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伍若兰:“双枪女将建奇勋”
2016-03-17伍天晓
姑妈伍若兰所战斗的那个年代,我还没有出生,所有关于她的英勇事迹都是从我父辈的讲述中和各种书刊杂志的记载中知道的。
1906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姑妈伍若兰出生在耒水河畔的湖南耒阳南门外伍家大湾里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姑妈的父亲当过私塾教师,母亲贤慧善良,是个勤劳俭朴的家庭妇女。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第五,我父亲是她的弟弟。姑妈虽然是个女子,可骨子里生来就有男儿气概。她性格倔强,从小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她聪慧伶俐,能说会道,懂礼貌,是个招人喜欢的好孩子。
姑妈4岁时,正处在清末时期,当时的妇女一定要裹脚,这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姑妈也难过这一关。一天,奶奶给她裹脚,她起初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就顺从奶奶的意思。裹好脚后,她一走路就痛得要命,于是她当时就将缠脚布松了,奶奶不让,她就大吵大闹,又哭又叫,弄得满村人都知道了,有的劝她,有的将她按住要她再缠,可是她死活不愿意,又踹又踢,大家只好作罢。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时女孩子不裹脚是伤风败俗。伍氏宗祠的族长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女孩子不裹脚成何体统?便将她和她父亲叫到祠堂里,一定要给她缠脚,只有4岁的她并没有被那威严阵势吓倒,反而先问族长为何男孩子不缠脚,族长一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后来才支支吾吾地说:“这……这……这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谁也不得违背。女孩子一定要裹脚,将来你一双大脚,谁会娶你?这是伤风败俗。”她当面反驳说:“我就是不缠,将来嫁不出去用不着你管,那是我自己的事。”相互争吵一番后,族长也拿她没办法,只好随她去,于是她成了当地第一个不裹脚的女孩子。
姑妈好打抱不平,见到不公平的事她一定要出面评理。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很远就听到一个孩子在哭,她跑过去一看,只见两个小孩子在打架,大一点的小孩打得小一点的小孩在地上哭。她冲上去就质问大的孩子说:“你为什么要打他?”那个孩子默不作声。被打的小孩子爬起身就说:“他抢我的红薯皮吃,我不给他就打我。”姑妈指责大孩子说:“你这种做法很不对,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人家不同意给你,你就不应该抢,更不应打他,你以为你力气大能打赢他,今天你跟我试试,看你能打赢我吗?”那个小孩知道理亏就不做声了。姑妈又以大人的口气说:“小孩子应该和和气气在一起玩,今后再也不允许以强欺弱。”
姑妈8岁入学,12岁考入县女子职业学校。她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她爱看课外书籍,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披露社会阴暗面的文章爱不释手。姑妈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1924年姑妈考入设在衡阳的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考入三女师是姑妈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使她从一个普通的求知学生转变为一个追求真理、有革命抱负的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三女师是当时湘南地区颇有名气的学校,许多有抱负的青年都在这里求学。她入学后,有机会接触了一些进步青年。在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她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探讨和学习,她懂得了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要拯救中国,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热血青年也只有和工农相结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革命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才能拯救中国。五卅运动爆发后,姑妈在三女师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同时,与贩卖日货的老板进行严肃的说理斗争,并当众烧毁了大批日货,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姑妈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1925年秋,经过党组织的考验批准,姑妈伍若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她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耒阳从事农民运动,先后担任过县青年团宣传部长和县女子联合会主席。耒阳县女子联合会副主席是段子英,委员是伍德能、李翠芳、梁中豪。姑妈领导耒阳的广大妇女群众砸烂封建枷锁,在广大乡村城市兴起了剪发、放脚运动,使广大妇女真正地从深闺和灶台旁走了出来,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姑妈协助当时县农会主席刘霞、工会主席刘泰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保护了工农利益。她还在乡村举办夜校,教穷人学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时姑妈还编了一首歌:“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以此揭示阶级压迫,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当时姑妈已成为湘南地区颇有影响的女共产党员。残酷的斗争,曲折的道路,苦与累、生与死都在考验姑妈的革命意志。
1927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对派在湖南进行残酷的大屠杀,姑妈被列为重点通缉对象。在白色恐怖中,她临危不惧,毫不退缩,与邓宗海、刘泰等坚持斗争,重组中共耒阳县委。
我二伯万春(黄埔二期学生)在国民党政府工作,有一天他秘密回来报信,要姑妈马上外逃,因为国民党要抓她。姑妈逃走了,可后来二伯因为报信被国民党抓去,押到南京坐了3年牢。
1928年春节刚过,村里来了好几个荷枪实弹的“黑狗子”。大家都知道一定是来抓姑妈伍若兰的,于是大家堵在村口,拖的拖、拉的拉、扯的扯,硬是不准他们进村。正在书房写材料的姑妈知道情况不妙,赶紧处理了一下材料,与前来掩护她的六满仔和尤桂嫂从伍永日家的后门出去,逃到了河边的梁家湾(金南17组),由一个农民用船将她渡到对岸。她去肥江、大义寻找耒阳县委,她这次出走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了。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攻克耒阳,成立了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姑妈伍若兰负责苏维埃的妇女工作,她带领妇女上街搞宣传。她经常参加大会讲演,很受人们的欢迎。群众都说她有才智,富有魅力。她还发动广大妇女打草鞋,让赤脚的新兵穿上草鞋英勇杀敌,组织青壮年抬担架、送开水,为湘南暴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姑妈伍若兰在险恶的环境中,经受了人生的考验与锤炼。她沉着、敏捷,能文能武,深受朱德的赏识。朱德对伍若兰的关注源于一篇文章。湘南起义之所以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因为湘南地区党组织依靠像伍若兰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党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朱德当时关注的那篇文章正是伍若兰所写的一篇起义宣传文章。他对文章高度赞赏,禁不住向耒阳县的领导打听文章的作者是谁。当朱德知道,文章的作者伍若兰是一位已有两年党龄的青年知识女性后,他深深感到湖南真是人才济济。同时,对伍若兰的爱慕之情也油然而生。伍若兰对朱德卓越的军事才华、非凡的军事艺术,从心底里爱慕。伍若兰是一个很有革命理想的女性,她也考虑过朱德整整比她大了20岁,但是她看出了朱德对她爱慕之心的真诚和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姑妈伍若兰和朱德结合后,演绎出古往今来男女相爱的最高境界——为了自己的所爱可以奉献一切直至流血牺牲。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邓宗海、刘泰等出面介绍她与朱德结婚。3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县委领导都在场,在段子英的主持下,伍若兰和朱德在水东江庙岭上的三顺祠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两人进入洞房后,伍若兰说:“我长得不漂亮,脸上有麻子,配不上你。”朱德说:“麻子有啥关系,你是麻子,我是胡子,我俩马马虎虎过一辈子。”逗得窗外几个卫兵哈哈大笑。刚好段子英的爱人王展程路过,就顺口而出说:“麻子胡子成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1928年4月,她随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和耒阳农军一万多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我的父亲也悄悄地跟着部队去井冈山。在耒阳与安仁交界处的东湖圩,部队停下来休息吃饭时,姑妈发现我父亲也跟着来了,就把父亲叫到一边说:“鹏程,你怎么也来了,家里你又不是不知道,父亲有病,二哥(万春)在南京坐牢没回来,至今杳无音信,三哥有病不能做事,你走了家中只有大哥一人来照顾父母和操劳家务,你说他一人能忙得过来吗?我劝你还是回去,照顾好父母,我是没法尽到孝心了,等我有出头之日,再来报答两位老人的养育之恩。”我父亲想了想,觉得姐姐说得很对,只好返回家里。回家后,爷爷将我父亲送去店里当学徒,从此我父亲走上了经商的道路。这时我父亲才将伍若兰离家走出后与朱德结婚、上井冈山的事告诉父母。他们这才将牵挂姑妈的心放了下来,说只要她能平安地活着,他们也就放心了。
伍若兰上井冈山后,担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萧克、欧阳毅、彭儒等是宣传队队员。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了井冈山后,姑妈也很快“出名”了。首先是因为她出色的宣传工作。当时,根据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关于在各县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姑妈带领宣传队深入宁冈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她要求宣传队员深入到贫苦农户中去,帮助群众劈柴挑水、洗衣做饭,和群众融合在一起,进行发动群众和调查研究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惩处了村里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把获得的粮食和土地分给农民。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现在还留有当年分田用的插标,还有姑妈亲手连夜赶出来的红四军军部的命令、文告等。
为了适应险恶的战争环境,姑妈还练就了双手打枪的本领。她说过,要是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了,左手照样能杀敌。她枪法出众,战友们私下都叫她“双枪女侠”。执行任务时的姑妈身挎双枪,手里握着一支毛笔,英姿飒爽,颇有儒将风范。欧阳毅将军后来回忆道:伍若兰练就一手好枪法,有一首山歌就唱出了她的事迹:“红军队里多英雄,双枪女将建奇功。横扫敌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岭。”
姑妈伍若兰一边举办夜校,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农民骨干;一边揭露劣绅的鬼花招。针对有些农民怕红军待不长久的思想顾虑,她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说革命终究要胜利,红旗一定不会倒,我们不但要把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好,还要将革命推向全国去。
1929年1月,蒋介石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3万多人向井冈山进攻。为了转移和扩大根据地,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2月初,部队到达江西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休整,却被尾随而来的敌军刘仕毅部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姑妈带领警卫连与敌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朱德正准备骑马冲出去的时候,被敌人发现包围过来了,她这时急中生智从朱德手中夺过缰绳对敌人大声说:“我是朱德的妻子,他(指朱德)是‘马夫’,有本事你们来抓我吧!”说完,她跨上马就往外冲。敌人听说她是朱德的妻子,怎能放过?于是他们丢下“马夫”去追伍若兰。结果朱德和军部的首长都安全地转移了,而她却因身负重伤被捕。在狱中任凭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敌人无可奈何,于1929年2月12日将姑妈杀害于赣州卫府里刑场,并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到赣州城头示众,当时她已有4个月的身孕。
姑妈英勇就义的经过,我们还是从解放前曾驻扎在老家的国民党士兵那里得知的。当时有个国民党士兵问我们:“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叫伍若兰的?”全家人很害怕,都不敢承认。没想到这个士兵接着说:“这个伍若兰可真是顽强,我们用竹签扎她的手,把她吊起来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她都不低头。问她红军在哪里?她说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要她投降,她却说:‘要我投降,除非赣江水倒流!’”我们默默地听着,心里很难受!可我们仍希望这个人是在胡说。直到解放后,姑妈始终没有回家,全家人这才渐渐相信,姑妈的确是牺牲了。
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通,直到1929年2月17日,红四军进入东固后,朱德才知道妻子伍若兰已经牺牲。一对恩爱夫妻、革命伴侣从此生死分离。他们夫妻俩没有孩子,朱德手里只有姑妈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在粟裕的回忆录中提到,朱德听说妻子被俘时心里就明白,凶多吉少,因为他了解妻子的性格,知道她是宁死也不会投降的。朱德什么都没说,他拿着这双鞋,独自一人走进了树林里。
姑妈牺牲时,她和朱德结婚还未满一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德曾经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如此介绍:“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朱德1962年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同时作了一首诗《咏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2008年9月,朱德的侄孙女朱玉珍、外甥孙女刘克明两人抑制不住渴望之情,奔向他们多年向往的湖南耒阳。湘南不仅留下了朱德早年革命的足迹,还见证了他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耒阳,是朱德的红颜知己、革命伴侣伍若兰的故乡。在刘克明小时候,父母就给他讲过伍若兰的故事,说她是当地一位有名气、有才华的女子,在战斗中为掩护朱德而英勇牺牲了。对于他们家中的这位革命先烈,他始终心怀崇敬。这次他们到耒阳,才知道伍若兰的烈士证是在她牺牲54年后的1983年发的。
姑妈1929年牺牲时仅仅只有23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光荣的、伟大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伍若兰,在井冈山上立了伍若兰英姿飒爽的铜像,供人民瞻仰。朱德家的后人更没有忘记伍若兰。2008年9月初,朱德的侄孙女朱玉珍、外甥孙女刘克明专程从北京到耒阳寻找伍若兰烈士的亲属。通过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找到了我(伍若兰烈士的亲侄儿伍天晓)时,他们热情洋溢地紧握着我的双手说:“叔叔,伍若兰烈士是我们朱家的恩人,没有伍若兰就没有朱德,也没朱家的今天,中国的历史也要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