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探索式教学法”*
2016-03-18何峰
何 峰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山东 威海 264209)
浅析“问题探索式教学法”*
何 峰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山东 威海 264209)
问题探索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法,以问题为起点、重点探索过程。该教学法在教育参与主体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的缺陷,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与受教育主体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的主观需要。创新性的应用和发展问题探索式教学法,有助于高校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问题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问题;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和应用,知识的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受教育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传统的“传递式”“灌输式”教育教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受教育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则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要,可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一、问题探索式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的问题探索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中,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问”与“思”。《论语·为政》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宋代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代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明代陈献章提出“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清代曾国藩提出“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问题与探索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将学与思相结合、将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并把质疑、思考、探究作为“学”的必要阶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国外教学思想中的问题探索
在国外的教学思想中,同样非常重视“问题”与“探索”,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受到启发,创立了“产婆式”教学法(也称“苏格拉底法”),其本质就是通过师生的讨论发现问题,教师作为“知识的产婆”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助产”,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柏拉图继承并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了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雏形。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等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相比,两者都强调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辨精神。
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问题式教学思想。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独立意识。他将解决问题分为五个步骤,即教师创设经验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正确识别问题所在、学生搜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根据设想进行推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和应用进行验证并形成评价结论。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不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当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二、传统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支配者、处于主体地位。在当前现代社会中,教师作为社会政治精英阶层,代表社会和“上帝”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学生命运,“学而优则仕”就是一种真实的体现。在教师这种“神圣与不可侵犯”的权威下,学生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只能是绝对服从。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教师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教师依然被赋予了道德权威代言人的形象,是主流价值与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学生,只能够被动的去接受。
同时,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一种相对封闭、孤立和固定的模式。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局限于教案和书本,没有脱离教学大纲的限制和要求;从学习目标上来看,只是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会主动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提高、视野开拓与能力培养;从学习手段来看,只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或者以课堂讲授为主,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较少;从学习效果来看,注重于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本上既定的知识要点和应用范例,对于所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不多。
(二)传统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一方面,社会民主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在教育教学中,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更多的想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希望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思考、质疑与批判。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手段不断涌现,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促使人们需要不停地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渠道更加多元与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电子书刊等各种渠道进行学习与提升。正是在此背景下,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运用和发展。
三、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含义与特征
(一)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又称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或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重在探索过程的教育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首先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特征
针对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特征,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和阐述,比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题上,而是注重知识广度的拓展、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开放性;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体现合作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注重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活动,体现出实践性;通过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问题探索,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出驱动性;强调知识深度的拓展、知识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体现出综合性。这些特征都从不同侧面就问题探索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法进行的对比和分析,对于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应用问题探索式教学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问题探索式教学法与传统教育教学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参与主体和教师实践过程两个方面,即自主性和开放性。
从教育参与主体来讲,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强调并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平等、互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尊重并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发展;在学习安排上,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阶段都由学生相对独立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助手”的作用。
从教育实践过程来讲,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虽然教师会提前进行授课准备,并且就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教学设计,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思维的不确定性,使得问题探索式教学法成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学习的目的不仅有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科学素养、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过程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生活实践,知识和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强调知识的应用;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学习的考核不仅仅是几个例题或者是一张试卷,可以运用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学习感想、思维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而且在同一问题中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问题探索式教学法的重构和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必将得到更为广泛普及和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法,而是应当在尊重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应用和发展问题探索式教学法。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绝对的
关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还是老师,学界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疑“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既包含知识的传输与讲授,也包含学生的能力培养、文化熏陶和人格养成。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的走向社会、还不是心理成熟的社会人,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无限制的弱化。任何时候,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并应当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人格魅力去积极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也是有限的
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但也不是没有边界的,开放性同样是有限的。笔者认为:其开放性在实践中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开放性不应忽视教学的目标。问题探索式教学法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性的方式方法,其本质还是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开放性必须要受制于教学目标,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既定的教育内容来进行。尽管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思维差异和问题设置等方面的因素,会出现超出教学范围或教学设计的情况,但绝对不能完全脱离甚至是背离教学目标,否则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其次,开放性不应忽视学生的基础。问题探索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比对,找准学生学习认知的瓶颈所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题的探索;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基础,特别是在问题设置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内在逻辑、思维深度等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现阶段的成长规律、发展规律、思维规律。
[1]王立发,陈霞.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06).
[2]张离平.“问题教学法”实践探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
[4]乌静.问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J].鄂州大学学报,2015(12).
[5]徐平.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Problem-based inquiry teaching,which is recognized as an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arts from problems and emphasizes on inquiry processes.With its highlight on the autonomy of students and the openness of teaching practice,this teaching methodology covers the shor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adapts t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u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awareness of educatees.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blem-based inquiry teaching will definitely contribute to further optimizing of teaching processes,perfec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problem-based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problems;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G642
A
2096-000X(2016)20-0097-03
2013年山东大学(威海)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B201311)。
何峰(1982-),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合作发展规划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