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作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2016-03-17姜德锋邹晓霞王建林姜雯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姜德锋++邹晓霞++王建林++姜雯

【摘要】耕作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开展新时期的教学,依据新农业特色对耕作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为强化实践教学,采用录像视频、多媒体和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耕作学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改革

【Abstract】The outstanding feature of cultivation science is extremely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linking theory closel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carry out teaching in the new period, the cultivation teaching content has been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new agricultural model.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video images, multimedia and blackboard teaching are combined in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Cultivation science, Teaching model,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9-02

《耕作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它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生态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作物种植制度的理论与养地技术,直接为种植业服务,推动大农业(种、养、加)的综合发展。该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专业课教学中,因为耕作制度作为一整套农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涉及作物生产的各个方面。耕作学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不实用”的现象仍然存在,“黑板种田”的旧有教学模式也不适应高素质、多功能性人才的培养,因此,能否真正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事关教学成败的关键。在现阶段,我们根据我校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耕作学》教改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耕作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二个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首先是理论教学,《耕作学》的理论教学可划分为3大模块,共8章内容,其中,第一模块为宏观决策模块,包括第1章,共4学时;第二模块为种植制度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包括第2、3、4、5章,共20时;第三模块为养地制度模块,包括第6和第7章,共8学时。其中各章节的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主要介绍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基本功能,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措施等。第二章,作物布局(6学时),主要介绍作物布局的内涵、意义,建立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影响作物布局的生态环境因素,我国及河南省的作物布局现状;作物布局的设计与评价。第三章,复种(4学时,含2学时课堂讨论),主要介绍复种的有关概念及在生产中的意义与发展;复种增、减产的效益原理;复种的条件与技术,复种的模式与应用分析。第四章,间混套作(4学时)主要介绍间混套作的有关概念及在生产中的意义与发展;间套作增产的效益原理;间套作的条件与技术,间套作的模式与应用分析。第五章,轮作与连作(6学时),主要介绍轮作与连作、茬口的相关概念,轮-连作的意义与作用;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应用。第六章,农田培肥与保护(4学时),主要介绍我国农田类型与现状,农田土壤培肥和保护的意义与作用;土壤培肥的理论基础与培肥途径;农田保护的意义与技术措施。第七章 土壤耕作(4学时),主要介绍土壤耕作的相关概念,土壤耕作的依据;土壤耕作措施、作用与与运用条件;土壤耕作发展方向。

二、强化实践教学

《耕作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实用技术性和参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建立“室内实验、教学实习”的“二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将《耕作学》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实验单元、实习单元,各基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围绕着《耕作学》教学计划这根主线展开,通过大量的实验、乡村和实习基地调研、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和基本素质;教学实习则深入农村、实习基地等,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从而《耕作学》实践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的基本思想为:实验内容要密切联系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耕作制度的宏观布局与技术指导功能,同时加深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实验教学内容要结合地域特色,要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不同专业要设置一些与专业应用有关的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设计实验必须坚持各个知识模块独立性,同时又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核内容应以基本知识为主,同时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从实践教学围绕理论教学逐渐向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转变。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这是《耕作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又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验证性试验模块,综合运用性实验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第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为与理论课程同步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农田作物生产潜势的测算和种植制度中养分平衡方案的拟定两个实验,每次上课5个同学为一组互相配合,亲自动手,实践机会多,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第二,验证性实验模块:主要为种植制度光能利用率测算和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两个实验,通过本模块的实施,一方面为了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可能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专业基础。第三,综合运用性实验模块:在课程最后,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耕作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设计“作物布局的设计与优化”作为综合性大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耕作学》的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的核心两大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耕作学知识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习环节,针对《耕作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耕作学》理论课程讲完2-4章以后,结合生产季节,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科技示范园区,例如在讲间套作模式等一些抽象问题时,带领学生参观小麦-玉米、粮-果-菜等典型模式,加深学生对间、套作与复种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了实现全年作物一体化高产高效的实用技术。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同学们对家乡耕作制度进行调查访问,写出家乡耕作制度的过去、现在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农业生产逐渐向优质化、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安全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拓展,《耕作学》的宏观作用和综合技术越显重要,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耕作学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做出新的贡献。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耕作学》学科发展趋势与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实物或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书本中的抽象问题,拟采用的教具包括三种:录像带,实物照片,PPT多媒体课件。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网络答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思想素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操作技巧均有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材使用与建设方面,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的选用与教材的建设,制订有教材选用管理办法,鼓励教师进行教材编写。通过教师的努力,在2016年出版适应教学的新版耕作学教材,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即向学生列出中、外文主要参考书,以便学生阅读;授课过程中,每讲到增加的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均指明出处,以便于学生详细阅读学习;每次课后,授课教师都安排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书资料和期刊文章,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学生的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梁威威,辛泽毓,贾琳,熊淑萍,马新明.“三结合”教学法在高等农业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416-10417.

[2]陈冬梅,林文雄. 《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02-105.

[3]马春梅,赵宏伟,龚振平. 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69-70.

[4]刘世平,庄恒扬. 耕作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8:174.

[5]宁堂原,苏琳,李增嘉,郭风法. 加强耕作学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J]. 实验室科学,2008,03:3-5.

[6]熊淑萍,赵鹏,马新明,王同朝,王志强. 农业高等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江西农业学报,2009,08:197-199.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