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6-03-18罗彩莲

高教学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罗彩莲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谈谈《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设计

罗彩莲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文章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角度,要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内容的角度,要把握好重点、难点及教学思维的逻辑;从教师的角度,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讲解以及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的能力。

教学经验;学生、内容、教师的角度;教学设计

《概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因此,给大学生讲好这门课非常重要,而要讲好这门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做好教学设计。下面我以《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为例,来谈谈我对这一讲的教学设计。

讲课之前,首先给学生来一个精彩导入

我所讲的,希望是你想知道的;

你想知道的,就是我要努力讲好的。

——罗彩莲

这个导入,一方面想向学生表明老师要讲好这个课程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希望老师的教学能走进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共鸣,目的也是想消除学生认为本课程无用、过时的想法,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

因为是第一次课,所以第一步,我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1840年帝国主义开始入侵,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又大胆探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经验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民主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将是本学期学习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我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本章的内容。

本章内容有四节,以第一节为重点,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性、科学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本章属于全书总论,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先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后逐一论述各成果的内容、意义等,使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总的全面概括性的认识。

本章内容在后面各章有具体论述,因此,在教学中,对各理论成果具体内容略讲,避免以后重复;同时增加了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生平、人格魅力简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人文性。

本章理论性非常强,学生不喜欢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喜欢案例故事和多媒体演示,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用多媒体,同时要加强教师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第三步,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从教材上看,这一节要讲三个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把它转化成以下五个问题。这是因为,我校学生大部分出身理科,学生人文素养较差,有的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毛泽东、邓小平知之甚少,教学中要加强历史背景讲述,帮助学生理解。

下面就是转化后的五个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传入中国?(难点)3.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这五个问题有很强的逻辑顺序,首先要跟大家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其次再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传入中国?第三要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要中国化?最后可以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中大体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涵义、意义,达到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目的。

第四步,就是对以上五个问题逐一设计讲解。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对马克思本人的了解,以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讲解,主要采用课前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一步准备。而形式是采用QQ作业的形式。一般每个班级都有2个QQ群,其中一个是学习交流群,一个是私聊群,老师加入学习交流群,并设置成管理员,“QQ作业”功能就可以用了。一般要注明作业内容,提交时间,提交形势。学生有了这个基础,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个很关键的难点,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一切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解放的理论”。这个问题不是本次课的重点,但这句话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被中国需要的关键,它不能不讲,但又不能安排过多时间去讲,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课后辩论,辩论的主题是“究竟是英雄还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参赛的选手必须课外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章,写好演讲稿,然后安排课后辩论。

这个设计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课外投入时间精力自主学习,节约课堂时间,同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纯理论学习的枯燥。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传入中国?

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主要讲清楚两大问题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两大历史课题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改变近代中国现状的各种尝试

这个问题难在哪里?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要把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要建立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因此,要讲好这个难点,主要靠老师深厚的理论素养,课前深入的研究,以及生动的讲解来完成。同时配合学生课堂讨论和老师的总结。

同时课后,让学生观看与此内容相贴切的视频资料,《复兴之路》第一集,并提交观后感论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使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增加趣味性。通过提交论文,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

这个问题是本次课的重点。

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之所以是重点,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对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的总结,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化的成果、意义等本教材最为核心的内容。

讲好重点,同样主要靠老师深厚的理论素养,课前深入的研究,以及生动的讲解来完成。

同时课后,让学生观看与此内容相贴切的视频资料,《复兴之路》第二集,并提交观后感论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使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增加趣味性。通过提交论文,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最后学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中大体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涵义、意义,达到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目的。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这个问题最后作为简要介绍和总结,因为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要展开论述。关于这次课的设计,我总结以下几点:

首先要体现出教学思维的严谨和逻辑顺序。

其次,课前通过QQ作业,利用网络,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准备。

再次,课堂辩论,完成对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升华。减少理论讲解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课后观看视频资料,将理性认识化为感性认识,便于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接受。又通过论文,将感性认识转化升华为理性认识。

最后,对于重点,难点,主要靠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课外的研究,以及生动的讲解同时,结合学生课外观看视频资料,写感想小论文来完成。

这就是我对这次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多年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希望我的论述能给同行们提供学习借鉴的意义。

[1]陈晓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控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2]叶朝.案例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20).

[3]董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长征与长征精神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4]李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间内在关系及其教学衔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董朝霞,张译文.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2012.

This paper sums up the author's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this course should reflect three links of the pre-class,middle class and after class from student's point of view,grasp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logic of teaching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and teachers should have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the ability of vivid explanation and convert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from teachers' point of view.

teaching experience;students',content'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instructional design

G642

A

2096-000X(2016)20-0093-02

罗彩莲(1970,11-),女,汉族,湖北省罗田县,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