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
2016-03-18倪代川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倪代川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
●倪代川(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摘要]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章立足于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围绕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创新,从弘扬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促进馆藏资源社会共享、守护现代大学精神、推动社会公共性成长四个方面系统阐释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参考文献24。
[关键词]公共性大学图书馆价值
公共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是指大学图书馆在其所处的空间场域中以自身拥有与共享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满足用户对大学图书馆的利用需求为导向,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为核心理念,不断完善自身内部管理与文化氛围,在面向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及多元互动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社会属性,它是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实践中体现出的一种价值追求。公共性作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其价值突出表现在保障现代图书馆权利、促进馆藏资源社会共享、守护现代大学精神以及推动社会公共性成长等四方面。
1保障现代图书馆权利
图书馆权利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书馆协会(IFLA)联合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 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1];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自由交流对于一个自由社会和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至关重要,在信息和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获取过程中,图书馆必将发挥核心作用[2];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指出“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要求“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并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3]。在学术界,以程焕文与范并思等为代表的图书馆权利研究既全面总结了图书馆权利精神的传统,也科学阐释了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的发展,为图书馆权利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专业认同,“尊重和保障民众的图书馆权利,公平、平等、免费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迅速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潮流”[4],推动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公共性作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它不仅与社会公共性保持内在的协调,而且是图书馆公共性理念在大学图书馆领域的延伸,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不仅践行了大学公共性的精神,而且为大学图书馆自身的转型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大学图书馆功能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的揭示与分析,它与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内涵一致,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强调:“近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和维护民众图书馆权利的制度安排,保障和维护民众利用图书馆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和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天职”[5];而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则强调大学图书馆凭借自身资源基础,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为核心理念,不断满足用户的图书馆利用需求,并集中体现为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觉等诸方面,它是大学图书馆在其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价值诉求。显然,通过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构建,它所追求的目标与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不仅没有冲突,而且在核心理念上基本一致,均要通过图书馆的制度安排为用户自由平等地利用图书馆提供制度保障,使图书馆兑现承诺向社会上所有人提供服务,成为“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的一种社会制度”[6],从而实现信息自由与公平,消除信息鸿沟。为此,笔者以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大学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且在客观上达到了践行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为用户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即“每一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7],实现美国图书馆学者迈克尔.戈曼(Michael Gorman)所期待的“归根结底,图书馆坚持着启蒙和理性的观念,即人类通过获取知识和信息取得进步,而且这条路不应该设置任何障碍”[8]。
2促进馆藏资源社会共享
公共资源是用于公共服务的物质财产与非物质财产,具有非私人性与非商品性的特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可以实现、提升大学的公共性[9]。程焕文认为,“图书馆之所以成其为图书馆,之所以在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代,仍然能够生机勃勃,不被谷歌等取代,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其关键在于图书馆拥有互联网无法替代的独特学术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10];范并思认为,“现代图书馆理念表明,社会公共资源投放图书馆领域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公众,不论社会管理者或图书馆从业人员有多少理由,就法理而言,它们都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必须得到公平利用,成为社会公众的可用资源”[11]。大学图书馆资源本质上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包含以文字、数据等形态呈现的公共信息资源、以空间形态呈现的公共空间资源,以物质实体形态呈现的图书馆公共设备资源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凭借自身拥有的这些信息资源、空间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有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充分实现大学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共享,更好地发挥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价值,有效满足社会对大学图书馆资源的利用需求。
目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有关社会服务案例较为丰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成功实践了有益尝试,这既是大学图书馆面对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大学图书馆依赖自身资源开展公共性实践拓展的重要路径。大学图书馆应当以自身蕴藏的丰富文献资源为基础,在确保为本校师生提供图书馆服务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社会服务空间,创新社会服务方式,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公共性使然,也是现代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基本要求,这与日本学者今田高俊所主张的通过兼顾“私利”而实现“拓展新的公共性空间”[12],确保绝大数人参与的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构建精神一致。吴建中认为,“图书馆不仅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社会的各项文化活动,而且还要通过大众参与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13],大学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依靠所在大学官方的支持,在确保本校师生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社会服务,为社会机构、个人等校外用户提供大学图书馆服务,进一步拓展馆藏资源服务空间,满足校外用户对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等各类资源利用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践拓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彰显大学图书馆的公共性价值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图书馆在社会服务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价值,主动担当大学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促进大学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共享。
3守护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1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快速发展与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加速,大学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学界的语义学讨论,笔者在此无意赘述。笔者赞同学者陶东风对大学精神的解读,他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普世主义文化”,这首先源于大学秉持的是普世价值而不是特殊价值,它追求的是全人类的普遍利益而不是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它为全社会服务而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其次,源于大学超越了不同专业和学科,主要传授的是普遍知识,培养的是有教养的公民,是具有明达理性,言谈优雅、举止得体的“绅士”,而不是目光短浅、惟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者和投机分子[15]。就大学精神的内涵而言,大学精神的本质与学术精神内涵基本一致,诚如陈来先生所言“把大学作为自由思想的园地,把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作为大学精神,也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的共识”,这与陈寅恪先生一生所坚持的大学学术精神别无二致,即“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16]。
图书馆是大学师生学术共同体学术活动最为频繁的公共场所,为大学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创造等提供学术资源支持与保障,是现代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大学精神彰显的重要领地。图书馆对于大学的价值,美国学者哈特(James D. Hart)认为的“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17],这一表述清晰表达出“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图书馆,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的深刻内涵[18],反映大学图书馆在现代大学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与价值,体现出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这个世界,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哈佛也就是卫德诺图书馆”的图书馆情绪[19]。大学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传统的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大学文化精神层面承担着更高层次的文化功能,如维护学术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等。笔者以为,大学图书馆这一文化功能的内涵及其实践不仅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更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内涵体现。现代大学图书馆在弘扬与践行自身的公共性价值的过程中,通过推动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空间价值的实现等创造条件,使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更具文化性、包容性、互动性和学术性,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成为大学读书学习场所的不二选择,成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理想场所,成为现代学术精神的坚守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先生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时描述的大学图书馆理想:“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它是大学的象征,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20]
4推动社会公共性成长
社会公共性是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的,公共性一定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的,它离不开个人的私,它的实现也离不开国家与政治的公[21]。现代社会中,公共性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属性和要求,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直接影响,有利于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合理的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2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在市场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被重构,物质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个体之间的差异,群体之间的分歧,个人、群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寻求世界范围内的差异性共在,实现一国范围内的和谐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为现实的问题,公共性则是这一时代问题的核心[23]。公共性研究在当下极为普遍,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媒体及媒体人乃至诸多公共知识分子们均对公共性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纷纷围绕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文化等社会公共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时弊,不仅推动社会公共性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们对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分析社会性问题,有效拓展了公共性的学术研究空间。
公共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当下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纵观现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性是激发公众参与意识、培育‘公平正义’社会价值、提升社会自我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基础所在”[24]。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既是对大学图书馆社会属性的时代性反映,也是社会公共性在大学图书馆机构中的具体表现,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图书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对社会公共性的成熟与完善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弘扬和培育,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现代图书馆理念,维护大学图书馆权利,促进大学图书馆功能的实现及其社会拓展,实现大学图书馆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和谐发展,有利于培育用户的公共参与意识。为此,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践中,通过馆员与用户之间建立有效的公共性互动,推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及其发展,这既是现代大学图书馆自身转型与创新的根本要求,也在客观上适应了社会公共性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共性的成长,丰富社会公共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
[2]Steve Haber. The Changing Role of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EB/O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teve-haber/the-changing-role-of-libr_b_803722.html.[2014-11-15].
[3]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5.
[4][5]程焕文,等.图书馆权利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1,389.
[6]刘慈恒,陈洁.关于图书馆权利的一点认识[J].图书馆杂志,2005(8):3-5,43.
[7]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99.
[8]塔季扬娜·埃斯克特兰德选编,李恺译.图书馆名言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26.
[9]胡莉芳.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在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6-29.
[10]程焕文.图书馆在变,图书馆的价值没变——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e02w.html.[2014-08-14].
[11]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3.
[12]今田高俊,朱伟珏.拓展新的公共性空间[J].社会科学,2007(12):71-77.
[13]吴建中.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4.
[14]刘保存.何谓大学的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15]陶东风.新生入学第一课:什么是“大学精神”[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152.html.[2014-08-20].
[16]陈来.略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8-41.
[17]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
[18][19]程焕文.大学的精神与高校图书馆的使命[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21e9653f01dc281e53af0cf. html.[2014-11-04].
[20]黄达人.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2,7.
[21]单连成..城市社会公共性构筑研究-以中日社区居民自治为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2]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23]邓莉.公共性问题:研究现状与路径选择[J.]哲学动态,2010(7):35-41.
[24]李友梅.构建社会建设的“共识”和“公共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14(A08).
(宋小华编发)
On the Value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Ni Daichua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the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has a bright character of ag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and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this article developed the value of publicity on four grounds such a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rn library right, promoting the social sharing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guarding the spiri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ublicity. 24 refs.
KeywordsPublicity. Academic library. Value.
[收稿日期]2015-05-06
[作者简介]倪代川,副研究馆员,现在上海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图法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6)01-0033-0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场域.文化.公共空间: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12YJC870020)研究成果之一。
【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