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西农垦“走出去”的再思考
2016-03-18胡剑凝
胡剑凝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对广西农垦“走出去”的再思考
胡剑凝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该文从广西农垦“走出去”的总体成效和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总结了广西农垦的做法、经验和体会。联系广西农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广西农垦加快走出去的建议和思考。
广西农垦;走出去;建议与思考
5年前,笔者曾就广西农垦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取得成效和经验得失情况,写了一篇关于广西农垦如何走出去的拙文。5年过去了,广西农垦“走出去”有了怎样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又积累了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值得深究与探讨?这一直为笔者关注和思考。
1 广西农垦走出去的总体成效及概况
几年来,广西农垦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引下,以东盟国家为重点,以推进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不断扩大投资和贸易为方向,陆续在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实施了一批海外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16年9月,广西农垦各类对外合作项目15个,累计对外投资约2.5亿美元,合作范围包括经贸合作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种植及加工基地建设、对外工程承包、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领域。合作方式有独资建设、合作建设、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尤其是有些重点项目发展较快,影响力和带动力越来越明显,正如自治区党委、政府所评价的,广西农垦集团已成为广西农业“走出去”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
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07年,广西农垦中标承建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项目选址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贝卡西县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合作区是国家商务部批准设立的第二批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是中国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的第一个经贸合作区,也是广西承建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距“雅加达—万隆”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距雅加达市中心37公里,距雅加达国际港口50公里,距雅加达国际机场60公里,距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城市万隆90公里,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合作区由新加坡裕廊国际顾问公司设计,总面积455公顷。按照“分期设计、滚动发展”的模式,一期已规划建设205公顷,二期规划建设250公顷。合作区的产业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业,贸易及仓储物流等,目标是将合作区打造成集加工、商贸、仓储为一体的国际经贸合作区。
经过9年的开发建设,2015年合作区一期项目已全面完成,标准厂房、行政办公楼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入园企业建设、生产、生活的条件和需求。目前,已引进了中国、日本、法国、新西兰、芬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32家企业,已有22 家建成竣工投产。其中,法国斯伦贝谢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新西兰恒天然乳业公司是全球乳业的佼佼者,中国西电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合作区及园区企业已累计为当地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入园企业已缴纳各种税款3000 多万美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令人高兴和振奋的是,2016年8月4日,合作区正式通过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的确认考核。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闻讯后致以热烈祝贺,并希望加快推进合作区二期建设,将合作区打造成中国企业立足印度尼西亚的首选发展平台。
还有由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独资建设的越南归仁年产10万吨木薯干法变性淀粉及30万吨仓储项目,位于越南平定省归仁市仁会工业区,占地300亩,总投资6800万美元,建设年产6万吨预糊化变性淀粉、年产2.5万吨干法两性变性淀粉、年产1.5万吨干法阳离子变性淀粉和30万吨木薯干片仓储项目。项目一期于2015年3月全面建成投产,当年累计生产各类变性淀粉7888吨,实现经营总收入7000多万元,还为当地提供24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1亿多美元。中缅剑麻替代种植项目位于缅甸东北部掸邦省,以剑麻替代罂粟种植,由广西农垦剑麻集团提供技术、种苗与缅甸娃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从2007年3月开始实施,合计从广西运送剑麻种苗212万株,在当地种植剑麻7500亩,目前剑麻种植作物长势良好,已全部进入收割期。从2011年11月开始初次加工剑麻纤维,至今已累计加工纤维2000吨,实现原料销售收入约2300万元人民币。
2 广西农垦走出去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2.1 发挥特长,依托自身产业优势选准选好海外项目
作为国家农业队的广西农垦,毫无疑问要在“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上有所作为。但必须扬长避短,知己知彼,坚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一原则出发,广西农垦利用剑麻、木薯等产业发展和技术资源优势及自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板块总体规划。随着这几年国家东盟外交战略及中国东盟经贸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而东盟又具有与广西比邻,土地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相对低廉,气候植被自然生态相似的特点,东盟国家成为广西农垦“走出去”发展的首先地带,把发展剑麻、木薯产业、物流和园区建设作为重点合作项目。由于发挥了自身优势,选准选好了项目,就能顺势而上,掌控主动,取得成功。
2.2 因地制宜,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国际产能合作
广西农垦的明阳生化集团、剑麻集团近年来通过技改,产能和市场不断扩大,有强劲的发展潜能。但国内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木薯、剑麻种植比较效益较低,种植面积逐年递减,原料供应严重不足,这些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东盟国家原料来源充足,生产成本低,还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开垦,又拥有大批劳动力。一旦合作开发,就可以取长补短,互补共赢,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开展这样的产能合作项目,企业就会充分受益和有驱动力,从而事半功倍。
2.3 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开展境外合作和项目建设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政治倾向、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必须不拘一格,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同一个模式。比如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和越南木薯产业项目,主要考虑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是东盟最大经济体,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劳力便宜,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近年来与我国政治外交关系相对稳定。所以这两个项目都由广西农垦自行投资建设。而“中缅剑麻替代种植加工项目”,广西农垦只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产品回购,不参与任何管理和经营。
2.4 因势而行,及时分析和规避风险
广西农垦最早在2004年到委内瑞拉设立了中委奔奇农业股份公司,以经营剑麻种植加工为主,并由中方控股和管理经营。2008年后委内瑞拉政局发生了变化,出台了国有化新法律规定,不允许外资在合资公司中控股。广西农垦及时调整合作方式,将股份转让给委方并撤回人员,从而避免了风险和损失。广西农垦在俄罗斯建设的“诺夫哥罗德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项目”,2009年完成一期工程开发后,面临俄罗斯严重经济衰退的状况,广西农垦把开发重点放在经营仓储出租业务,确保所购土地保值增值。
2.5 增强友谊,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民众
身在海外,无论从事什么项目或选择什么经营形式,都离不开当地社会与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他们要求职工牢固树立在印度尼西亚长期发展和扎根印度尼西亚社会的信念,主动融入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造福当地社区和人民。7年来,合作区每年举行慰问活动,扶危济困,倾力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累计投入资金10亿印度尼西亚盾。同时,为周边农村进行电线线路改造、修缮学校教室和危旧房、慈善捐款等。在印度尼西亚传统节日——开斋节对园区所在村的孤儿和老人进行慰问,赠送节日礼篮,穆斯林宰牲节向广大的村民捐赠过节牛羊,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3 对广西农垦走出去的思考和建议
广西农垦“走出去”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毕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政治经济风云突变、不可控的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与障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特别是一些东道国出于对本国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大了“走出去”的难度;而我国走出去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资金支持力度有限,而其它融资渠道狭窄闭塞,造成企业对外投资难融资难;加上我国政府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还不健全,企业又缺乏相应的精通国际业务高端人才,使得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信息获取能力严重滞后,对国际风险的认知观察和经验累积不足,企业规避风险能力脆弱。为进一步加快农垦走出去步伐,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3.1 深化新常态下“走出去”发展机遇的认识,不断延伸产业链,开辟新领域
以广西农垦为例,要切实把握国家东盟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大好机遇,借助现有的合作建设平台,努力做好产业开发及贸易工作,朝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延伸产业链,向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这些项目为龙头或载体,辐射带动引领周边的其它国家,扩大新的领域或范围,真正把广西农垦的技术、设备和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如有可能,对已成规模和气候的中印经贸合作区,建议参照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合作建设模式,将其提升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政府间促进双边战略合作的平台,以加快合作区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3.2 加强“走出去”发展的统筹和组织领导,建立国家层面的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工作机制
目前企业“走出去”发展多属于单兵作战或各自为战,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区域分布、产业重点、组织协调,因而势单力薄,形不成合力。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走出去”发展的统筹和组织领导,按照“政府搭台,部门引导,企业唱戏”的运行模式,尽快出台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协调工作机制,把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自主行为与国家外交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内外合力促进发展的机制。比如加强对国际形势、先进技术、资本市场等信息的收集与评估,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大驻外使领馆机构对境外项目的服务和协调等等,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
3.3 建立和健全企业“走出去”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农业企业属弱质产业,大都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效益低下。而海外农业投资项目一般回收期较长,又带有国际交流合作援助的成份,“走出去”发展尤其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比如设立农业走出去的专项发展资金,对企业“走出去”形成扶持、引导和鼓励;为“走出去”企业搭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对接与合作的桥梁,特别是与东道国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向“走出去”企业提供便捷多样的融资渠道和保险服务;对“走出去”企业实行更多优惠,从贴息贷款到进出口税费、流转税、增值税减免等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和负担;投资国外的园区同样应享受国内工业园区建设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和优惠等。
3.4 努力加大招聘、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力度
人才兴企、人才优先,人才是事业之本。要加快广西农垦企业“走出去”步伐,关键是要有大批复合型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量不足,质量更难以保证。因此,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政府、企业、高校形成合力,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同时,企业本身也要增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感召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生态环境。还要努力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夯实人才基础建设,使更多更好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所用。
3.5 相互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强化软实力
这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走出去”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建立相应的交流机制,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力。另外一个层面是指“走出去”企业,要植根于所在的国家和地区,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民众之中,造福于当地社区和人民,形成相互信任依赖、相互支持帮助、共同建设发展、实现双赢多赢的和谐友善睦邻关系。
[1]张莹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农垦农业“走出去”大有可为[J].中国农垦,2016(9).
[2]覃超恒.海外农垦奏新曲[N].广西农垦报,2016-11-1.
A Re-reflection on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GuangXi State Farms
Hu Jian-ning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ning, Guangxi, 530007)
Based on the general achievement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Going Out”Strategy of Guangxi State Farm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Guangxi state farms. Regarding the emerging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Going Out”strategy for GuangXi State Farms.
Guangxi State Farms; “Going Out” strategy;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F306.1
A
1674-3083(2016)06-0056-04
2016-11-22
胡剑凝(1982—),女,湖北襄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和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