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文学台本)
2016-03-18任卫新
●任卫新
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
花山(文学台本)
●任卫新
主要人物傣啵(壮语,男人)
傣乜(壮语,女人)
度嘎(壮语,青蛙)
序篇骆越古歌
第一幕太阳之下——傣啵(男人)篇
第二幕月亮之上——傣乜(女人)篇
第三幕繁星之间——度嘎(青蛙)篇
第四幕山水之中——岜莱(花山)篇
尾声骆越新歌
序篇《骆越·古歌》
演出开始,整块面幕呈现在观众面前,透过迷蒙的面幕可以看到,广西典型的山川形态,明江流水波光荡漾。水面上,一个极具广西特色的竹排筏子缓缓横移驶过。竹筏上伫立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壮族乜婆的背影,唱起一曲骆越古歌。
第一幕 太阳之下——傣啵(男人)篇
表演元素男人、太阳、铜鼓。
表演内容将花山岩画中所有男人的元素遴选整合,通过与现代壮族男子的穿越交流与对话,将男人、太阳和铜鼓的文化符号贯穿其中,在刀耕火种,狩猎和战争等威猛的力量表演中,表现了壮族文明的交织与传递。
舞段《血脉·源流》
[所有的岩画“红人”退去。
舞台上,一束定点光中典型的壮族男人开始了一段独舞。是充满现代感的民间舞。
随着男子独舞的结束,舞台两侧各自出现了一组现代壮族男子和岩画“红人”男子的一种交织与碰撞的行走。随着他们相互之间的交织行走,在舞台上,逐渐分成现代壮族男子与岩画“红人”男子两大块鲜明的队阵。突然,他们定格下来。彼此互相对视,你从哪里来?形成一种穿越与互问的对话。
舞段《远古·今天》
当男子群舞最后完成了一个现代壮族男子与远古岩画“红人”男子群体的有机造型之后,在双方队阵中各自出现一位代表人物,由此构成了今天的壮族与远古先民对话的一个力与美的男子双人舞。他们依然在对视发问,始终延续着穿越与互问的对话感觉。
舞段《刀耕·烈猎》
随着男子双人舞蹈的推进,岩画“红人”男子们逐步隐去,所有的现代壮族男子融入到双人舞中。他们集中到天幕下仰面注视,在天幕上,出现了一个花山岩画中最为典型的挎刀“红人”巨大的图形。在巨大的岩画“红人”中心,出现了一个岩画“红人”手持长刀的舞者,进行着刀耕火种。现代壮族的男子们开始模仿着远古岩画“红人”的刀耕火种以及狩猎和战争,总之,这时把壮族男子的一切优良属性全部囊括进来,形成一个最核心的男子大群舞。
舞台上,天地逐渐被烧红。随着音乐的加快,舞台上一下变成远古岩画“红人”与现代壮族男子满台的快速穿梭。强化着古传今,今越古,古今相传,始终继续着穿越与互动的主题。
舞段《太阳·铜鼓》
天幕上的太阳在旋转,所有的岩画“红人”追赶着太阳。集中在台口的现代壮族男子也全部向着太阳集中、凝聚。太阳缓缓翻转过来,形成了一面铜鼓。在舞台的前面,一面巨大的铜鼓缓缓垂下,一个现代壮族男子奋力击鼓,岩画“红人”也逐渐加入进来。最后的焦点,依然还落在开场的壮族男子,所有的远古与现代男子逐渐退去,只剩下他一人在舞台上,最后用那柄类似权杖的手杖用力一跺,灯光定点。
[此篇结束。
第二幕 月亮之上——傣乜(女人)篇
表演元素女人、月亮、绣球。
表演内容将花山岩画中所有女人的元素遴选整合,通过与现代壮族女子的穿越交流与对话,将女人、月亮和绣球的壮族文化符号贯穿其中,在服饰、装饰和月亮崇拜等具有柔美神秘的文化仪式的表演中,来展示爱和美,继续表现壮族文明的交织与传递。
舞段《水色·月光》
舞台上,月亮与水,月光如水。
一群身着现代服饰的壮家女孩子有如一条长河般缓缓地“流”了出来,开始了一大段极为现代的壮族女子群舞,在蓝色的月光下妙曼蹁跹。在整个舞者队伍中只有一个岩画“红人”女子。随着舞蹈进行各种阵势与画面调度,岩画“红人”女子贯穿其中,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依然延续着穿越与互问的对话。最后,所有的现代壮族女子把岩画“红人”女子包住,展开之后已经将其装扮成一个最典型的现代壮族女人。
舞段《今夕·何夕》
当岩画“红人”女子已经变成一个现代壮族女子的时候,在舞台上空的那枚弯月上,又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岩画“红人”女子,于月亮之上若隐若现。在这两位女子之间再次出现了一段远古与今天的穿越对话。通过时空交织,构成了一段不接触的女子双人舞表演。
舞段《喜月·丰收》
生命永恒的稻草人联结古今,引出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现代壮族女人;稻浪起伏,女“红人”忽现,豪放收割;两个空间在稻草人的作用下交替呈现,丰收的喜悦无限延续。
《拜月·祈愿》
伴随着优美的和声演唱,天幕上的弯月开始逐渐变圆,最后形成一轮满月。她们遵循祖先的认知,认为月亮的周期和女子的周期有着美好神秘的联系,从单体到集体举行虔诚的拜月仪式。
舞段《绣球·天心》
随着拜月仪式的结束,从舞台上方悬下来一个巨大的壮家女子银饰,如同月亮一样明亮。一群壮家女子手持小凳子,围坐在银饰般的月亮下,开始进行绣球舞蹈的表演。银饰的月亮是个镜面,在绣球舞蹈的表演中开始向舞台方向倾斜。下方出现许多岩画“红人”女子,手中各自拿着很多银饰月亮,全部反射到镜面上,使镜面的月亮化作了一个绣球。
[灯光暗转,此篇结束。
第三幕 繁星之间——度嘎(青蛙)篇
表演元素青蛙、繁星、背带。
表演内容将花山岩画中蛙型的神态造型的派生与壮族铜鼓上蛙的象征元素相结合,将壮族文化中的蛙崇拜以及铜鼓上的蛙造型进行象征意义的概括整合,延续前面现代与远古的穿越交流对话理念,通过青蛙、繁星和背带的壮族文化符号的贯穿,表达壮民族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主题。
舞段《蛙神·祭拜》
舞段《蛙鸣·听雨》
[舞台切光,全部黑暗,只传来不断的雨声。
随着蛙鸣逐渐响起,舞台纱幕上出现雨丝景观。伴随着青蛙的鸣叫,逐渐进入了一种半合唱方式,有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哆、来、咪”的音乐小短剧。透过纱幕,看到排列在舞台口的众多青蛙,你一声,我一声,进入此起彼伏、谐谑欢泼的蛙鸣合唱。
舞段《欢爱·共舞》
舞台上,一棵意向性的大榕树缓缓落了下来。蛙群退去,在茂密的榕树丛林前,出现三对双人舞,即现代壮族男女舞,远古“红人”男女舞和绿青蛙双人舞,红人、青蛙、现代壮族男女围绕着绣球嬉戏。
舞段《情恋·热恋》
榕树丛林前只留下一对现代壮族男女,进行着从嬉戏到欢爱的舞蹈;而在茂密的树林里,若隐若现出一对对热恋中壮族男女的群舞。
舞段《繁星·子孙》
舞台的前面又降落下来一道广西的大榕树景幕,透过这道景幕,可以看到,在茂密的榕树之间,无数现代的壮族青年男女在飞快地穿梭,互相地追逐。最后在舞台上出现的漫天繁星下,这些青年男女,一对一对背靠背进行着交流。随后,一个巨大的壮族布兜缓缓落下,把大榕树包裹起来,就像包裹一个孩子。舞台上无限“背背抱抱”的各种剪影造型。
第四幕 山水之中——岜莱(花山)篇
元素内容山川、岩画、壮锦。
表演内容将花山岩画和整个广西的山川大地,比作壮锦。将壮锦织布机织出的壮锦贯穿其中,继续延用现代与远古的穿越交流对话理念,将前面三幕的表演内容进行再现式的升华整合,表达壮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从花里来,到花里去”,世代生息创造壮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大文化主题。
舞段《壮人·烈风》
[舞台上,呈现一架古老的壮锦织布机的写意造型。
身披壮锦服饰的男子,静静注视着一个在织布机前编织的现代壮族女子,女子用美丽的壮锦打开一条通向壮族生命文化中灵魂居所——花之国度的道路。
舞段《绮梦·天衣》
一群现代壮族女子舞蹈,把整个舞台变成一架壮锦织布机。布纱升起,壮锦一道接一道的铺开,五道壮锦铺开之后,天幕也拉开一块壮锦,拉开了花山……
舞段《花国·来去》
花山已经变成壮族刺绣。一段花舞,花朵掩盖住所有人,花婆自花海中出现,壮族小孩走进花丛,变成一名青年男子走出;男子牵住一名女子走进花丛,又变成一对老人走出;老人在花海中倒下,孩子又在花海中站起……表现壮族的子民,“从花里来,到花里去”的喻意。
舞段《锦绣·轮回》
岩画红人与现代壮族男女展开富有仪式感的群舞,在花国中进行现代与远古的生命传承对话;一对岩画红人男女在花中出现,展开一段富有生命意味的双人舞。
尾声《骆越·新歌》
舞台上,古老的花婆引领着壮族子民,沿着先人铺就的壮锦之路,踏向斑斓的花之国度,走进圣洁的心之神殿……
观众退场字幕内容:
音乐舞蹈诗《花山》通过远古时期岩画中的祖先和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进行穿越对话的独特演绎,以热血之红,描述了壮族先民最初的朦胧而又清晰的生命之象,是波澜壮阔与如泣如诉的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颂歌,是让心脉奔腾不息穿行在时间旷野上的灵魂之舞,是古代壮族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原始的、真实的、将壮族人生命“从花里来、到花里去”的神圣礼赞融为力量的史诗故事。我们会时常来到这里,站在大河对面向着岩壁呼喊:这些人类的先人,你们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