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且逍遥
——从老庄之学看大学生心态调整
2016-03-18孙浩哲
孙浩哲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无为且逍遥
——从老庄之学看大学生心态调整
孙浩哲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老子之学素以阴柔著称,而庄子之学素以逍遥著称。而无论是阴柔还是逍遥,归根结底,教给我们的还是顺应自然、归复大道之理。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如此丰富,人们的选择机会愈发增多,诱惑随处可见,在如此喧嚣的环境之中保持一份“不动心”确要有一份坚定信念支撑。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老庄之学确是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无为;逍遥;老庄哲学;大学生;心态调整
在中国先秦诸子的众多思想中,老子之学是最具哲学思辨色彩的,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庄子之学是最为超脱物外、最为复归大道的。庄子在充分继承老子的思想观点之后,将抽象的“道”与“德”进行发挥和扩充,以具象的方式阐述道德之义。可以这样说,老子思想偏重于“道德”之体,庄子思想偏重于道德之用,老庄二人之学实为体用之辨。其思想之玄妙,蕴含智慧之丰富,撷一叶足以蔽日,斫一枝足以为舟,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遇无奈事——“安之若命”
《庄子·人间世》有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纵观古人,每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之时,往往会投身于老庄思想或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道教神仙海洋中寻求慰藉与出路。“李白政治上的失意,导致他想建功立业的梦想落空。愤懑的心情促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藉以神仙世界来抗衡和批判现实世界……”[1]进途无望,转而求仙问道。苏东坡宠辱不惊,安逸自适而怡然吟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二人从道的态度,虽然一属无奈之举,可视为“伪自然”,一属发自内心,可视为“真自然”,但归根结底还是寻求老庄的思想作为解药。老庄的道家思想以释“道”为出发点;以悟“道”为过程与手段;以体“德”为落脚点,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设置了一个无对待、无瑕疵的绝对权威——“道”,又设置了一个因绝对服从道而同样具有至高地位的“德”,就像老子所说“是以天下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所以,“德”之德性即在顺从“道”,人之德性亦是顺从“道”,只有服从于道才能体悟“德”,也就会归复大道,逍遥物外。故而庄子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样的观点。这并非是消极地顺从,而是在参透了“道”之后确立的自然而然的处事态度。
就大学而言,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一方面教育模式本身是开放的,大学教育只能提供教育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外,有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存在……相反,大学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3]高校教育模式的开放使得多方参与其中,其社会化势必加强。社会化趋势加强必然会出现个体与个体、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平均,于是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这样,得不到的个人或群体往往会产生三种心理状态:一是敌视心理,即敌视竞争方;二是放弃心理,认为能力不足,心生退缩;三是完善心理,即完善自身,再接再厉。第三种心理状态自然是健康的,如果出现前两种变态心理状态那就需要以老庄的思想去规正。以老子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是由“道”推动的。那么,人世间一切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也均是“道”所生化。故而,任何事件的任何结果均是合乎道理的。我们之所以觉得许多事情的结果不合理甚至不公平,正是我们的视角不够开阔,不能超脱于事外去看事情。《庄子·逍遥游》用较大篇幅写鹏待风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等有所待之事与宋荣子不加沮等无所待之事,正是着重告诫我们要打开视野看问题,要超脱物外观万物。《逍遥游》中写肩吾认为接舆所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话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于是惊吓于他的言语,认为“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反驳他,认为“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物为事”。正因为仙人的思想境界实在太高了!世人所认为的至高境界在她的眼里如同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样,“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4]。这便是境界高下的巨大差异!当处在小处、下处的时候,很难体会大处、高处的世界,而站在大处高处却可以遍观小处下处,一览无余。所以说,只有当视野超脱于普遍平凡的时候才会拥有阅览全局的可能,才能超越现象界的思维局限。“这就意味着只有现象界的大者(即大知者)才有可能超越自身,通过逍遥之游,接近道体。”[5]自然之前的无奈也就不再无奈,“安之若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境界了。
二、逢得意事——“福祸相倚”
《老子·五十八章》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此部分要讨论的便是学生干部管理的问题。《老子·六十六章》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山川溪流之所以要汇集到江海之中以成就江海的浩大,正是因为它处在比山川溪流都低的位置。就像人们更乐于接受平易近人的领导管理一样。这中间涉及到了一个概念——“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功,它处在万物都厌恶的卑下的处所,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能为,故能成就至德。同样的道理,老子还有其他的阐述:“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等,均是强调了“处卑下”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而言,“处卑下”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大学生不似久经社会磨砺的中年人比较老道,善于隐忍,其逆反心理依然很强。作为学生干部管理这样的群体不得不注意行事及言语的分寸。作为老子思想的源头之一——《易》,王弼曾注之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居人之上而锋芒毕露是极其危险的。学生干部因为工作生活中过于强势,盛气凌人而遭同学厌恶,甚至免除职务的事例不为不多。中国人素来讲求在运动中保持平衡,有得有失,有进有让才是动态的平衡。就像水的德行一样,它善利万物而处于卑下,故而人们推崇水德,这一退一进促成了水的平衡,故而水赢得了它的地位。作为学生干部本是值得骄傲的事,这是“得”与“进”。为保持平衡,故而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责任、承受不解并服务于同学,这是“失”与“让”,得失平衡,一进一退,工作才能稳定顺利地进行。
三、去功利心——“少私寡欲”
《老子·十九章》有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上的浮躁、奢靡、攀比之风重新吹进校园的角落,死灰复燃。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之前,学校风气极差,“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6]现如今的中国高校,这样的风气已非初现苗头那样简单。就社会状态而言,二者均处在社会开放的初期阶段,众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混乱地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是之时,正是民众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矛盾混乱之时代。那么,大学生自然不能例外地被卷入其中。大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大学之复杂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与自由性。浮躁、奢靡、攀比,凡此种种皆来源于人的心态,若要去除弊病,非自内心根治不可。
老子主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7]。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争斗,人心之所以会迷乱,是因为人产生了一种心态,这种心态能够创造出众多引发欲望的事物,它就是“偏重”,以《老子》的话就是“上”“贵”“见”。当社会偏重“贤人”,贤人也就成为了激发人欲的事物;但社会偏重“重宝财货”,那“重宝财货”就成为了激发人欲的事物;当社会偏重各类稀奇宠物的时候,稀奇宠物就成为了激发人欲的事物。于是,这些可以激发人欲的事物导致了争斗与抢夺,争斗与抢夺的产生又必然会导致胜负得失,胜负得失恰恰是俗人极为看重的人生组成部分,因此,无休止的争斗与抢夺开始酝酿、产生,使得天下之人日益远离“含德之厚”的“赤子”境界。那么,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荣誉称号、学生组织职务、论文及课题的制作发表、交换生名额等机会都可能成为激发欲望的事物。如果能理性看待,善加利用这些机会固然不错,但用之不善,则会误入歧途。
《老子·十三章》有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以老子看来,有些人之所以有忧愁、祸患、过分思虑,就是因为他们心存私利,心有挂碍。有过打靶经历的人应该清楚,在瞄准时过分谨慎举棋不定往往打不出高环数;越是不以为意的人,觉得靶心恍恍惚惚,似是而非,往往能打出好成绩,便是同一道理。在意则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则惊恐忧思,惊恐忧思则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则必然有违大道,违背大道则必食恶果,老子所谓“失者同于失”即是此理,故而有“同于失者,德亦失之”。
因此,若要去功利心,必先“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并非无私无欲。就大学生而言,应该理解为目标专一。目标专一则心无旁骛,心无旁骛则少私寡欲,故能看淡华而不实的身外之物,能不为纷繁复杂的校园生活所诱惑。荣誉称号、学生组织职务、出国交流名额、课题项目奖项等均不能使之动心,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行事。结果会发现,这些荣誉与机会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落在自己身上。正如老子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无意为而有所为,无意成而有所成。看来,这种“不刻意为之”的心态恰恰是符合“道”的。
对此,庄子也曾有过论述。《庄子·德充符》有言:“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庄子认为应该摒弃个人的主观意向,不刻意追求德,不为了顺从道而顺从道。一旦我们内心产生了“我要悟道养德”的想法,这就已经背离了道的“自然而然”的原则,也就背离了道德之义。
理性看待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利益,正确分析自身的性格,明确自身的能力范围,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就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就不会过分关心以外的“利益与好处”。
老庄哲学,并不应该作为艺术品被陈列在玻璃柜中供人瞻仰,而应该打开展柜,让这一思想切实发挥它的当代作用。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始终在散发着它耀眼的光芒,只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人还没能真切地欣赏到它绚丽夺目的丰采。老庄的思想是帮助大学生心态调整的有效手段。正确继承老庄学说,感悟道家思想,增添人生智慧,于我们大有裨益!
[1]毛晓红,甘成英.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2]饶尚宽.《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
[3]廖碧波,付孝泉.我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局限及其创新重构[J].南华大学学报,2007,(2).
[4]方勇.《庄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2版).
[5]李德民,苏燕.逍遥游的玄机——大者之游与大者之用的双重意蕴[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辛战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
〔责任编辑:李敬晶〕
B223
A
1002-2341(2016)03-0102-03
2016-04-28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经典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220022
孙浩哲(1996-),男,辽宁锦州人,本科学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