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传统医著英译研究
——以《黄帝内经》为例*
2016-03-18张丽张焱
张 丽 张 焱
(陕西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院校传统医著英译研究
——以《黄帝内经》为例*
张 丽 张 焱
(陕西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文章探讨话题就我国现有中医院校相关科研单位在传统医学著作英译方面研究成果为横切面,以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例探讨中医古籍翻译科研现状,并对出现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院系提出相应解决建议,期待以《黄帝内经》为首的更多中医古籍英译百花齐放,纵横并展。
中医院校;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英译研究
一、中医院校和中医古籍收藏的研究概述
(一)院校和古籍收藏现状
我国目前中医院校有20余所,其中一类高校有四所,其余为二类本科院校。几乎每所院校都设有二级外语院系等,开设中医方向英语相关课程。中医英语研究生教育目前只有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有李照国,杨明山教授等),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有施蕴中教授等),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学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欧明教授和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张庆荣教授曾经招收过中医翻译方面的研究生,现在招收简章上已不再看到。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都会开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基础等课程,经典古籍如《内经》《伤寒学》《金贵要略》等也开设在中医专业中。并且各学校也相继出版相关古籍学习讲义,如陕西中医药大学就有邢玉瑞老师出版的《内经讲义》等参考书籍。
(二)以《内经》为例,谈当前英译研究的现状,所取得的的相关研究成果
南京中医药大学施蕴中教授和其所带研究生,近几年做出的很多已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关于《黄帝内经》诸多内容英译研究成果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照国教授的内经英译本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出版,并收录于大中华文库。归纳相关的详细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黄帝内经》内容的英译:1.书名翻译研究;2.病名英译研究;3.修辞法英译研究(互文,叠字,排比,比喻,对偶等等);4.名家译作对比研究;5.某一养生术语译法研究;6.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7.英译美学价值研究;8.《黄帝内经》英译发展综述;9.经典语句英译对比研究;10.首部或最新译本,或精简两部以上译本评述(含留学生问卷调查)。;11.古文语篇英译研究;12.篇名英译研究;13.模糊词英译研究;14.就某一译本来分析医古文翻译研究;15.就某一理论来赏析某一名家译作。16.就国外汉学家研究成果进行评述17.就某一理论指导下英译研究综述。二是关于《黄帝内经》不同翻译理论的应用:1.西方翻译理论在《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2.彼得·纽马克彼得·纽马(Peter Ne-wmark,1916-201 1),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中国译界最早译介了纽马克翻译理论最重要的两种翻译方法,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communicativetranslation);3.乔治·斯坦纳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1929一),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斯坦纳从阐释学角度提出了翻译的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4.汉斯·弗米尔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1930-2010),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也被称为目的学派)的创始人,其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J;5.莫娜·贝克莫娜·贝克(MonaBaker),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贝克开辟了以语料库方法展开的翻译研究的先河,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的途径;6.胡庚申(1949-),国内著名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专家和翻译理论家。胡庚申以达尔文“适应/选择”说为理论支撑,创立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理念,该理论的构建将为中国译坛,特别是为翻译理论研究拓宽新的研究视角;7.李照国(1961-),国内知名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和研究者。其《内经》英译本为世人所推崇。李照国在翻译《内经》中某些含有浓厚的中国国情的核心概念时均予以音译,再用括号将现行译法作为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帮助读者理解,另在译文之后附加详细注解,以帮助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的实际内涵;三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李照国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尽量不增词语,但由于古文文简趣深,翻译时若不增加字词,有时很难表达清楚,所以凡因表达需要而增加的词语,李照国均将其置于中括号之中,以便使读者理解从而防止衍文的出现。
二、中医院校英语教师教育背景和中医翻译科研现状
(一)概述
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型的学科,从其出现到个别高校招收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也不过短短二十几年。那么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科班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大多英语教师本科到研究生教育都未接触过中医知识,更不用说中医体系,中医古籍的学习和研究。有的教师本科专业是英语教育,研究生选择医学英语,有的老师本科专业是医学英语,研究生却和医学无关的英语语言研究。这些跨专业现象都会造成中医和英语知识体系的不连接。随着中医英语硕士招生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专业的中医翻译人才,但在中医临床实践的了解方面有很多欠缺。这些都会影响到对中医古籍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工作。
(二)针对目前现状有如下建议
1.专门安排时间(和教师所带课程上课时间不冲突)请专职教师讲授中医基础知识和文化。2.多方开展跨院系交流合作活动。比如中医基础医学院和英文学院开展双语教学互帮互助小组,可设有针对性的公开课。英语系和人文社科系开展医古文今译和英译学习交流等等。3.英文学院定期举办名家译作赏析。请研究已取得不错成果的教师开设系统的中医翻译课程,教师定期参加。以教研室为单位就《内经》某一篇章,某一名词术语,某一修辞现象,某一经典句子翻译等进行交流学习和研究。每周可在群共享上留下交流任务,每位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各自理解和知识体系完成自己的翻译,除了有限的教研室探讨交流外,充分利用QQ群进行合作和分享。4.实行导师制,老教师督导青年教师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任务。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南京中医药大学施蕴中教授和他所带研究生做的相关课题研究方式。
现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说明:陕西中医药大学英文学院自从2005年至今每周三7、8节课一直实行教师签到制,这个时间不能排课,专门作为各教研室备课,学术交流活动时间。每周三两个小时,一学期至少保证50小时的科研活动时间。那么近十年就有近千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这种能量的积蓄是不可估量的。回顾这十年,我系教师整体学历、学识都提高很快。从不到20人发展到今天的51人,从当初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凤毛麟角到今天的全员投入。从对中医知识的一知半解到今天对经典古籍《黄帝内经》的翻译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我院在几位教授的带领下几位青年教师在有关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上均获省部级课题。李永安教授还申请通过一项国家级课题。同时,在李永安教授的引导下,相关课题申报的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的科研士气与日剧增。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突出。在职教师的课时量都是超量完成,势必会对课余时间的科研活动形成一定阻力。真正中医英语翻译科班毕业的教师仍占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教师只通过有限的讲座和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能深入和正确的理解中医医理等。《黄帝内经》内容包罗万象,《内经》中以“黄帝”与“岐伯”二人对话的讨论形式对医学问题展开论述,并夹杂各种自然学科知识。其学术体系大致分为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医学理论包括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养生;医学基础包括哲学、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数学及社会学等。翻译时除了要传达医学信息外,还应该处理好蕴含其中的哲学、文学、宗教、价值观、社会学等信息,尽量使中医精髓部分在对外传播交流中的误差减到最小。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教师自己不断的学习研读外,参加系统的中医典籍和文化课程学习是必须的,对图书馆藏书查阅也是毋庸置疑的。
三、结束语
总之,《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英译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医药典籍翻译工作顺利和正确与否,对于中医在国际社会中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院校相关科研单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中医翻译科研和教育工作。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性课题。需要各院系的努力,更需要各中医院校的相互交流,才能为同一目标共同前进。
[1]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176-180.
[4]施蕴中,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2002(2):46-49.
[5]张登峰.《黄帝内经》翻译比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92-94.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al works by TCM universitie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this paper takes the"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work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emerging problems. We hope to see more translated works appear just like a hundred flowers in a bloom.
TCM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medical works;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H059
A
2096-000X(2016)20-0250-02
文章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BYY017)阶段性成果。
张丽(1979,12-),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硕士,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