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理解合作中建构
2016-03-18陈静
陈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情境设置中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实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建模解释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话中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从而为新知探究作好准备.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升华,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设计问题:小刚同学从家里骑自行车上学,因风比较大,去时顺风速度为15km/h,比原来早到10min,放学回家时逆风速度为9km/h,比原来晚到10min,求: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学生通过建构方程,展示了自己思维的过程.有的学生从路程相等方面进行建构.设原来的时间为x h,列方程为15(x-1060)=9(x+1060),求出结果后,再代入求出路程;有的学生从时间相等方面进行建构,设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为x h,列方程为x15+1060=x15-1060,从而直接求出结果.在这一情境对话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思维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借助于语言和板演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实现用数学解释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合作探究中对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课堂对话是沟通的最好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话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体现出“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话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与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出图象的方式感受y=ax2、y=a(x-h)2、y=ax2+k、y=a(x-h)2+k型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左右、上下平移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它们的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发现、总结为主,让学生说出变化的规律.如y=a(x-h)2的图象,当h>0时,是将y=ax2的图象向右平移|h|个单位;y=ax2+k的图象,当k>0时,是将y=ax2的图象向上平移|k|个单位.这样,学生在把握移动规律的同时,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总结提升时对话,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用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梳理,建构并充实自我认知的新体系.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并不断地补充完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总结的积极性.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帮助学生反思和提升.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总结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探究,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判定方法进行梳理,发现具备哪三个条件可以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而同样具备哪三个条件不一定能够得出三角形全等,并举出反例.这样让学生进行总结,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将学过的几种判定方法进行整理,可以建立起知识体系,方便下一步的运用.在整理时,学生体验了分类的思想,按三条边、两边一角、一边两角、三个角分别进行,体现出有序分类的重要性.同时,在举例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时,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对话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对话中理解知识、感悟思想、积累经验,并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大胆地说出来,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