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传统文化来加强艺术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

2016-03-18

高教学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类人文素质教育

张 丽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运用传统文化来加强艺术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

张 丽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因此,要改变我们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艺术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注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艺术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途径

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很多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出现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进入了“重艺,缺德,失教养”误区。具体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言行举止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缺失、生活中过分讲究物质享受、价值观念功利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上随波逐流、没有理想和信念等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总而言之,中国要打造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改变我们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主体保留至今经历过很多次的压制。时至今日,甚至出现了传统文化“过时论”。有人把中国社会落后的一切根源都统统归结为文化传统,甚至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些观点都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更谈不上“继承”。要改变这种不堪的现状,我们首先应该对文化传播的主体——大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熏陶。传统文化中那些已经经过时间和实践反复考验过的文化精神,应该被转化为现代时代精神来被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中吸取营养,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呢?

一、端正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具有实践性和辩证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统一性和差异性、道德中心化倾向和封闭保守性等特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统一。其中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继承与弘扬。反之,有一些传统文化,存在着被颠覆的问题,有消极的影响,需要我们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实践检验,然后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积极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珍惜,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坚持,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对智慧和认识的尊重等都是值得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的。同时,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念,如《论语》中提倡的仁爱、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等等,都很容易转化为新时代的新思想,需要大学生与时俱进地去认识和理解,现实意义很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质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对它们加以认知和消化,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是,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采取否定和抛弃的态度。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封建迷信文化、奴性文化等。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剔除这些糟粕。

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精神,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

有人说:“如果21世纪中国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自强不息、发奋图强,有深厚品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能大胆、主动地开拓进取,并进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建功立业。儒家思想强调“仁”,“仁者爱人”即“恭”“宽”“信”“敏”“惠”,提倡仁政,提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都从各个角度强调了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在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外,还应有不损害自然的相互约束,人类与自然只有处于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永恒生存的和谐之中,才是长久之道。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能保持清醒和理性的判断,不茫然、不盲从。

虽然道家思想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它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文化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及无用之用,提倡以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对世界。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品格以及行为方式。

三、树立现代人才观念,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建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不仅课程门类不多,而且由于学时少和大课堂教学,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条件下,作为“成人”教育的高校必须以育人为中心,把人文教育的重点落实到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上来。高校要加强实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中审视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新体系和课程结构,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传授,然后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使之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

首先就是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在必修课程设置上,加强传统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增加传统文化素质修养课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外文学赏析等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体现出人文知识传授的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在与时代、社会现实、未来需要很好地契合的同时,更要使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能深入地、与时俱进地跟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其次是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相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民族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如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节日概论、中国民俗发展概论等,让大学生们能真切地理解人文精神、接受人文精神,并进而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自己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再次就是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的课余生活之中,多层面、多形式地举办人文知识系列讲座、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

通过这样的课程建构,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用传统的人文思想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四、加强高校教师传统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川曾说过:“办第一流大学要靠一流的教师”,“大学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同时又承担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实施学术文化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高校要完成文化传承创新、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等任务,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在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的同时,要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极主动地加强传统文化自我教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研习国学经典,提升自身的国学修养和人文底蕴,在为人师表的过程中更多地从“身教”的层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从而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代言好。

五、用“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教育环境

构建美好、和谐的文化校园,突出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理念。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与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建造紧密结合,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其中,大力打造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传统人文景观,如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悬挂传统文化人物画像,名人名言,中华贤哲等宣传语录牌,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投入资金,不断完善图书室、网络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藏书量,健全管理制度,让图书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粮食的重要场所。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畸形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充斥着整个社会,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此缺乏最起码免疫力,致使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基本的人文素质。鉴于这种情况,艺术类高校的人文教育必须要注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田心铭.知识·能力·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3):24.

[2]王金梅.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高等农业教育,1998(10):58.

[3]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32.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s foothold and development.An important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humanistic quality,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fore,we must strengthe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the absence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in art colleges.The Art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must integrate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Manners,Wisdom and Credit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mind.

art college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method

G40-055

A

2096-000X(2016)20-0050-02

本论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类高校大学语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编号:UPRP20140030)的论文。

张丽(1974,03-),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单位:大连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文。

猜你喜欢

艺术类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
艺术类专访心得
人文绍兴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