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土俗字探源及文化阐释——兼谈《两京书》的俗字

2016-03-18王玲玲王红彩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瑶族

●王玲玲 王红彩



瑶族土俗字探源及文化阐释——兼谈《两京书》的俗字

●王玲玲王红彩

[摘要]瑶族民间把土俗字和汉字混用,记录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这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考释民间传统教育抄本《两京书》中的俗字,可对瑶俗字的产生背景、造字方法和文化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瑶族;土俗字;《两京书》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境少数民族,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居住分散,与其他民族交往较多,因此形成了流动大、分布广、支系众、方言多、文化异样的特点,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具有他民族色彩。瑶族的土俗字就是这样一种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古瑶文”。古瑶文主要流行在瑶语支勉金方言、藻敏方言的瑶族社会,现在仍在红头瑶、盘瑶、过山瑶和蓝靛瑶等瑶族支系中使用。

一、瑶族土俗字产生及时间

从文字起源上看,文字可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前者是不依靠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如汉字、纳西东巴文,这种文字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后者则需借鉴、依傍其他文字进行创造,而且一般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这种文字,如藏文、瑶文、古壮字等,这种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创字数量不多,使用时需与汉字并用才能弥补不足。

由于瑶民历代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最后散居于我国南方六省(区)的一百三十多个县的崇山峻岭中,致使他们失掉了创制本民族文字的条件,也正因为长期的迁徙和居住的分散,才增加了与汉族等诸多民族的交往,特别是与汉族交往甚密①刘保元:《瑶族文化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从而有利于瑶民(主要是师公)学习汉字并通过对汉字的增减或重新组合创造本民族的文字。除了瑶民主动吸收汉文化之外,从唐代起,统治阶级对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开化”政策也促进了瑶俗字的产生。唐宋之后,封建中央王朝在瑶族地区建立羁縻制度,并设立“学舍”。元明清时期,封建中央王朝仅需在瑶族地区办县学、社学、义学,传授汉文。②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由此部分瑶族子弟就掌握了一些汉字。但由于汉文复杂、难学,与瑶族的语言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一些粗通汉文的瑶族文人和师公、道公便效仿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方法创造了瑶族土俗字。

汉文典籍中相关资料缺乏,因此据汉文献难以考证瑶族土俗字发明于何时。从民族学的调查资料看,师公、道公和民间歌手是使用土俗字的主要人员。现存的土俗字也主要保存在经书和歌本中,因此从瑶族自己的文书或碑刻中考证瑶俗字产生的大致年代是可行的。张有隽从事瑶族宗教调查研究时发现,无论广东、广西,还是云南、贵州,只要是盘瑶,其师公使用的经书,从本数到每本的内容、篇章结构、所唱的神以及请神、颂神使用的词句,还有宗教仪式的进行,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使用的土俗字,也有些雷同,好象是从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这能证明,瑶族在分散迁徙前,已从汉族中吸收了道教信仰。其二,虽然国内20世纪50年代以来能见到的瑶族师公经书的最早抄本是明代的抄本,但近年已有学者见到了著名瑶人文书《过山榜》的最早抄本,落款为“唐贞观三年”。著名的《盘王歌》也发现了较早的抄本,落款为“龙飞乙丑年三月廿日”,据考证为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的抄本。其三,瑶族师公使用古汉语念经是不少学者确认的事实,虽然属何时何地的古汉语尚有待分析,但语言学家将现代瑶语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进行对照时发现,现代瑶语与中古汉语的对应成分更多些。以上几方面的事实使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瑶族人最晚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较多地受到汉文化影响,从汉族那里学会了使用汉字并发明了瑶俗字①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二、瑶族土俗字特点和构成类型

俗字不仅瑶族有,汉文字本身从商代就开始产生俗字,汉文字的俗字的构成类型有改换意符、增加意符、省略意符、改换声符、类化、减省、增繁、音近更代、变换结构、异形借用、书写变易、全体创造和合文十三种②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46页。。瑶族土俗字的构成类型则主要是改换意符和书写变易,尤以书写变易为主。抄于民国三十三年的《两京书》(由何红一副教授复印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大量使用瑶俗字的传统教育抄本,包括传授生活常识、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等。抄本共996字,俗字占145字,比例高达1/7,看上去确有“错字”连篇之嫌。除了省略意符、音近更代、异形借用和合文外,《两京书》的瑶俗字或多或少地分布在其他类型中,其中书写变易形成的土俗字有54个,占了三分之一多。

(一)书写变易

由于瑶民对汉字笔势和字形结构的不同理解和安排,创制了不同于正字的相应的土俗字。

易为一横。

(二)改换意符

一些瑶俗字的产生是因为正俗字的意符形体相近,所以改换。如《两京书》中“书房吏”,“”是“库”的俗字,由于“疒”和“广”形体相近,瑶俗字往往换用。基于同样原因产生的俗字如下。

(三)增加意符

以下土俗字摘取《两京书》抄本例子。

(四)改换声符

(五)变换结构

俗写文字对字形结构不太讲究,通过偏旁易位便创制了俗字。

形由上下结构变换为包围结构。

(六)增繁

增繁一般是出于书写习惯或字形的协调。《两京书》中增繁形成的瑶俗字主要是通过加“丶”。

“瓜、夜、壁、皮、难、肚、针”通过加“丶”分别形成瑶俗字“、、、、、、”。

(七)减省

(八)类化

偏旁受上下文影响而类化形成的俗字在《两京书》中亦有体现。

(九)全体创造

三、瑶族土俗字的文化价值

(一)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中,文字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瑶俗字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记载了有关民族起源、迁徙、重大历史事件的神话传说,如《漂洋过海》《千家峒的故事》;二是记录了大量极富特色的民间歌谣,如《盘王大歌》和信歌;三是编写、抄录了大量的瑶族民间宗教文献;四是编写各种民间契约、乡规民约、诉讼词、合婚书和石牌碑文①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览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值得一提的是,用瑶俗字记录的文献由于其内容而被不同阶层有分别的保存。记录和诵读道教典籍则形成经书,经书在瑶族文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多数掌握在师公、道公等宗教人士手中;抄写歌谣、创作民歌以及记家谱、历史传说故事、信歌等则形成歌书,歌书主要用于世俗目的,主要记录人类繁衍、民族源流、农事活动、本民族中的英雄事迹、婚姻丧葬习俗以及历史上被迫迁徙的原因及状况等,几乎每家都有一些歌书②徐祖祥:《汉字与古瑶文》,载《华夏文化》2003年第3期。。瑶族土俗字及其所记录的各种文化,不仅属于创造它的瑶族,而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连接瑶族与他族的桥梁

大规模、长时期的迁徙,使瑶族分成了众多的支系,不断和其他民族尤其是和汉族、壮族频繁接触与交流。瑶族与其他民族杂居而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族人口最多,因此与壮族的交往也较多。壮族在历史发展中也在汉字的影响下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称为古壮字或方块壮字。对比古壮字和古瑶文会发现很多土俗字完全相同,无论是两个民族互相借鉴也好,基于共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独立创制也好,杂合土俗字和汉字记录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瑶壮两族的文化交流。瑶族使用和改造汉字,本身就说明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久远。据调查,新中国成立前维持瑶山社会秩序的石牌条文,很早便已使用汉字书写并刻在石上。在长二乡发现的石牌中,有清乾隆年间的刻石。至于瑶壮两族巫师所用的祭神经典抄本和青年们最心爱的山歌唱本,都是用汉字抄写的。这些抄本几乎在瑶山各大小村庄都可见到,足见其普遍性。而祭神经典年代久远的抄本,在金秀村竟发现了明末永历八年的,足见其历史之长。这些神书和歌本,除部分在念唱时是用瑶语或壮语发音外,而用各种不用汉语来念唱的也不少,特别是山歌,几乎都是用桂林话或平南话来歌唱的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民族部分)》,内部资料,1958年,第63页。。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土俗字,对双方在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沟通和交往大有裨益,汉字和土俗字的混用,进一步缩短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

作者简介:王玲玲,女,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助教;王红彩,女,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国内瑶族女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试论宗教意识在瑶族“芦笙长鼓舞”中的渗透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岭南苗族瑶族乡规民约述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