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统计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概率论》为例*
2016-03-18王彬林静
王彬林静
(1、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新媒体视阈下统计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概率论》为例*
王彬1林静2
(1、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新媒体对教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文章从新媒体角度论述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对理论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新媒体;理论课程;考核方式
一、概述
长期以来,在统计专业理论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考核形式单一。目前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一次考试成绩成为所学课程的结论性评价;(2)学生对单独一门统计学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认识,对这类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核存在盲区;(3)理论课程考核中记忆性知识所占比重很高且一般考核内容不会超出教材范围,忽略考核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命题;(4)忽略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以及利用统计学知识解释现象,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5)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积累、反馈等重要环节的考核,更是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直觉能力的考核,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在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中最需要的。由于上述原因,很多学生听不懂或不知如何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就开始自暴自弃,存在着上课不来,课后不主动问老师,作业抄袭,期末考试寄希望于老师复习划重点、点题,考后遗忘;撰写毕业论文时逻辑性不强;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等现象。因此,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而随着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种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互相渗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利用新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有关统计专业课程考核研究为数不多,主要都是从不同层次院校的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研究,有一些研究立足实际教学提出了统计学改革的设想,主要观点如下:(1)不同层次高校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如吴燕华的《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从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郭春燕的《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索》,提出高职课程考核改革应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2)对统计学课程改革提出构想或针对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如卢海斌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提出了统计学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等观点。唐志的《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现行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及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向。(3)借助某种方式进行统计学的改革。如:冯叔民的《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改革研究》要探索并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房教室及中国数字大学城辅助教学平台,实现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授课方式、实验内容与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
综上所述,对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的意义或方式方面,个别文章探讨考核方法的改革,但这些都只对其他专业中涉及到的统计学这门课的考核进行研究,而对统计学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没有系统研究,都是停留在表层的考试研究,学生经过考试后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只有对传统的统计学理论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才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直觉能力。特别是,目前很少有探讨在新媒体时代统计理论课程如何进行考核以便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统计人才。故文章从新媒体角度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统计学理论课程考试方式的设计与实践。
二、考核体系设计
在新的考核体系中,本着兴趣引导的原则,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小组讨论、提问、测试、答疑互动等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形成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复习的学习好习惯。通过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教、学、考”结合,形成“教、学、考”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背诵、考试作弊、考后遗忘的不良现象,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对于每门课程在所授时间段的具体实施方案与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本阶段每小点内容贯穿整个新授课过程
1.利用QQ群、微信网络平台进行分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5%)
考核形式:对于每周上课内容,课后随机抽取10人在QQ讨论组、微信群或统计教研室参加讨论。首先由他们针对本周学习内容互相提问然后互相答疑,然后老师根据学生互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再讨论回到,最后根据学生的每次表现情况打分。讨论内容包括上课教材以及指定的参考书上的内容,其中一本是国外著名大学本科所用的英文教材(电子版)。老师根据课程讨论参与度给予打分。
覆盖面:(1)原则上每人要参加小组讨论5次以上;(2)所用教材以及指定的参考资料,每次讨论的时候,重点针对提前布置的问题或题目进行讨论。
改革目标: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2.利用QQ群、微信布置作业、随机测试、答疑解惑(占总成绩的30%)
考核形式与覆盖面:针对每周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利用QQ群、微信群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外,还将每周传授内容所涉及到的英文术语进行考察(指定一本外文教材)。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
考核目标:完善考核方式,利用多元评价机制,促使未参加课后小组讨论的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讨论,使学生有动力去参与课程教学。
第二阶段:课程总结(占总成绩的15%)
考核形式与覆盖面:新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课程总结,对整个课程理解、内容的逻辑性以及与以前学习过的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
考核目标:培养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以及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
第三阶段: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考核形式与覆盖面:闭卷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以及证明题,内容覆盖教学大纲的知识点。
考核目标:从客观上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便教师再开课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
最终成绩的构成:分组讨论25%+作业与随机测试30%+课程总结15%+期末考试30%。
三、《概率论》成绩案例
文章以概率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参照,对比学生经过此种考核后,对概率论中的定理等理解是否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是否明显。将改革前后的两次《概率论》卷面考试成绩进行对比(试卷题型一致,难易程度一样,前后试卷只是改了一些数字),利用R分析结果如下:
data:class_2[,8]and class_1[,8]
t=6.8466,df=135.34,p-value=2.406e-10
alternative hypothesis:true difference in means is not equal to 0
95 percent confidence interval:10.61225 19.23316
sample estimates:mean of x mean of y
77.144936 2.22222
上述结论表明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初步判断经过这种方式考核后,对概率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更明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年上《概率论》的学生不一样,前后实验的结果可能会由于这方面原因导致的,所以我们只是初步判断。
四、结束语
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方式考核改革,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利用QQ,微信群测试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概率论基本概念与公式。为后续的《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时间序列》等统计学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媒体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统计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将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
[1]吴燕华.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4-145.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3-15.
[3]卢海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中国电大教育,1998(12):43-45.
[4]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5]冯叔民.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7-111.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education is obviou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new media to reform the theory cours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team cooperation ability,and expression ability and so on.
new media;theory course;assessment method
G642
A
2096-000X(2016)20-0078-02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制度的重构与实践”(编号:2015JGA242);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应用统计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B06);桂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彬(1980-),男,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随机过程、随机图与复杂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