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学课改融入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综述*
2016-03-18陆广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江苏沭阳223600
陆广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宿迁经贸分院,江苏 沭阳 223600)
高职院校数学课改融入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综述*
陆广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从职业素养概念、中外高职院校对数学课的认识与开设情况、高职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情况几方面分析中外人士对数学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训练的情况。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职业素养提升;高职文化课改革;综述
*此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资助课题“基于科学与人文素质融合的精品课程建设行动研究”(2014SJB333)、2013年江苏省第二届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数学课教改校本研究”(ZYB050)、江苏省宿迁市2015年教育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融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into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concept,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courses and opinions on mathematics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 is i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related work.
Keywords: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ural courses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一、关于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高职生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对素养解释是:为一定的目的,在关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个认识实践领域所进行的勤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在其知识才能和思想品德方面所达到的水平。[1]职业素养是指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个大概念,邓卫兵认为第一位是专业,除专业外的核心是敬业和道德,职场上的体现到即职业素养;生活中体现即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就是职业素养的量化。许多人认为一生成败看职商。[2]
(二)分析职业素养的构成因素
研究表明,关键职业能力可理解为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体现在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任意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能力。它在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称为“关键能力”,中国大陆和台湾都称“关键职业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全美测评协会建立技能测评系统中,职业素养被称为“软技能”;中国香港称为“共同能力”、“基础技能”等。[3]刘兰明(2010)认为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从构成上看,职业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意志品质、团队意识、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这些往往被忽视。[4]
(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概念辩析
国内研究者对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进行辨析,指出广义讲素质包含先天素质+后天素质,因此广义素质=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马能和(2008)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职业能力,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或几种职业的能力,包含一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5]
二、中外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开设情况
(一)国外情况
日本职教界特别重视公共文化实施的基础教育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其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大于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对数学课程更重视。他们普遍认为数学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必需的工具,也是人文素养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下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课程分为教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教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总数分别是111和97.5。教养课程主要有国语、英语、保健与保育、数学(包括初等数学、几何、代数、概率、微积分)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所占的学分很高,相应为9,9,16,17,占到一般教养课程的2/3。德国职教的基础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分别占到总课时均值为15豫和35豫,其中数学课时量占文化基础课程的40%。美国职业大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美国职教的特色是强调能力。在公共文化基础课方面,美国职教的教学目的从来不是传授系统知识,代之是将文化基础课转变为能力课程,数学课时量占其总课时33豫。[6]
以培养“就业者”为目标,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是韩国职教文化基础课的特色,韩国高职是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这也是韩国职教的一个特色。各职业院校的课程包含普通和文科课程,其中数学课程约占普通课程的50豫。法国大学的技术学院(高职)课程由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组成,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17豫、33豫、50豫,其中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占总课程50豫,特别是数学课程约占基础课程43豫。英国的高职特别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对时间早、范围窄的专门化训练持反对态度。英国各高职的基础课占比范围为30豫-40豫,平均值为34.98豫,数学课程占到其中40豫左右。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当中极为重视数学课程,认为它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二)国内情况
李东风、葛力力(2009)提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有责任,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7]张新德老师认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数学改革失败,内容破碎。[8]吕静(2009)研究表明职校数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王存荣认为高职数学课程具有工具价值、文化价值。[8]
海南(2009)对中外高职公共基础课和数学课程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当中极为重视数学课程,认为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素质的体现;而在国内职业教育当中,普遍认为数学知识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且这个工具可有可无。
当然,国内也有少数的职业院校比较重视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程。例如有一所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学课,除100课时《高等数学》之外,还另外开设50课时《专业数学》,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在讲授高数基础知识同时,该院管理系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另外讲授经济函数,如供给函数、需求函数、收人函数、总成本函数、利润函数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经济学边际分析法。这种方法其实是联系专业实际的应用讲授数学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的未来经济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目前的教改思路
在较为完备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全面打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体系,形成新的基础课程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依据职业素质与职业通用的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基础课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具体情况分成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为适合所有专业需要的公用知识模块,体现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培养目标,相对固定。第二模块为适合不同专业发展要求的模块,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夯实基础。2.完善教材建设,重视校本教材,进行师资校本培训。课程建设不能忽视教材建设。在符合教学大纲、教育部和各地区推荐教材及获奖教材范围上,根据各专业群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应该有计划组织教师编写针对实用基础课的校本教材及其参考资料。3.完善教学方法与媒体建设,将课程建设成果的落脚点放在课堂。课程建设成果最后是要用课堂教学来保证的。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巩固课程建设成果。
四、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训练方式
研究表明中国院校职业素养的训练缺少经验和有效方式,原因是关键能力“隐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熊福团(2010)认为德国对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较有成效。刘兰明(2010)认为,培养好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就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未来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这需要社会、高校、高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三方共赢”。他们的实践经验是分析中国特色的关键能力、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首创了《职业基本素养》专门课程。伍大勇(2012)从自我管理、人际影响、高效团队三个模块中精选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九项最基本的职业能力。马淑萍,尹艺霏(2011)提出培养职业素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开始;2.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3.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唐永芳(2009)通过课程改革、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法律法规教育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认为要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便成为主要任务。伍大勇提出要利用社会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的几个路径: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科研实验基地;外请企业家和专业人士走进高校;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五、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并融入职业素养
徐杰(2011)提出为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五个策略:上好第一课,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重视高数作业,养成预习和复习习惯,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王荣波(2008)提出几个措施: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专业需求和应用;在讲解数学理论中,要根据专业需求的深度和广度灵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在应用问题设计的选材时贴近社会实践;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张少杰(2012)提出将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使两者有机融合,服务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另外,许智勇-赵曾云,赵白云,沈振都从各自的理解提出了针对职业素养的数学教学改革设想。此外有研究者对数学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马利军、董耘(2011)提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
六、简要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任务决定要高职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公共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石。因此,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肯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柴彦红.基于培养职业素养的高职数学课程教改实践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5-38.
[2]袁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J].科技信息,2009 (26):78-80.
[3]徐杰.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2-44.
[4]刘兰明.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存荣.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7-28.
[6]王荣波.高等数学教育为高职专业服务的构想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55-56.
[7]王玉霞.素质培养与高职数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3):64-65.
[8]张少杰.基于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12(12):17-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46-02
作者简介:陆广地(1969-),江苏沭阳人,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教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