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

2016-03-18石善友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媒体物理

石善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Internet网与校园网的开通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当前,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高中物理课程中,是高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将物理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物理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物理课程的学习,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物理课程学习的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先进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把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物理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重组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物理素养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产生发明创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时,由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如宇宙的起源、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各种人造卫星的功能及运行特点等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去收集,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成果.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如,在讲“超导体”时,教师可以课前分配各组学生上网了解当今超导体研究的进程以及应用前景,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习”的转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实验教学更生动更具活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到了高中阶段,有些物理实验比较枯燥,有些实验应该在理想的情况下完成,有些演示实验,有的学校并没有配备实验器材,借助多媒体,可以轻松完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物理实验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例如,在讲“电磁振荡”时,要很好地理解“电磁振荡”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仅仅做好实验或利用挂图是不够的.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笔者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显示电容器中电场线、电压,线圈中磁场线、自感电动势及电路中电流的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的图像,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揭示了该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LC电磁振荡的物理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科学思想,了解了学科研究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网络资源多而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存储自己的资源,如习题、课件、教案等,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把教学中的困惑或者是学生的困惑加以交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理念.同样的课程标准,不同的环境,风格各有差异的人,恰当地切入和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生命.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将见证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的历程,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多媒体物理
只因是物理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我不是教物理的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