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
2016-03-18郎君立
郎君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
郎君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围绕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和环境意识培养状况两个维度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开展了主题调查,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环境意识,对学校培养模式也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其次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另外还要注重多种培养渠道的整合,优化校园环境等。
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环境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基本状况,探寻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进一步加强改进之策,课题组于2015年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广泛的主题调查。本调研基于第一手数据,努力作出详细分析和客观研判,并结合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调查概况
调查采用课题组自编的问卷,调研主题为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与环境意识培养的开展状况密切关联,大学生环境意识是其培养模式实际成效的放映和呈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沿着“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和“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状况”两个维度设计了具体的调查指标。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的考察,主要涉及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行为自觉性等;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状况的考察,主要涉及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等,侧重了解大学生对这些培养途径的接受度、认可度以及意见建议。
调查主要以本科生为抽样范围,涵盖中医、药学、护理以及经管、外语等专业。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和现实访谈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756份。
二、数据分析
(一)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
1.生态环境知识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情况并不理想。认为“对生态环境知识非常了解”占14.34%,认为“对生态知识知道的不多”占85.26%。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一样,中医专业的学生86.2%认为“天人合一”,非中医专业的学生89.35%选择了“合理开发利用”,还有1.2%选择了“最大限度保证人类生活”。
关于对党和国家生态政策的认知,大部分学生了解一些,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同学表示不了解。比如对于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4.38%的同学表示详细读过相关报告,并有自己的看法;76.89%的同学表示了解一些,也支持;还有18.73%的同学表示不了解。
关于一般的生态知识认知也需提升,比如“对于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哪一天”,只有62.55%的同学知道,31.47%的同学不清楚,还有一定比例的同学选错。
2.生态价值观状况
数据显示,大学生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正确认识个人的环境意识对社会的价值,大部分认为环境意识是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素养。关于个人的环境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99.2%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保护环境需从每个人做起。84.46%的大学生认为环境意识与大学生关系很密切,15.14%的大学生认为环境意识与大学生关系不大,是全社会的事情。
3.生态行为自觉性状况
大部分学生在行为选择方面都能做到爱护环境,但也有个别不文明的现象。比如当问到“你所在的教室上完课有垃圾留下吗”,13.15%的学生认为有,并且很多;33.47%的学生认为有,但不是很多;53.39%的学生认为偶尔有点。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能做到生态文明行为,但不能约束别人。当问到“当你发现有污染现象时,你会……”时,只有7.17%的学生做到上前制止;85.26%的学生想制止,但身单力薄放弃;7.57%的学生选择装没看见。
4.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生态素养的评价
大学生如何看待自身群体的生态素养,调查显示,9.56%认为大学生自身生态素养好,82.07%认为大学生生态素养一般,8.37%的认为大学生生态素养差。这些评价既反映了大学生的群体环境意识的实际水平,又反映了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现实成效,也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
(二)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状况
1.对学校培养模式的评价状况
总体上看,对学校环境意识培养模式一般满意。当问到“主要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知识”,19.38%的通过思想政治课,7.19%的通过专业课,13.12%的通过社团文化和活动,27.03%的通过书刊杂志,33.28%的通过网络渠道。从这可以看出,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依次为网络、书刊杂志、思想政治课和社团文化与活动。
当具体问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时,40%的学生认为四门课都会培养环境意识,53.33%的学生认为有些课不讲。77.57%的学生认为四门课在讲述生态方面时会部分重复,影响教学效果。29.72%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环境意识的培养效果很满意,66.04%对其培养效果一般满意。当问到专业课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时,59.36%的同学认为有影响,是必备专业素质,15.94%的同学认为没影响,不同专业对环境意识要求不同,专业课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也不同。当问到社团文化和实践活动时,78.49%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但活动不很多。当问到书刊杂志和网络渠道时,大部分同学认为相关杂志和文章不多。当问到校园环境时,大部分同学认为校园环境在变美,对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影响。
2.对学校培养模式的意见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学校培养模式提出了大量中肯建议,主要包括:首先加大宣传,增设生态方面的相关课程和讲座。不少同学反映只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会涉及生态教育,但内容不多,缺乏针对性的课程,应增设相关课程。另外可以多开展一些生态方面的教育讲座。其次,多举办生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有学生提出,不能仅仅理论教育,部分学生会不当回事,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有同学提出实践活动要扩大受众面,不能仅限于社团成员。最后,优化校园环境。这点同学们提了好多具体建议,比如多设分类垃圾桶、及时清理垃圾、治理校园的河流、多贴一些标语、给植物起个名字等等。从同学们提出的积极意见建议看,他们很愿意学习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很愿意参加相关活动,以校为家,很爱学校,很愿意提升自己环境意识,构建美丽校园、美丽中国。
三、结论和建议
(一)重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学校培养模式一般满意,从表面看原因在于缺乏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但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学校对此重视不足。也有不少同学直接提出,无论课堂还是学院活动对环境意识的培养重视不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技能,又包括人文修养。环境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人文修养,应该加以重视。所以从学校各部门到每个老师从理念上要形成共识,要认识到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加以重视。
(二)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在培养模式上,环境意识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首先深入学习和研究生态政策理论,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知识比较缺乏,政策和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现有的理论教育仅限于个别课程,内容不多,存在重复讲述和泛泛而谈的问题。大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对学校培养模式的建议中,多人提到增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另一方面还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很多同学都渴望多一些相关实践活动,比如生态知识竞赛、校园节约活动、植树活动等,78.4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生态教育不仅让学生拥有生态理念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生态行为;不仅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带动和监督他人的生态行为。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而且更要重视实践教育,要注重二者的结合。
(三)注重多种培养渠道的整合,进一步利用好网络等新型平台和渠道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影响比较大的方式为网络、书刊杂志、思想政治课和社团文化与活动等。大学生环境意识是多种培养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每种渠道都有特定的优势,所以在加大生态宣传和教育方面,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也要注意社团文化和活动等其他渠道的补充作用;既要发挥好书刊杂志等传统的宣传渠道,更要注重利用好网络等新型的宣传平台,从调查看,网络由于具有即时、便捷等特点,其对大学生影响力在增强。所以要注重多种培养渠道的共同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四)多听取大学生意见反馈,优化校园环境
在调查中问到“你希望以何种方式提高环境意识”,选项最高的是“通过优良的环境来感化”。如前所述,大学生在优化校园环境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反馈意见,并且认为校园环境在变美,他们更爱学校了,更爱保护环境了。环境意识的培养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校园环境的改善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所以要多听取大学生意见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使大学生环境意识和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共同改善、共同变“美”。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
[2]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3]符晓娇.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
[4]郎君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Investigation on student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performed around two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and training of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Though most of students have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and are satisfied with school education mode,there still exists questions.To solve these questions,training on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t first,then we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training mode that combines theory education with practice.In addit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tegration of a variety of training channel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college 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investigation
G640
A
2096-000X(2016)20-0039-02
南京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13XSK12)
郎君立(1977-),女,山东聊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