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景观保留与开发研究
2016-03-18任丽芬
任丽芬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景观保留与开发研究
任丽芬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近些年来存在着许多问题,也引起了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立足于现实,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出发,首先回顾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并且重新定义了农村景观、农村生态景观,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景观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从农村生态景观的基础理论出发,提出发展农村生态景观必须要依托于经济学、生态学、旅游学、美学,推进具体的农村生态景观的保留与开发之路。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生态景观;保留;开发
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时,国家又一次重点提出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搞好生产发展,使人民生活富裕,建设乡风文明,使农村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求保护农村的生态景观,形成和保留农村的特色风貌,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巨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在发展中注重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更要注重农村生态景观的开发和保留[1]。
我国广大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农村地区的经济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得到了迅速提高。然而,高速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我国作为世界的农业大国之一,历来十分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这在历史上都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生态景观的保留、保护和开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因素。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改善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农村城镇化发展
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并以城镇化的建设来引领经济发展。但事实上,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这一比例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同时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2]。
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我国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规划,同时要注意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发展,同时也要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
当然,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科学规划,同时要遵循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合理布局城镇的各个区域,如医疗卫生、体育娱乐、居住等。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农民的实际意愿,一方面可以取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配合,另一方面也能切实为广大农民谋福利。各地农村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自身的经济、资源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
2农村生态景观的现状
2.1农村生态景观的概念从最初的功能与作用来看,农村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农业。农业的环境价值往往只是集中于粮食供给,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的景观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欣赏。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景观已经开始从无意识的发展渐渐走向有意识的规划当中。这是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景观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今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尤其是广大城市地区的居民,开始慢慢回归农村,在农村中或体验,或怀旧,并在农村掀起了一股生态景观的热潮。
农村生态景观的提出最早是从农村景观的概念开始的。农村景观是广大农民根据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良好的农村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这些农村景观由农舍、农田、道路、林木等构成,这些因素按照自然生长规律以及后天人工的修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农业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的景观。同时,农村景观也是构成农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有些学者认为,农村景观是以农业为主,兼具生产性、实用性、景观性和审美性的人文景观,同时农业景观也受到自然、人为以及技术等条件的制约[3]。
农村生态景观是在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提出的。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农村生态景观就具备了生态性的要求。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发展农村景观时要做到同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但同时也要减少人工干预[4]。
2.2农村生态景观的现状农村生态景观的发展与建设首先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必然路径。同时,进行农村生态景观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变革。这些举措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村容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近两年内,又实行农村“十个全覆盖”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地区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使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直接受益。
但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生态景观特色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一部分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景观建设有些千篇一律。另一方面,由于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对当地的地形、水系和生物等系统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这些建设有些轻视循环、共生的规律,农村许多沟渠路被过度硬化,一些具有特色的小树林也被无情砍伐,农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乡土风貌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另外,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村庄乡村景观风光一般或者较差,大部分农村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都严重不足。同时,有些农村原本的河流生态功能也严重退化,与此相匹配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树种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5]。
3农村生态景观发展的理论基础
3.1经济学无论农村怎样规划,如何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发展必须以提高农村生产效益为基础,要基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而进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要依靠农林牧副渔产业。因此,在农村生态景观规划过程中,还是要考虑经济因素,以生产效益为基础进行景观规划,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多功能的农村景观,进而逐步增加更多的农村经济、社会效益[6]。
3.2生态学生态学是发展经济、社会时必须考虑的。生态学的内涵可以引导人们相信自然的本质,但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和平衡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这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生态学在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中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基本内涵,也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3.3旅游学 旅游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如需要大量劳动力、创造经济收益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甚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在进行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考虑在内。一方面要保留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以独特的资源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划,建设必需的基础设施,配合和满足游客的体验。
3.4美学农村生态景观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农村地区自身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生态景观除了具有原先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更重要的是农村生态景观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这是原始农业时代或者是封建农业时代都不具备的特征。美学关注的是环境与人体感官相互融合统一的形象美感。不同的主体会给出不一样的关于美的定义,因此人们对景观的美的感受也就成为一种综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与周围环境相关,但也受到欣赏主体自身的经历、思想影响。
尽管如此,在农村生态环境的规划中不得不考虑美学因素,并且要将其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因素予以考虑。农村生态景观的自然、怀旧、朴素之美具有极大的潜力。同时,农村生态景观也积淀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这种景观的美观过程实质上也就成为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与碰撞。
4农村生态景观的保留与开发
4.1保留原始聚落形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原始形态大多以聚落形态而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地势地形特点,以及资源限制,聚落一半都以平原或者相对较为平坦的地形为中心。另外一些聚落还会沿着河流或者湖泊,形成带状。这些原始聚落的形态极具特点。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已经开始由内向外慢慢扩张,农村正在从原有的聚落形态发生转变。同时在扩张的过程中,新建的民居往往会形成新的风格或者形态,与原有的形态形成明显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原始的、风格一致或相似的聚落形态才是形成农村生态景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农村生态景观的发展中,应该保留原始的聚落形态。
4.2保留农村农业景观农村与城市最大的不同正是在于其具有与城市不同的农业景观。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城市统一规划的方格道路,也没有排列整齐的高楼大厦,有的只
是农民自发建设的农舍,尽管这些农舍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形态上、用材上有所变化,但是这些农舍的建设始终依托于农村的整体环境当中。同样,农村的自然环境除了原有的山水树林以外,更多的是因为农业生产而种植的大片农作物,这些农业景观是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点。如果在农村生态景观的建设中放弃原有的农业景观,转而去用其他景观来代替,恐怕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也就无法与城市形成差异。
4.3合理规划区域用地当然,在农村的生态景观开发过程中,并非是按照原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要求来进行,这是无法与时代同步的。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体育娱乐、教育健康等权利。因此,在农村生态景观规划中,这些因素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这就要求在规划开发过程中,提早规划用地,为满足农民的这些需要做好准备。
4.4坚持科学创新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面对新的环境、生态形势所提出的,这一科学的理念和精神思想可以运用于任何领域中。尤其是在改革创新时,既要注重实际效果,更要注重科学发展。因此,在农村生态景观的保留与开发中,既要坚持创新原则,改善农村原有的落败的、不合理的面貌。同时也要时刻遵循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道路。
5结语
笔者基于以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只有通过农村生态景观的合理保留与开发,才能够减少农村城镇化过程对农村生态景观的巨大冲击,才能够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力的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农村生态景观的保留与开发就是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笔者主张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业,以形成以农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从而发挥农村的整体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哂秋,潘国泰. 新农村建设应加强生态景观保护[J].工程与建设,2007(3):254-256.
[2] 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9-52.
[3] 孙晶.从传统农业到景观农业[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 李雷,沈守云,廖秋林,等.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19-23.
[5]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4):1-6.
[6] 谷康,李淑娟,王志楠,等.基于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新农村景观规划[J].规划设计,2010(6):45-49.
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REN Li-fen
(He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d drawn great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reality, we started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Firstl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ural urbanization was reviewed; related defini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rural landscape were defined aga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China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especially som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we put forward that developing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should rely on economics, ecology, tourism and aesthetics, so as to implement the 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ervation;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51245)
作者简介任丽芬(1982- ),女,河北赞皇人,讲师,硕士,从事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5
中图分类号S 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