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果壮族嘹歌的当代发展

2016-03-18金萌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平果壮族

●金萌



平果壮族嘹歌的当代发展

●金萌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的壮族嘹歌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社会形势与环境下,文化的变迁给壮族嘹歌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为其多元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区域制约、传承方式单一、音乐创作缺乏、保护不力等是嘹歌在当代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应当大力促进壮族嘹歌的多元化发展、实施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措施、广泛征集嘹歌音乐作品,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以实现壮族嘹歌文化的永续传承。

[关键词]壮族;嘹歌;平果;永续传承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的壮族嘹歌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壮族嘹歌根植于壮族社会文化中,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心理需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人物心态等紧密相连。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往的传统壮族嘹歌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已不能准确地表达当代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与需求,因而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传播模式,成为了新时代壮族嘹歌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平果县壮族嘹歌的文化建设

(一)壮族嘹歌文化建设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合理开发与利用壮族地区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壮学文化、促进壮歌文化传播,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广西文化的产业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平果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壮族嘹歌文化建设的决定。

首先,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壮族嘹歌文化建设,根据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文化发展理念,来生产、推广和销售民族文化产品。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始终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及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为基础,以在特定的文化区域中塑造民族个性品牌为内涵,以借助品牌优势宣传民族文化形象,不断创造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品牌。

其次,制定战略性的发展目标。随着全球信息化地不断发展,各国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愈加密切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考虑壮族嘹歌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利用时,务必从国际性的市场环境出发,对其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使嘹歌文化品牌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平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壮族嘹歌文化建设的三步曲

在嘹歌文化品牌的推介中,平果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农敏坚首先提出了“书、歌、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将嘹歌比喻成一只翱翔的小鸟,认为“书是鸟的身躯,歌是鸟的双翅,节是天堂鸟落脚的地方”①谢文婷:《农敏坚的嘹歌三部曲》,载《广播歌选》2011年第4期。,这是农敏坚先生对打造嘹歌三部曲的诠释。

2004年,平果嘹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名单。为有效和及时的保护这一壮族民间传统艺术瑰宝,平果县人民政府决定出版《壮族民歌丛书·壮族嘹歌》系列丛书,使嘹歌文化得以完整的留存下来。同时,以文字记载和口传相结合的形式向民间传播。

在现代化语境中,平果壮族嘹歌之所以能够留传至今和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在第二步对“歌”的规划中,农敏坚先生将壮族嘹歌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改编、层次和入味。第一阶段是在原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移植、填词的创新;第二阶段在原生态嘹歌中加入流行元素,求得层次的分明;第三阶段以壮族故事切入来寻找壮族主体音乐文化符号,将民间故事与民族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推出“壮族故事”系列音乐作品,从而以多种文化形式与样式将嘹歌的“歌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说“书”是鸟的声音,“歌”是鸟的翅膀,那么“壮族天籁歌圩音乐节”,就是农敏坚先生为平果嘹歌这只天堂鸟打造的落脚地。“壮族天籁歌圩音乐节”是歌圩中的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是壮族民歌文化的核心,是最能代表壮族民歌音乐特性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为此,从2008年起平果县委、县政府就注册每年举办一届“壮族天籁歌圩音乐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文化交流与展示为主的“壮乡天籁”主题晚会、原创歌曲文艺晚会、原生态壮族民歌文艺晚会、合唱音乐会、时尚音乐会、歌圩音乐研讨会和以项目招商、经贸洽谈为主的项目签约会、产品展销商品交易会、旅游推介会等。此外,主办方每年为壮乡制作一首“地道”的主题歌,从而通过“一首歌”“一个节”来提升平果县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如今壮族嘹歌已逐步成为展现平果民族文化的名片。

随着嘹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平果当地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力争以音乐、文字、符号三管齐下,让嘹歌嘹亮,飞扬世界。同时,平果县当地政府也希望能吸纳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平果嘹歌文化的保护中,弘扬壮族文化品牌特色。

(三)壮族嘹歌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自2003年以来,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工作,平果壮族嘹歌已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录制,歌手们在全国性的民歌大赛、青年歌手大赛中纷纷获得佳绩,同时还在悉尼歌剧院“中国民歌演唱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献艺,使壮族原生态嘹歌放声于世界,如今壮族嘹歌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壮族嘹歌文化建设,首先是一种尊重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歌手的重要意义,它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传承的直接载体,而遗憾的是嘹歌传统曲调及歌书现均散落在民间,所以当务之急应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力量,做好全面收集、整理嘹歌曲调及歌书的工作,从而做到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

其次,壮族嘹歌的文化建设实现了平果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平果县当地政府紧紧围绕“文化展示、学术交流、商贸洽谈、项目招商”这一宗旨,以嘹歌作为平果县的文化名片,使它成为了平果县招商引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的平台,为拉动平果县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现了当地经济强县、文化名县和旅游大县的战略性目标;同时,对平果县树立民族文化的地标形象,提升文化品位,扩大地区知名度及美誉度均意义重大。

其三,壮族嘹歌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壮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尽快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近年来,随着平果地区城乡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文化消费的观念和能力日渐增强,对文化产品的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多。由此,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嘹歌民族文化品牌在满足民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嘹歌中所唱“有歌的日子好养心”,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平果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小康、文化小康的全面发展。

其四,壮族嘹歌文化建设也是挖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壮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嘹歌是壮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形式,近年来,由于受人为破坏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影响,嘹歌在壮族民间生存空间减小。因此,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抢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号召,平果县地方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挖掘、抢救、整理嘹歌,大力促进壮学及壮歌文化建设,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平果县壮族嘹歌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壮族区域的制约

音乐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对音乐形态特征的形成产生着诸多的影响。嘹歌作为民间音乐文化,它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地域性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而这种文化特点对于多数局外人来说,可谓是最大的瓶颈,它在社会内部实施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对外围文化圈设置了一个无法跨越的“门槛”。

在平果当地唱嘹歌人们的心中,无论在田边地头,还是街日圩场,唱嘹歌始终都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消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他们不在乎局外人是否能听懂他们的歌意,也从不羡慕别人的歌种,仅仅求得一种自我心灵的释放与满足;同时,嘹歌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听得懂、会演唱的民歌歌种,多数壮族人认为:演唱嘹歌的人必须经过一定音乐、语言和歌唱习惯训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歌手。这也就是被局内人所称为的“门槛”。

经平果当地研究者介绍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局内人对壮族嘹歌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做到整体和全面的对嘹歌实施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而对于局外人而言,由于无法在短时期内熟知并掌握当地的地区语言和在音乐中所运用的特殊的语言习惯,故很难进入到局内人的文化系统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析。

诚然,任何一种民族地区语言都反映了该民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语言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吸收、融合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民族共同语言为民族内部间人们的沟通和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也相应的对外界文化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所以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也是形成壮族嘹歌流传区域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音乐传承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壮族嘹歌艺术的曲调传播大多延续了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模式及特点。“口传心授、口口相传”是由师父将意义符号化的一种过程,并以音声为手段施以教学,进而让徒弟从内心领会其要旨。可以说这一现象在中华文化的数千年历史文明中亦不例外,早在明朝解缙《春雨杂述·评书丛书集成初编》中曾有记载:“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①[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故可窥知其优越,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但从文化相对论观点来看这种传播模式却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嘹歌在不同的流传区域因各地的方言差异逐渐形成了多种音乐曲调。比如,在平果太平镇地区主要流传有底格嘹和长嘹曲调,马头镇地区主要流传哈嘹和斯格嘹曲调,海城乡地区主要流传那海嘹和文歌曲调等,这些都与师徒传承中所具有的地缘、血缘、族缘系统息息相关;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部分传统曲调广泛流传于多个嘹歌传承地区,比如传统曲调哈嘹现在几乎在各地区歌圩中均有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由于各地方言习惯的不同,加上在流传的过程中因歌手们“口口相传”使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偏差,所以在同一圩场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歌手所演唱的哈嘹曲调也都不尽相同,往往在歌曲的节奏处理、拖腔长短、装饰音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截至目前,关于嘹歌音乐类的相关研究工作,由于原始谱例传承资料的匮乏,鲜有专家、学者予以关注和研究,壮族嘹歌音乐的相关论述和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究竟传统壮族嘹歌音乐曲调是什么样子,现已无从考证。就目前壮族嘹歌音乐发展而言,笔者认为应当有更多音乐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关注和挖掘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及时地拿出一套可行的音乐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将壮族嘹歌的文化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嘹歌音乐创作缺乏

音乐是壮族嘹歌文化与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笔者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在平果嘹歌流传地区,长久以来人们大多仍沿袭着“口耳相传”的方式,依靠大脑记忆将传统嘹歌音乐逐代传播,故现今流传较为广泛的仅有哈嘹、底格嘹、斯格嘹、长嘹、那海嘹、哟伊嘹、文歌、勉歌等几个传统曲调。

目前,音乐创作缺乏是影响壮族嘹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近年来,在平果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嘹歌音乐作品形式,它以哈嘹乐队创作的新音乐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融合了流行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嘹歌的传统曲调在壮族地区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所以这种现代风格的嘹歌形式目前也仅被青年一代的人们所接受,却没有能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现阶段,壮族嘹歌亟需一批专业的音乐人士为其“量体裁衣”,以满足壮族大众的文化心理和音乐审美为标准,以壮族嘹歌文化及其音乐风格曲调特点为框架,为嘹歌音乐作品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使壮族嘹歌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不断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四)“非遗”后期保护工作不力

壮族嘹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让独特的壮族文化艺术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得以充分的展现,同时也能让国人更多地关注壮族文化传统。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嘹歌的后续保护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关注程度较低。自2002年起,在平果县四家班子领导的支持下,平果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农敏坚常年致力于壮族嘹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使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平果壮族嘹歌的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的逐一展开。2013年9月底,笔者又分别走访了平果县宣传部、教育局、文体局、史志办、文化传承中心等多个政府行政部门,了解关于壮族嘹歌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但得到的答复均是各部门未曾参与或不知情等,而此时距离农敏坚离任广西平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职已有两个年头。从目前的壮族嘹歌文化保护工作来看,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尚存在认知不明、措施缺位等问题。

其次,保护资金存在缺口。非遗保护的资金存在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制约非遗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的专项经费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确实落户到传承人身上的如同毛毛雨般,实在难解非遗保护所需资金之“渴”。近年来,除了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开展的社会活动以外,对于像平果嘹歌协会、耶圩嘹歌传承基地等民间组织、平果县各中小学校,在开展嘹歌比赛、歌手培训、传承人培养等活动时,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自筹经费来支撑,而由于地方民间组织筹措资金能力有限,现许多社团的活动计划也因此而搁置。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族文化艺术,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迈进的一大步。随着壮族嘹歌非遗后续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更多的转向对壮族嘹歌实施实际性的保护与开发的层面上来,使壮族嘹歌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并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平果县壮族嘹歌当代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促进壮族嘹歌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个具有不同文化体系的族群势必会受到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此时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适合本族群发展的外来文化,是新形势下保持自我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虽然以强势的方式对我国壮族区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并没有使壮族嘹歌全盘西化,所以,在重建适应于当代社会形势与环境的壮族嘹歌时,可通过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选择性地吸收和创新外来文化的方式,来打破壮族区域性的制约,使壮族嘹歌迸发出新的活力。

现阶段,在壮族嘹歌流传的平果地区,人们对新时期下壮族嘹歌今后的发展方向大体持两种看法:其一,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认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而是通过各民族间文化的不断交融、整合逐渐形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壮族嘹歌也同样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形成适合于时代发展的多元文化;另一种,则是坚持“全盘继承,兼收并蓄”的守旧主义,认为壮族嘹歌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以“原生态”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将“原生态”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

笔者认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当代社会形势与环境下,一味的封闭、守旧,固步自封,非但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良好的继承,反而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壮族嘹歌在现阶段应尽快走向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处理“局内人”与“局外人”对于壮族嘹歌语言及文化沟通障碍的问题时,作为“局内人”,可在一些大型嘹歌歌圩活动中由主办方将演唱者所要演唱的歌词或歌曲内容用现代多媒体字幕的方式展示出来,供其他民族或与其不同语言习惯的人们欣赏、品鉴、研究;而作为“局外人”,可将开放性的世界多元文化思想观念逐步带入到壮族人们中间,使他们在保持原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学习、吸收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当然,要想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还应做到既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化关系、克服封闭守旧主义观念,又要注意防止和反对夸大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达到共存共荣的和谐局面。

(二)实施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措施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传统艺术,重点应加强民族地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局势,故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文化传承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壮族嘹歌传承与发展的紧要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应正确引导传承人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意识。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而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愈加壮大,与其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民族文化这所“大课堂”中,应使传承人在坚守本民族文化艺术阵地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学习其他文化的重要性,并在长此以往的借鉴和比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创新,才能使壮族嘹歌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

其次,应要求传承人具备系统的文化知识储备。艺术传承者一旦缺乏了文化体系的支撑,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目标。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故现阶段对壮族嘹歌传承人的培养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育的层面上,通过系统、专业的技术训练,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民族音乐及民族文化内涵,使传承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其三,应注重和加强传承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社会文化发展日益繁荣的今天,作为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者,嘹歌传承人不再是狭义上的“传话筒”,仅有再现民族艺术的单一功能,而需更多的具备挖掘、整理、归纳、研究、表演、开发和创新文化艺术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壮族嘹歌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从目前平果县在打造壮族嘹歌文化品牌所做的诸多努力来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以平果嘹歌协会、耶圩嘹歌传承基地以及各中小学校为据点,举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但其工作方向还主要集中在传承的内容、方式和趋势等方面,而较少地从传承主体本身的基本素质入手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换言之,当下的人才培养工作多侧重于物,而忽略了对人的关注,所以,在现阶段壮族嘹歌所实施的保护工作中,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养是目前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广泛征集嘹歌音乐作品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具有多民族优秀文化的泱泱大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现有的音乐文化做到传承和保护,并用发展的眼光去挖掘、创造出更多的新音乐。

目前,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搜集、挖掘民族音乐遗产,整理、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壮族嘹歌音乐作品,是摆在许多音乐家、作曲家、传承艺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相对于一般创作歌曲而言,壮族嘹歌因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地域性特点,形成了极具特色和风格的节奏与调式、调性。如何将民族民间的音乐特性融合到新创作的嘹歌作品中去,写出既有民族性特色,又具有时代性的优美旋律,是现代创作者要思考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对壮族嘹歌的传统音乐曲调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并通过录制原生态壮族嘹歌音像光碟,对现有传统曲调进行规范化记谱等工作,将这些原汁原味的壮族嘹歌最大化的留存下来,为今后人们对其传统曲调的研究和新音乐作品的创作打下基础。

其次,可由政府部门牵头,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壮族嘹歌新音乐作品的征集活动,积极引导和启发创作者在保持壮族嘹歌原生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对壮族嘹歌进行改编、移植或再创作,使之具有更多新的表现。

征集壮族嘹歌音乐作品的途径,可由音乐家协会等相关部门组织,如举办广西各高校音乐院系、广西签约作曲家的采风活动等,以此激发民族音乐创作的新活力,促进壮族嘹歌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可以每年政府部门主办的“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活动为契机,在活动方案的安排和设计上,将壮族嘹歌音乐作品的征集活动加入其中,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推动壮族嘹歌音乐创作的新发展。

当然,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去共同完成。如今,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均已逐步加入到了壮族嘹歌音乐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四)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急剧变化,一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遭受了人为或自然的破坏,正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境况,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也随之淡化。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从而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壮族嘹歌的保护工作还应在以下方面予以重视。

首先,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主要部门要将壮族嘹歌的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与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成立壮族嘹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相关工作;制定并实行例会制度,研讨壮族嘹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得以有效的保障和落实;加强壮族嘹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化建设,抓紧制订适用于壮族嘹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条例》,使各项管理与保护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壮族嘹歌保护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对于违反文化保护条例的个人或组织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推进壮族嘹歌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民主化;加大对壮族嘹歌保护的宣传力度,可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提高广大群众对自身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与了解,营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应将壮族嘹歌专项保护经费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并加大对壮族嘹歌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壮族嘹歌的文化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侵占、挪用此项经费;同时,可调动社会各大企业单位、团体或个人参与到壮族嘹歌的保护工作中,制定与完善社会赞助和捐赠的各项服务政策,来改善文化保护经费来源单一的格局,逐步形成由政府行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文化保护机制。

壮族嘹歌是广西的珍贵文化资源,但目前由于政府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民间文化保护资金的短缺,壮族嘹歌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已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自身的文化功能与经济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现阶段,只有不断加快当地政府的文化建设步伐,推进政府的领导与管理创新,实行科学的规划方法与合理的运作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壮族嘹歌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的变迁使壮族嘹歌生存状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但同时也为其多元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联系我国现阶段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特殊性,探讨壮族嘹歌在现当代传承中的应然选择,并为壮族嘹歌在文化转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拓展了新的探索思路和实践反思。所以,从文化变迁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壮族嘹歌,不仅能够解释现象、探寻根源,还具有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金萌,女,回族,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平果壮族
平果800 kt/a再生铝项目投产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平果:油茶“加油”绿色发展
百色平果规划新建多所中小学校
《Cat’s book》
不分享就是“自私”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多元视野下的女性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