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测
2016-03-18魏政
魏 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451100)
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测
魏 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451100)
该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涵,提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应遵循指导性、统一性、需求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在评测方式上应采取主观性评测和客观性评测相结合的模式,以达到评测的客观性和指导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原则;方法
随着不同民族、地域和国家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交往,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语言作为社会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途径。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评测不仅可以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反馈和教学方法改革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研究者观点不一。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是国外的研究者Byram和Deardorff的观点。
1.1 Byram的观点
Byram区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个概念,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在他看来,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1)跨文化交际的态度;(2)知识;(3)解释与讲述的技能;(4)发现和互动的技能;(5)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指的是对于异于自己的文化、信仰和行为态度。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对别的文化等有所偏见,就会阻碍双方的理解沟通。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本国和他国的社会文化知识,另一类是对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交际过程的了解,包括掌握交际的概念和程序。第一类知识体现在交际的各个方面,但是第二类知识却是至关重要的。解释与讲述的技能指的是能够理解异国文化中的文本或者所发生的事件,并且能够将其和本土文化中文本或事件关联起来的能力。这就需要交际者对自己本土或其他环境中的知识作为基础。发现和互动的技能指的是具备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是指能够依据固定的标准对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行为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1.2 Deardorff的观点
Deardorff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能力模式的金字塔结构。他将跨文化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在基础的底层是交际者必备的态度,包括尊重、开明、好奇与发现。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二层级,知识/理解和技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知识/理解包含文化自知、文化信息、文化知识和社会语言意识等,而技能则包含观察、解释、分析、评价、关联、推理等能力。这两者之间具有正比关系,即一个人对文化知识、文化信息等理解得越深,那么其相关的观察、解释、分析等能力就越高。在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第三个层级:理想的结果。理想的结果又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形式,外在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效得体的交际,内在的结果就是所具备的适应性、灵活性、民族文化相对观和移情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原则、内容和方法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一个目标就是评价一个人在特定异文化环境下某一时期的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以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研究往往聚焦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因素,比如跨文化的敏感性或态度、人际交往的技能、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文化认同感、开放性的态度、情感的稳定性、不同文化的不确定性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侧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深层意义。
在借鉴国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的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意识到当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该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立足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水平,体现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又要能够真实反眏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的相关性。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测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引领性,能够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等具有引导作用。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除了上述的的几个原则之外,还应该包含以需求为中心的原则。所谓以需求为中心指的是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首先要将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要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不能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要求搁置一边。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要明确测试的主体是大学生,要了解他们对自身的需求。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要考虑到教师作为指导者进行实际教学操作时的需求,因为有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大学英语老师虽然想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和指导,但不知从何做起。最后,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还应考虑学校作为教学的场所,有着自身的发展要求,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大学在这方面应该差异化发展。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维度
如果从交际的角度出发,一般认为交际得体的维度包括七个方面:尊重、互动中的姿态、对知识的取向、移情、角色行为、互动中的管理、对模糊性的容忍。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涉及到诸多因素,加上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理解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评测内容和维度方面,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国内有研究者等就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系统和行为系统两大方面。知识系统又包括知识、意识和思辨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包括表层和深层的文化知识,意识包括全球文化意识、本土文化意识和自我认同意识,思辨包括逻辑性和推论性。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和策略三个层面。其中态度包括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技能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技能、互动性以及适应性,策略包括语码转换策略、合作策略和移情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评测,所以应当考虑到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因此最好能有一个通用性质的评测维度。虽然在具体的评测范畴和设置方面有所不同,国内外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应当从三个维度进行评测。首先是认知维度,包括六个因子:文化知识、态度、开放性和灵活性、批判性思维、动机和个人自制力。其次是情感维度,包括文化认同和情感的稳定性等。第三个维度是行为维度,包括个人经历、社会意愿、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方法
对于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量表或问卷,如跨文化发展量表(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简写为IDI)、多文化性格问卷(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写为MPQ)以及跨文化适应性量表(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简写为CCAI)、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ventory简写为ICSI)等。这些量表不仅用来评测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敏感度,通常还用来研究国外项目,适用于公司或者政府部门。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量表法的便捷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但在对大学生做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时,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在语言能力评测的过程中,加入考察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题目进行评测。这种评测方法通常被认为缺乏效度和可信度。有研究者建议将外语能力测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分开进行,互相参考印证。这种建议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当前做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时,语言能力通常还是被当作首要能力,其次才是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因此鉴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可以采用两种类型:一个是客观性测试,一个是主观性测试。之所以采取客观性测试和主观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原因在于客观性测试的优点在于测试知识,缺点在于不能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该技能;而主观性测试可以明确地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但是缺点在于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并且通常比较耗费时间。
在具体的测试方式上,客观性测试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语言能力考试,如专业英语水平测试等。主观性测试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访谈、转换和重写任务、项目规划和完成等方式。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评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的手段而非目的。
3 结论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的目的。这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语言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交际能力、文化和社会知识等,具备良好的文化意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测能够比较客观直接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测中,应该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指导性、统一性、需求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测的综合体系。同时在评测方法上,应注意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
[1] Michael Byra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70-88.
[2] Darla Deardorff.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10(10): 241-266.
[3] 高永晨.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 2014(4) 80-88.
[4] 沈鞠明,高永晨.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构建研究[J]. 中国外语, 2015 (3): 14-21.
[5] 刘宝权.语言测试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接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
[6]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7]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On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Wei Z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Xin Zheng, He’nan45110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proposes that the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need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guidance, union, need and dynamics. Meanwhile the assessment pattern should involve both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o make sure the assessment is objective and instru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sessment; principles; methods
G642.0
A
1674-3083(2016)06-0044-03
2016-11-18
魏政(1983—),男,河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