二元,专供购新书之用”,将本校教师个人所订书刊集中在学校图书馆,公之于众;对于许多进步省份有专款补助学校图书馆的,要积极争取;他还认为捐款虽然方便却是最为靠不住的,募捐之事不易多办,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游艺会和出售学生成绩的方式进行[4]。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实则中学图书馆办馆经费仅两项——公费及募捐,而且书籍捐赠使中学图书馆常常收到不切实用的书籍,这些捐赠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学生自修都没有什么帮助。沈、胡、杜三人均未从事过中学图书馆的实际经营,因此设想多有理想成分。
实务界人士在中学图书馆经费筹措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钟毅强调立足于公费解决图书馆经营问题,并细化为学校基金之利息、仿体育费之例征收图书馆费、招考新生时征收报名费拨归图书馆三项,认为除第1项因各校情形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外,第2、3两项皆轻而易举,各校皆可办理[9]。陈豪楚在调查了1929至1932年浙江省公私中学图书馆经费之后,提出图书馆经费最低限度应占中学全部预算的2. 5%至3%,又指出“图书费应为学校支出之一经常门类,不当列于[补助]或[津贴]之地位,甚或委之校友会以维持图书馆之费用”[10]。周德之认为薪金杂费等都在内,图书馆经费至少要占全校经费的百分之五以上[11]。弘挈撰文指出,“各校预算里图书馆的费用(薪水在外)须占全部经费百分之十以上。中等学校的图书馆须有一万册(至少须有八千册)以上的图书,古籍不计”[12]。蒋侣琴亦认为,“鄙意今后之圕费,最少应占全年经常费百分之十,并保障其独立,无论经费如何困难,此费不得稍减,或被移用”[13]。总体而论,图书馆界关于中学图书馆经费独立,额度固定,不得有歧视性对待的呼声是一致的。
3. 3 研究图书选购问题
鉴于中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以及图书馆经费普遍紧张的状况,中学图书馆在选择图书方面需要明确选书原则,探索选书方法。杜定友认为中学图书馆图书选择应着重考虑参考书、普通读物、杂志三种。参考书主要为学生解决一般的疑惑,应至少准备数种普通字典、一套百科全书、各种普通辞典等;普通读物专指图书馆中消遣一类的书籍,帮助学生引发起学习的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大概以小说之类占大多数;杂志因其更新周期短,可用于教学参考和消遣之用[4]。钟毅从阅读统计的角度出发,认为书籍选择应考虑到读者的阅览兴趣,文学、新思潮、有关时势之历史地理类图书阅览者众多,各类科学书籍,性质越专深,阅者愈少[13]。陈豪楚认为,为了选购优良适用之图书,应设立图书馆选购委员会。程长源认为,图书购置费应由图书馆统一支配,以避免教师在不通知图书馆的情况下,随意购买自己使用的书,造成图书经费的浪费[14]。周德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把中学图书馆需用的藏书分为14个类别,供其它中学图书馆作为选书参考[15]。
鉴于中学教育的特点,图书馆藏书选择既不能过于专业,又不能过于宽泛;既要配合教学的需要,又需弥补教学之不足。正因如此,许多中学图书馆在采购时存在盲目现象。除图书馆界相关学者不断对选书问题进行探讨外,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也相继开展了关于中学图书馆最低限度书目标准的研究工作。
3. 4 注重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性
由于图书馆不被重视,中学图书馆主任或馆长多由其他教师兼任,馆员又多由学生轮流担任,导致图书馆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图书馆主任因身兼数职精力分散,多将工作委之于馆员,而馆员工作缺少监督,因此收效不佳。对此,学界一直主张图书馆主任应由兼任制改为专任制,且应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素养。在文华图书科成立以后,对于馆长任职条件的统一认识是应“具办事才干,并具有圕学识经验”[13]。
对于馆员的选任,蒋复璁从实际出发,认为聘任学生充当馆员较好,不仅“因其可以获得金钱上和智识上的报酬,而且与借阅的同学们也可以较为融洽。可以选择家境清寒而成绩优良二者为合格,此外他的品性须具有沉静、有恒、诚恳、敏捷等优点”[16]。实务界则持几乎相反的看法,陈豪楚认为中学图书馆员至少需要具有普通高中文化程度,并专职于图书馆,反对由学生轮流充当馆员的做法。蒋侣琴亦赞成馆员专职化,提议由省教育厅组织各校图书馆员加以训练,结束后派回原处工作,与专任教员待遇平等,保障其地位,使之安心服务工作。大多数学者、专家倾向于对现有人员在专职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培训,并适当规定馆员入职标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后来,国民政府采纳了部分建议,通过开展中学图书馆员短训班,以及省级图书馆指导下级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的方式进行职业训练。
3. 5 关注参考服务与就业指导
现代图书馆与藏书楼的重要区别即在于指导读者阅览。麦尔威·杜威(Melvil Dewey)曾用蓄水池与喷水池的例子比喻古今图书馆的区别,意指图书馆员应为读者主动提供参考服务。蒋复璁从另一角度阐释了参考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如果离开图书馆(参考服务),则教员在课堂中的讲授将变得偏枯,课外的指导也会觉得不充实。因为一般的课室里所用教本总是大纲式而带有机械性的;假如在课外不到图书馆去多事参考和补充,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受打击,甚而至于根本嫌恶课堂乃至讨厌学校生活而贻误终生”[16]。
为此,杜定友认为图书馆应该积极为教学提供参考资料,为研究会、学会提供参考或出版资料,对于各科书籍及新到材料应随时报告,发起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思想交流活动;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馆藏分布,还需加强对书籍内容的阅读;图书馆可以发起图书馆学讲习会,培训学生掌握查询资料的方法,教授学生有关书籍的选择、阅览以及目录的使用和检索方面的知识;可以设置咨询处,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4];可以由学生组成小组利用图书馆资源,请一些热心的教师进行指导,读书后作读书报告[6]。这些详细的指导意见对于当时中学图书馆员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许多中学生毕业以后因各种原因不再进入学校,因此有必要通过图书馆培养他们专门的技艺。图书馆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通过购置名人传记、实业调查报告、各职业报告等书,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影响[4]。杜定友先生在1925年即根据中学教育的弊端,提出职业指导、规划人生道路的对应思路。
4 中学图书馆的实践特色
民国时期,针对中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图书馆界在标准建设、人员训练、政府扶助、联合办馆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实务探索,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成果。
4. 1 确立最低标准书目
有感于当时教会中学科学设备及图书严重匮乏且缺少统一标准的状况,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会员赵传家于1930年秋至1931年4月期间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华东基督教年会时提出,“本会十七届年会时,将全部草案提出,……至图书目录关系极大,所以将是项图书目录,油印后分发全国图书馆专家,以及有关系的各图书馆,请求批评,经数月之久,方有几处寄回,所有批评,亦均极有价值。……作者为谋切实解决起见,乃函寄各校,请加批阅,并请专家评论。另一方面,亲赴东方图书馆,徐家汇图书馆,沪江大学图书馆等,加以审阅,更尽量搜集各书报之介绍与批评,以定其取舍标准”[17]。
经杜定友、王云五、郑晓沧、范祥善、刘国钧等审定,并根据反馈意见拟定了《中学图书馆最低限度书目》(以下简称《书目》)一文。由于当时教会学校在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办学上卓有声望,因此《书目》的推出,对于中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规范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个别城市个别学校,比如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也进行了中学图书馆类似标准的尝试[18]。
4. 2 开展读书运动,指导学生读书
民国时期,许多中学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吸引学生关注图书馆,提高学生利用文献的能力,养成学生学习研究的习惯。1925年,南开大学、中学图书馆联合开展读书运动。具体内容有:(1)开展常识试验,分发时事、科学等各项常识问题,学生任意作答,缴还图书馆,评定成绩;(2)收集参考资料,由图书馆拟定题目,学生尽力搜集有关参考材料,由图书馆评定成绩;(3)校正馆中任何书本印刷上的错误;(4)读书心得,以馆中书报为限,撰写杂记、书评;(5)做中国名著索引;(6)开展图书馆使用法的试验,具体为分类使用法、目录使用法、书库使用法、一切索引使用法、参考使用法,由图书馆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定成绩,优秀者酌赠书报[19]。
无锡中学图书馆利用每年开学时期,对学生(尤其是新生)进行培训,介绍图书馆的情况、借阅手续,教授分类编目、卡片目录的用法,使学生具备利用图书馆的基本常识。同时开展全校读书运动,通过讲座、名人演讲等形式,引起学校、学生对图书馆的重视。对于图书借阅,各科教师指定各种参考书及课外阅读书,交图书馆公布[20]。
著名的培正中学图书馆在《本馆五年来之活动事业》一文中指出[21],“现代学校图书馆侧重在‘用’之一方面,指导阅览,为其重要任务之一”,该馆将1929至1934年间的阅读指导活动列出,如:(甲)征求图书运动,十八年暑;(乙)字典展览会,十九年十一月;(丙)寒假学术演讲会,二十年二月;(丁)图书展览会,二十二年三月九日至十一日;(戊)字体观摩会,二十三年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己)世界第二次大战问题,二十三年六月四日至十日。
从当时中学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来看,既有一般的文献展览、学术演讲、专题研究,又有竞赛式的阅读参考,其内容形式较今日之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亦不逊色。虽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学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开展并不普遍,但当时图书馆界努力开拓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4. 3 图书馆员的训练
中学图书馆员低廉的待遇、较低的地位使之很难吸引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就职,许多馆员大多依靠自学来掌握图书馆学知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图书馆界一直积极呼吁重视馆员的职业训练,一致希望政府与省级图书馆牵头组织,对本省中学图书馆员进行集中培训,但当时因国家政治动荡,财力困窘,仅有部分省市开展了此类训练。
程长源曾在《管理中等学校图书馆的鳞爪》一文中提到他曾接受浙江省图书馆的馆员培训一事[14]。1933年,中华图书馆协会通过陈长伟的提案《请协会呈请教育部通令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应聘请圕专家指导各中小学圕一切进行事宜案》。因各中小学校图书馆经费有限,不能聘请图书馆专门人才,因此提议各地教育机关聘请图书馆学专家为指导员,定期至各中小学校图书馆视察工作,给予口头及书面指导。“每月或每年由指导员召集各中小学圕馆员设圕学研究会,除演讲基本智识外,并纠正实际错误”。[22]1933年,河北省中等教育联席会议也提出《各校应尽力扩充图书馆案》,其中第2条第3款规定“各校得遴选专员资送国内著名图书馆见习二三月以资熟练而便应用”[23]。
1941年,由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四川省立图书馆共同办理的中等学校图书管理员讲习班,是民国时期一次规模较大的培训活动。1941年11月7日,第一期中等学校图书管理员讲习班正式上课,学员共二十五人,训练时间定为两个月。聘请讲师有刘国钧、李少缘、陈长伟、戴安邦、曹祖彬、陶述先、吕洪年、陶吉庭等。每日上午授课下午实习,以金大图书馆为主要实习场所,之后又开办了第二期训练班。《图书管理员讲习办法规定》要求学员须为目前从事中学图书馆工作且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并规定“凡经讲习及格人员原学校日后不得藉故辞退”。
从培训班的师资力量、学员范围、学历要求、就业保障等关键点来看,国民政府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员专业化的重要性。这种集中培训的目的在于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基本实务方法,学员毕业后获得政府的认可,并通过行政方式保障其就业,相当于设立了一项职业准入标准。这对于当时难以获得图书馆学专业人才,而本身地位尴尬的中学图书馆来说,是颇有意义的事件。
4. 4 公共图书馆及政府对中学图书馆的扶助
对于中学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当时的图书馆界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颇值得当代借鉴。以四川地区为例,在抗战时期因系属后方,为普及图书馆教育,重庆市立图书馆专设研究辅导部,它的两项主要职责即为视察辅导、训练进修。1939年底,重庆市立图书馆又订立《重庆市立图书馆协助本市市立中心学校以上各校设置图书室办法》,帮助各级中学设立图书室,提供代订书报、技术指导、供应书籍三项服务。其中供应书籍一项,每月每次各校可以在重庆市立图书馆选取书籍一百至一百五十册[24]。
1938年7月,四川省教育厅为充实中等学校图书馆馆藏,满足教育之需要,特请专家选定书目,由政府出资购书分发各校。“查本省各公私立中等学校,现有图书,均欠充足,尤以对于现代知识及有关抗战书籍,更感缺乏,亟应设法充实,以应需要。兹特遴请专家就省联县私立各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分别选定图书若干种,由本厅统购分发,每校一套,并托由正中书局代办分批迳寄。”[25]这些举措,反映出政府已经由之前的放任自流转向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中学图书馆的发展。
5 结语
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中学图书馆理论研究及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开始发展,有关中学图书馆的研究文章不断增多,重点关注中学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人才建设、经费管理等问题,部分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部分中学图书馆在实践中亦进行了许多具有专业水准的尝试。受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的影响,中学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亦经历过许多挫折,然而其经验总结对于今天的中学图书馆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舒新城.总序[M]//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4.
2沈祖荣,胡庆生.中学图书馆几个问题——概论中学校与中学图书馆之调查[J].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1924(9).
3杜定友.中学图书馆的几个问题[J].中华教育界,1925(12).
4杜定友.学校图书馆学例言[M]//刘宝瑞,等.民国图书馆学文献学著译序跋辑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5觉明译.道尔顿制与中学图书馆[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0(3).
6杜定友.最低限度的中学图书馆——在广东省立第二中学讲演[J].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8(5).
7杨四穆.中学教育改造之方针[J].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3(1).
8然.中学图书馆的重要[J].培德月刊(保定培德中学),1936(2).
9钟毅.我办中等学校图书馆之经验[J].晨报副刊,1925(1267号).
10陈豪楚.对于本省中学图书馆改进之管见[J].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3(1).
11周德之.最简单的中学校图书馆[J].安徽省立图书馆季刊,1929(1).
12弘挈.论中等学校应特别注重图书馆[J].图书馆学周刊(福建民国日报副刊),1931 (27).
13蒋侣琴.改进中等学校圕刍议[J].无锡图书馆协会会报,1935(4).
14程长源.管理中等学校图书馆的鳞爪[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5(36).
15周德之.最简单的中学校图书馆[J].安徽省立图书馆季刊,1929(1).
16蒋复璁.中等学校图书馆问题[J].中等教育季刊,1940(2).
17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中学图书馆最低限度书目的说明(附表)[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2(1-2).
18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图书馆着手拟订中学图书馆最低限度书目[J].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34(81).
19南开大学图书馆.南开大、中学图书馆读书运动[J].南开周刊,1925(9).
20蒋侣琴.中学图书馆之活用问题[J].无锡图书馆协会会报,1932(1).
21培正中学图书馆.本馆五年来所订阅杂志之数量[J].培正中学图书馆馆刊,1934(2).
22陈长伟.请协会呈请教育部通令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应聘请圕专家指导各中小学圕一切进行事宜案[M]//黄洁.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报刊资料分类汇编儿童图书馆卷(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3河北省中等教育联席会议.各校应尽力扩充图书馆案[J].河北教育公报,1933(8).
24廖世承.中学教育[J].播音教育月刊,1937(5).
25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74,卷号:74;案卷题
名:四川省政府.
(任家乐 研究员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姚乐野 教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业界动态
A Brief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n Jiale Yao Leye
Abstract:Middle schools in the modern sense emerged and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2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library movement, functions of middle school libraries were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both in education circle and library circle, which had led to many valuable findings. This paper probes library theories and pratices of this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n. 25 refs.
Keywords:Middle School Libraries;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Dalton Laboratory Plan
收稿日期:201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