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境内的诗歌创作研究
2016-03-18汪昭坤
汪昭坤
(1. 马鞍山市委党校;2. 马鞍山电大,安徽 马鞍山 243011)
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境内的诗歌创作研究
汪昭坤1,2
(1. 马鞍山市委党校;2. 马鞍山电大,安徽 马鞍山 243011)
林散之先生是诗、书、画全能的艺术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书法为人所熟知。林散之一生成诗两千多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林散之有多首诗篇抒写了马鞍山市境内的山水、名胜和人物,这些吟咏佳作,无论写景、咏史,都以景物或史实引触感情之抒发见长,情真意切,言简思深。
林散之;诗歌;马鞍山
林散之是当代诗、书、画全能的艺术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名震海内外。提起这位艺术大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法,而其作为诗人却并不为多数人所熟知。殊不知,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大师自书的墓碑却是“诗人林散之”。他在《林散之序跋文集》中也说过他学诗用的功夫最深,花了七分精力,写字只是花了两分精力,余下的才是作画。可见,林散之先生自己最在意的是他的诗。林散之有《古棠三痴生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诗1985首,词20首,再加上晚年被偷走的几百首诗,一生成诗两千多首。他的诗,内容十分广泛,大到近一个世纪的国家大事,小到一草一木、一粥一饭,皆因情而发,语言平易流畅。“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1]这是启功先生对林散之诗歌的最高评价。赵朴初先生对其诗也有“老辣文章见霸才”的评价。
林散之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浦县和现隶属马鞍山市的和县毗邻。和县是林散之先生的祖籍地,林散之的外婆家就在和县城内,1911年,林散之父亲去世,家中生活困难,便到和县依外婆为生。林散之的姐夫也是和县卜集人,后来林散之在姐夫家里教书。和县卜集有一位进士出身的张栗庵,汇通古今学问,又通医道和书法,林散之拜张栗庵为师。日本侵略中国,打到南京,烧杀抢掠,家乡沦陷,草堂被毁,林散之又避难于和县。所以,林散之与马鞍山和县的关系非同一般。
林老于1989年去世,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在采石风景区内建成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夫妇墓也于1996年迁入了林散之艺术馆内。作为江苏南京人的林散之为何将马鞍山市的采石选作自己的长眠之地呢?很多人可能会对此感到不解,这或许可以从林散之先生在马鞍山市境内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发现答案。
在林散之一生创作的诗中,有很多诗篇抒写了马鞍山市境内的山水、名胜和人物,这些吟咏佳作,无论写景、咏史,都以景物或史实引触感情之抒发见长,诗重意境,情真意切,言简思深,耐人品味。
一、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和县境内的诗歌创作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因兵败自刎于和县乌江边,后人为纪念英雄项羽,在和县乌江镇的凤凰山上建了一座著名的霸王祠。林散之自小对这位仁义刚烈的悲剧英雄,有着极深的敬佩和叹惋情愫,因此霸王祠是林散之早年多次驻足凭吊之地,也写下了多首缅怀诗。1928年,林散之写下了一首名为《西楚霸王祠》的七言古诗:
“秦一四海毕王六,破灭诸侯失其鹿。赤帝子与白帝子,奋身草泽共争逐,学书学剑总碌碌,取而代之祸忘族。纷纷募义起江东,八千弟子皆心腹。风云变色惊叱咤,壁上之观咸慑伏。千里火飞在一怒,咸阳三月草不绿。惜背民心肆睚眦,四十万众一朝戮。伐国岂忍多杀伤,外黄小儿一言服,积威已慑诸侯将,力取霸王无不足。观其会军灞上日,人为刀俎我鱼肉。大义乃释汉王归,斗撞亚父空举目。背关怀楚计已失,欲以建瓴挽大局。天实亡楚非战罪,时不利兮马不速。军壁垓下令何肃,秋风吹幕寒生粟。走视中军夜寂寥,美人伤心颜如玉。把酒慷慨歌平生,百战灰心冷山岳。既死以战识故人,赠之头颅义不辱。英雄安可论成败,史官汉臣笔终曲。凄凉吴头兴楚尾,西楚之魂空祠屋。悲王岂止杜雄师,我亦临祠同声哭。”[2]
诗中回顾了项羽叱咤风云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盖世英雄的缅怀之情。
1928年至1930年期间,林散之还写有一首《论项羽》:“我读项羽之本纪,痛哭长号中夜起。力拔山兮一世雄,病败乌江自刎死。磋磋用兵人才重,刓印不予一夫用。韩信投汉张晾弃,计失鸿沟范增恸。平生斗力不斗智,非战之罪谁之罪。乌江江水日夜流,千秋空堕英雄泪。”[1]3诗中再次抒写了对英雄项羽的叹惋之情。
1931年至1932年期间又写有《项羽庙》和《项王庙怀古两首》:
“寂寞重瞳子,春风感在今。横阶青草长,度岭白云深。壮士两行泪,美人一寸心。至今江上水,呜咽作哀吟。”[1]23(《项羽庙》)
“王气消沉墓草深,鸿沟往事感难禁。山河不减风云色,殿阁空余叱咤音。撞斗残年亚父背,离歌终古美人心。可怜书剑难回首,长啸平生泪满襟。”“虚阁松声啸风雨,空堂剑气耿星河。千年霸业余秦火,一夜离愁付楚歌。斗帐宵深香有梦,渡船秋冷水无波。于今九里山前路,犹听英雄唤奈何。”[1]26(《项王庙怀古两首》)
在这些诗中,林散之多次表达了对项羽的怀念和同情,表现出一个正直男儿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和仁义之心。“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3]这是林散之先生在87岁高龄时为霸王祠重修志庆自撰自书的一副楹联,从中可见林老一生都对家乡这位英雄怀有敬仰之情。在和县境内,林散之先生不仅叹惋感伤项羽这样的悲剧英雄,对历史上的悲剧美人也寄予了哀婉叹息之情。其中就有首咏叹虞姬的《鲁姬庙》:“插画山上春草生,插画山下春水平。……英雄仓皇麾下走,美人婉转帐前死。……怨共子规叫明月,精结苌弘沾碧草。衣裳环佩想依依,古殿尘封久不扫。”[1]2
20世纪30年代,林散之曾偕诗友邵子退、许太朴在乌江镇老街登白衣庵,寻访过张司业读书故址。张司业即张籍,字文昌,和县乌江人,他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林散之在寻访张籍的读书故址时触景生情,感今怀昔。留诗曰:“遗迹茆庵在,招寻友共陪。只余青草长,不见白衣来。残碣文章碎,颓垣风雨摧。读书何处是?我独此低徊。”[1]10(《携邵子退、许太扑登白衣庵寻张司业读书故址》)。
距和县县城西五十里有座鸡笼山,山峦连绵,奇峰突起,高耸入云,景色迷人,吸引了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1932年,林散之曾偕友人游鸡笼山,作有《春日偕邵子退、许太朴、盛仲梅游鸡笼山二首》,状写了鸡笼山的奇峰异石、巍峨险峻:“闻说兹山险,晨兴趁马蹄。峰奇云断续,径仄石高低。春色疑来凤,钟声何处鸡。不堪愁绝处,残绿草萋萋。”(其一);[1]24“到此诸山小,嵯峨声太虚。铁绠下复上,云路有还无。古佛尘埃久,南天拜谒初,独从绝顶望,千里渺愁予。”(其二)[1]24。
和县城内原有座浣纱祠,相传春秋时期的大将伍子胥为逃避追捕,曾经过历阳(今和县),欲投奔江东的吴国。当伍子胥来到历阳县境的长江北岸,只见江水滔滔,汪洋一片,不知渡口设在何方。此时身后又有追兵。忽见一年轻女子手提竹篮,来江边浣纱。年轻女子为伍子胥指明渡口方向。伍子胥临行时向女子叮咛道:“追兵如至,请勿说有人过此。”来回叮嘱了三次。女子见他放心不下,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伍子胥面对江涛深深地拜了三拜,挥泪而去。后人遂在江岸之畔建祠,塑像,以纪念这位守信的女子。祠名为浣纱祠(该祠已于建国后改建成了水利局宿舍)。林散之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有一首《浣纱祠题壁》:“破屋祠犹在,浣纱事久无。香泥留燕乳,古砌走虫书。饭赠心仍饿,金投梦已孤。岸沙今尽改,寂寂正平芜。”[1]20以寄托哀思。
由上可见,林散之在和县境内创作的诗歌多是吟咏古迹、山川名胜,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诗篇。
二、林散之在马鞍山市采石境内的诗歌创作
位于马鞍山市境内的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位列三矶之首,山势险峻,景色宜人,古迹众多,曾吸引众多文人名士来此题诗吟咏。大诗人李白曾多次登临采石矶,写下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李白在此醉酒捉月的传说。采石矶也因诗人李白名闻遐迩。林散之先生一生仰慕诗人李白的人品和才艺,生前也曾多次来到采石矶,寻访古人遗迹,赋诗抒情。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林散之就偕友登临了采石矶,写有《秋日偕友登采石矶二首》:
“心折东南胜,扶摇上翠螺。空青嵌断壁,虚白上层阿,水击三千里,松攒十万棵。我来不忍去,冷月照江波。”
“断岸江流急,荒亭秋思深。只凭今夜月,慰我十年心。冷露湿微径,凉风拂素襟,何期平日友,未肯共来寻。”[1]101933年至1934年期间,林散之再次来到了采石矶,写下了《重游采石矶二首》:
“平生爱江南好,趁月来游采石矶。秋水几经山更廋,春风才到草俱肥。批萝笑我重寻迹,煮药怜僧半掩扉,胜境结庐自吾事,区区只恐素心达。”
“萝尘回首倍依依,小别惊成十载 断岸新潮痕未改,孤篷旧雨事全非,江豚嘘浪时争起,山鸡驱饥每乱飞。谁惜月明今夜里,翠螺峰下一人归。”[1]38
采石矶那湍急的江水、断壁青崖、江上明月,翠螺山上的凉风小径、松树荒亭都曾让林散之流连忘返。这些诗歌充分表达了林散之对这一胜境的向往之情。
位于采石矶的太白楼更是倾注了林散之对李白的爱慕之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林散之写有一首《太白楼前放歌用前韵》:
“不将休戚问君平,不将成败问鲰生。古今上下看文史,时一开襟老眼明。买舟载酒寻芳甸,春风吹花散如霰。翠螺不改年年青,供奉当时醉有见。湿云如雨浥轻尘,恍惚江中月一轮。浇愁岂止倾百杯,对饮犹能成三人。盘空老鹘啾不已,掠舟仿佛搏人似。顺流来趁半篷风,横行欲曳一江水。书夜不舍去悠悠,目举时深万古愁。隔江已没亚父城,此地空存太白楼。题名有梦在金銮,新咏无心仿玉台。隽逸已更初唐体,清奇乃自六朝来。梅花弄笛久不闻,芙蓉出水独有君。锦字神仙脉望香,异书蛮缴佉卢文。才名淘书浪中花,夜郎赦后更无家。唯有白鸥能相识,一行拍拍江天斜。日晚舟前起烟雾,飙轮几转道归路。明朝写我胸中奇,零落山川颠倒树。”[1]140在此诗中,林散之赞赏了大诗人李白的隽逸清奇,表达仰慕之情。
1978年10月林散之和友人再次来到太白楼,这次游览林老诗兴大发,创作了十首绝句,名为《太白楼十首》。现辑录其中的四首:
“横江江上曜长庚,清水芙蓉有至情。千数百年惊奇句,一生低首谢宣城。”
“斗酒长哦诗百篇,谁人可比李青莲。诗在胸中酒在手,将坛压倒万千年。”
“遥望天门两岸开,清流一线万方来。造化能留诗圣在,千秋宗匠属奇才。”
“我羡当年李太白,万言倚马谪仙人。尘埃轩冕平生事,自向江头醉老春。”[1]402
之后,林散之还写有一首《又太白楼放歌一首》,更是对李白的才情大加赞美,奉李白为古今第一诗人:“劝君此地莫留诗,劝君此地莫饮酒。太白先生是酒仙,太白先生是诗叟。斗酒能饮诗百篇,对月还称是三友。骑鲸入海擒蛟龙,仗剑登天揽牛斗。古今上下第一人,大地茫茫何曾有。我今大胆发狂吟,先生应骂不知丑。”[1]405
1979年林散之为太白楼题写楹联:“乘月归田庐,千载论交唯纪叟。大江流日夜,一生低首是宣城。”这副楹联字、词、句锤炼功夫至深,把李白与纪叟在酒文化方面的关系,把李白与谢眺在诗歌方面隔代的师友之谊都写出来了,再次展现了林老的学识与情采。1972年马鞍山市重修李白墓冢,林散之特地为李白墓题“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并赋诗《唐李太白衣冠冢》一首:“丰碑峨立衣冠冢,济济人来吊此君。江水空流词客泪,蛮书已负逐臣文。名山名士争千古,好酒好诗有共闻。我亦登临情不已,翠螺峰上仰松云。”[1]405进一步表达对李白的爱慕和敬仰。
由此可见,林散之在采石境内创作的诗歌都与诗仙李白有关。林散之生前多次放歌采石矶,心仪先贤,且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遗愿。鉴于此,在林散之先生辞世后,马鞍山市政府为他建馆并迁墓于采石风景区内,以遂其愿。李白把诗魂刻在采石矶,林散之先生也追随诗魂而来,归骨于采石矶,与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佳话。
[1]林散之.江上诗存[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2]张应中.奇境纵横又一家——简评林散之《江上诗存》[J].中华诗词,2014(4):72-74.
[3]王广汉.林散之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39.
(责任编辑 文双全)
A Study on the Poetic Creation of Lin Sanzhi in Ma’anshan
WANG Zhao-kun1,2
(1.Ma’anshan Municipal Party School;2.Maans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Ma’anshan 243011, Anhui, China)
Mr. Lin Sanzhi is a comprehensive artist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ho has a fame of “man of making the three best”. People are familiar to his calligraphy. Lin has made over two thousand poems and two poetry collections named San Chi Yin Gao and Jiang Shang Shi Cun. There are many poems about the mountain attractions and characters in Ma’anshan. These masterpieces, regardless of the theme, are good at expressing emotions through the scenery or historical facts, thus readers can feel the sincerity and deep thinking between the short lines.
Lin Sanzhi; poem; Ma’anshan
2016-06-3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908)
汪昭坤(1970-),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委党校、马鞍山电大讲师,硕士。
I227
A
1671-9247(2016)05-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