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著述纵览

2016-03-17田涛周全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出版社

田涛+周全

在历史类著述中,中国近现代史作品历来颇受关注,一个原因在于这段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当代社会的热点往往直接影响此类著述的出版走向。就2015年而言,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精神和要求,全国200多家出版社共策划相关选题1000余种,2015年6月最终确定重点出版物选题120种,包括图书选题100种。在这一工程的带动下,抗战题材的图书包括各种资料汇编、学术著述、大众读物在2015年集中问世,其规模堪称空前。毫无疑问,抗日战争是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著述最重要的主题词。

与此同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不同领域,资料的发掘整理与重印再版仍在延续,学术研究不乏新作,通俗著述也保持热度,不仅开阔了学者的视野,也为文史爱好者和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了贴近历史的机会。

文献资料:再现抗战历史

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图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抗战资料的汇编出版。这些史料汇编大致包括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和口述资料等几种类型,除了传统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外,也从抗战大后方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景视角出发,再现了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大型文献资料的出版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从中央档案馆收藏的1109名日本侵华战犯、18万页的笔供和审讯档案中,选编了800多名侵华战犯的笔供资料,共两辑120册(第一辑50册,第二辑70册),涉及日军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生化武器、屠杀俘虏与居民、大规模烧掠等罪行,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布,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满铁内秘文书》,由解学诗、宋玉印从数万件“满铁”资料中选编而成,全书按专题划分为30卷,为研究“满铁”及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原始的文献资料。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组,2015年开始在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其调研成果。已出版的A卷分省卷和专题卷,省卷本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浙江、江西、重庆、甘肃、江苏、广西、青海、海南、湖南、辽宁、宁夏、四川、云南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19种;专题卷已有《国民政府档案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山东省百县(市、区)抗日战争时期死难者名录》《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4种。

由杨奎松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对抗战时期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较为集中的归纳。这套丛书从1931年到1945年间出版的数千种抗战书籍、文献中精选350余种影印出版,包括108部报告、123卷本,结合抗战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区、部队、战役等角度,分为十个专题,即“九一八”“一二八”“华北危机”“七七事变”“八一三”“战区记闻”“部队记闻”“战役记闻”“战时杂录”“战胜纪事”。资料再现了全民族抗战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面貌,具有颇高的价值。作为“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的一种,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也利用上海图书馆资源,将“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史料影印出版,包括12辑32册,翔实展示了淞沪抗战全貌。

2011年开始出版、计划于2015年完成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担任总主编,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丛书以海内外档案馆、图书馆保存的档案文献为特色,同时收入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最新学术著作及部分通俗读物。2015年推出的10余种图书包括《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财产损失(私物部分)》《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财产损失(机关部分)》《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轰炸经过与人员伤亡(区县部分)》《抗战时期的宁夏———档案史料汇编》《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女性,战争与回忆:35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等。丛书共100卷、篇幅约4000万字。

与文字材料相比,图片资料以其对现场的“固化”,在历史信息的传达上,具有表达更直观、意象更丰富的特点。2015年出版的抗日战争资料与著述中,由历史学家张宪文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侵华图志》,被著名学者张玉法先生称为“迄今为止,有关日本侵华历史的影像文献,这套书是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一部鸿篇巨制”。《日本侵华图志》按照时间顺序和相关专题,分为25卷,从第一卷的《战争动员》、第二卷的《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一直到第二十五卷的《投降与受审》,全面、形象地展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过程。该书历经数年策划,百余位专家参与编写,从海内外公私收藏中精选2.5万张日军侵华罪行的照片,其中2/5都是首次公开,配有250万字的文字解读,以文图互证的形式,充分揭示了日本侵华的主要历史事实,无论是史料价值还是现实意义,都十分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多位专家编写的《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同样以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了抗战的历史。全书1800余张图片,除史迪威家族与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外,还包括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以及购自日本的老照片和侵华期间日本画册和写真集。全书共六册,主题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反攻到受降”,从国际化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面貌。此外,长城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系列丛书,由37本组成,以抗战时期的军事与战场为关注点,讲述了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中各主要战役的过程。书中也使用历史图片万余幅,多数图片系首次公开。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根据地,1942年到1948年出版的《晋察冀画报》是最有影响的摄影画报,为敌后抗日战场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形象资料记录。由石志民编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共分三册:《晋察冀画报·第1—13期》,影印了《晋察冀画报》全部13期内容;《晋察冀画报·出版物》,收录画报社编辑出版的诸多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画刊、时事专刊、时事增刊、号外,以及《毛主席近影集》《摄影新闻》等;《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则收录晋察冀画报社的诸多文献史料,包括画报社油印版内部刊物《摄影网通讯》全部17期内容,还包括当年的摄影教材、学习记录、指令公函、往来信函、画报社活动照片以及画报社大事记等信息。另外,由江苏省档案局等机构整理编辑的《中华抗战期刊丛编》,收录了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重庆上海出版的抗战期刊65种553册,是国内首部大型档案文献彩色影印丛书。

在抗战文献资料中,口述史料也是重要的一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辑的《亲历者说———中国抗战编年纪事》,以抗战14年间发生的重要史实为线索,按时间段分为10册,既有国、共高级将领的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又有普通士兵的口述笔录;既有抗战英雄人物的亲身经历,又有汉奸的自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此外,还有解放军出版社的《一个日本八路的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长春出版社的《中国母亲与日本遗孤口述史》、九州出版社的《最后的记忆:抗战最后一批见证者亲口讲述》等。时事出版社的《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收录了38位“二战”期间来华犹太难民的口述和文字史料。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系列”,包括《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丰碑永铸———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图片集》《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3种,以口述资料、图片史料等还原华人华侨抗战历史。该社还出版有《血火与堡垒———重庆大轰炸采访录》等抗战主题图书。

家书作为私人文档,从独特的视角投射出抗战的时代风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近百封抗战先辈家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抗战家书》收录一批东南亚华侨抗战期间的家书,留下了普通华侨投身抗战的历史镜像。中华书局的《重读抗战家书》收入32封抗战英烈家书,作者既有中共抗日将士,也有国民党将领;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是一部抗日英烈的心灵史。

与学术著述相比,资料对史事的陈述有自身的优势。大批抗战文献、影像和口述资料的出版,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再现,也标示着中国社会对历史的铭记。

全方位看抗战:新著迭出与经典重印

2015年,抗战史新成果的集中推出和经典图书的再版重印,共同促成了抗战史著述的出版热潮。

中华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贡献此前尚未得到充分揭示。由胡德坤主编,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丛书共九卷,通过探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系统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再现了中国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胡德坤等人还撰有《中国抗战与世界历史进程》,也就此进行了论述。

在2015年的抗战著述中,关注领域和视角都呈现出新意。如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抗战大迁移”丛书,包括唐润明《衣冠西渡———抗战时期政府机构大迁移》、张守广《筚路蓝缕———抗战时期厂矿企业大迁移》、孟国祥《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王红曼《伏线千里———抗战时期金融机构大迁移》、常云平与刘力《乱世飘蓬———抗战时期难民大迁移》,对抗战大迁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张宪文主编的《日本侵华:中国社会大变动》,探讨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和巨变。陈平原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借助档案、报道、日记、书信等,展示了战时中国大学和学人的风骨和情怀,等等。

有关抗战的学术著作,还包括一批译著。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中以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占领当地后的基层政权与政治图景,分析了地方人物与日伪政权关系的交织。日本学者绪方贞子在《满洲事变:政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关东军高级参谋片仓衷保留下来的第一手史料,厘清了日本外交政策一系列重要的细节,对关东军和军部以及日本政府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日本学者户部良一的《日本陆军与中国———“支那通”折射的梦想和挫折》,对日本陆军中的“支那通”进行研究,考察其对华认识和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角色,探讨日本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这些域外著述提供了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新角度。

各省区抗战资料的整理和史事编纂也取得了新成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包括《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10种。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民族记忆———中原抗战实录》是回忆录和文献资料的汇编,对国共两党在河南的抗战以及日本对河南的侵略进行了整体记录。陕西省政协文史委编写的《陕西抗战史料选编》则收录了回忆录等陕西抗战史料数百篇。另外,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东北抗日联军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汉中抗战纪实》,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山东抗战纪事》,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天津人民抗日斗争图鉴》《天津人民抗日斗争简史》《天津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广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广西抗战文化大事记》等,都属于此类。

对日军战争暴行的揭露,是研究日本侵华史长期的主题。继《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一批资料和著述相继出版后,201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精装本,该书的英文、日文版及从2010年开始编纂的三卷本《南京大屠杀辞典》等著述也在12月举行了首发式。另外,一批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著述和资料性质文献,在2015年也有重印,如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明妮·魏特琳的《魏特琳日记》、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等。另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历史不能忘记系列”曹必宏所著《南京大屠杀》、新世界出版社的《铁证:日军侵华罪证自录》、五洲传播出版社的“历史不容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遇难同胞纪念馆编译的《南京大屠杀图录》(日文版)、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录》、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倭戮略:侵华日军制造的大屠杀事件罪行辑录》,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抗战呐喊:民国珍稀史料中的抗日战争》等,均对南京大屠杀和侵华日军的暴行做了真实记录。

此外,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合作,推出大型专题丛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实录》(60卷)。丛书分为学术研究和文献资料两部分,近千万字,揭露了以七三一部队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犯罪史实。中华书局出版的《二战时期日本强征“慰安妇”罪行采访纪实》,实录了作者对战争亲历者以及世界“慰安妇”问题研究者的多方访谈,辅之以大量未公开的图片资料,以铁证揭露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的罪行。九州出版社的《日本侵华时期大同煤矿万人坑调查研究实录》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将大同煤峪口南沟万人坑的调查研究成果完整地公之于众,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残害中国人民的一份历史见证。重庆出版社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包括《地狱航船:亚洲太平洋战争中的“海上活棺材”》《不义之财:日本财阀压榨盟军战俘实录》《太阳旗下的地狱:美军战俘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秘闻》《樟宜战俘营:1943—1945》四种译著,原作者分别是格雷戈里·F.米切诺、琳达·格特兹·赫尔姆斯、克拉格和海沃斯,均由季我努翻译。四本书从不同角度对“二战”期间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战争罪行进行揭露,题材和角度都有独到之处。人民出版社的《华莱士:日本侵华史调查》则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华莱士以亲身经历,对中国抗战见闻的记录。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与民众受难》,通过近200幅历史照片,全面介绍了“二战”主要的国际大屠杀史事,再现了法西斯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

抗战经典著述的再版重印,是2015年抗战史著述出版的另一个重点。一批出版社投入其中,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即重印了百种抗战经典图书。2015年6月,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120种重点出版物的同时,还启动了“百种经典抗战图书”的重印再版计划。百种经典图书包括文学作品、学术作品、通俗读物和少儿作品四类。其中24种学术著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中国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八路军战史》《新四军战史》《东江纵队志》《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台湾民众抗日史》《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激流勇进:毛泽东抗战理论与实践》《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美术》《抗战音乐史》《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日本侵华细菌战》《梅汝趝东京审判文稿》《南京大屠杀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些著述选题涵盖了日本侵略罪行、全民族抗战历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外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抗战及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抗日战争的面貌。在35种大众读物类中,既有左权、彭雪枫、张自忠、戴安澜、柯棣华、陈纳德等抗战将领和人物的传记、回忆性著述,也有抗战画史、图史以及抗战歌曲、宣传画;有中共领导的抗战斗争,也有国民党的抗战活动;有中国人的抗战见闻记述以及家书、口述等,也有揭露日本暴行的外人日记,如前面提到的《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等,有中国人撰写的纪事著述,也有海外研究者的撰著,如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等等。

2015年出版的抗战史著述还有不少。由25家出版社合力推出的《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共25卷,全书文图结合,再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历史,既有对大历史的宏大描述,也有对重大战役、关键人物、重要进程的翔实记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抗战纪实丛书”系列,包括《长沙会战纪实》《徐州会战纪实》《淞沪会战纪实》《百团大战纪实》《忻口会战纪实》《武汉会战纪实》等。

有关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重大学术课题,也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从上述情形看,抗战史著述在内容和题材上已大为扩展,从揭示日本侵略罪行,到书写中国人民抗战历程,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到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从沦陷区到根据地、大后方,从中国抗战到远东抗战,再到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对抗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视野的拓展、角度的丰富,使我们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抗战史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温和铭记。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最深刻的一段历史记忆,抗日战争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成长过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温和纪念,也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传承的特定组成部分。当然,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相比,我们仍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抗战历史著述,还需要加强对抗战期间沦陷区社会的研究等,这些都表明抗战历史著述在未来仍有很大的空间。

学术著述保持了规模与水准

除了抗战题材之外,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其他领域的学人著作,或为新著,或为结集,或为再版,也颇成规模。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11卷本《章开沅文集》,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章先生的不同研究领域划分,涵括章开沅的辛亥革命研究、张謇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以及章先生的随笔、演讲访谈录、所撰序言等。2015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著述,大致依照晚清史、民国史、新中国史的区分,介绍如下。

在晚清史领域,围绕晚清历史事件的选题,仍受出版社的重视。如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美国学者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典藏版。其他如英国学者蓝诗玲的《鸦片战争》由新星出版社推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史式文集》,第一卷为《太平天国词语汇释》;伯纳·布立赛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修订版。2014年为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本年仍有数种著述问世,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杨东梁《甲午较量: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三联书店的雪珥《高升号的沉没:甲午第一战微观史》、中华书局的马骏杰《甲午!甲午!》等。

在人物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马忠文《晚清人物与史事》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对戊戌变法前后的人物史事进行细致考订,揭示历史中最为隐秘的部分,体现出晚清人物与政治研究的新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对张之洞学人圈进行考证的同时,揭示其在近代学术、文教转型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日本学者加藤彻《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则以戏剧笔法为西太后书写了一份新传记。另外,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王赓武《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在宏大背景下展示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等等。

在民国史领域,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著名学者、“蒋介石研究第一人”杨天石教授的“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丛书,七卷内容分别是《晚清风云》《民初政局》《崛起与北伐》《外患内忧》《奋起》《抗战与战后》以及《数风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18卷本《中华民国专题史》,由张宪文和张玉法两位著名史学家领衔编写。齐小林的《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40多万字的篇幅阐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是如何动员根据地农民转变角色成为战场上的士兵,以及由此所引发或衍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从农民的视角出发,考察其面对革命的心态与行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的王敏《民国国会简史》是对民国国会的诞生及其演变的历史描述。三联书店的《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则为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的一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系该书第三次修订,有作者新撰序言,交代多年前写作本书的“幕后”故事,还新添了一章“《自由中国》与中国自由主义”,描写胡适在台湾的最后一段时光。吕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把国共关系放在冷战开启的世界历史格局下进行认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民国史作为历史作品和大众阅读的热点,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2015年仍有不少面世。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唐德刚的《段祺瑞政权:民国史军阀篇》《袁氏当国》,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岱峻《发现李庄》,对抗战时期的李庄学人旧事进行再发掘。中华书局的《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为近现代名家后人的口述访谈录,展现历史变动下的家族血脉与文化传承,等等。

2015年以新中国历史为题材的著述,其关注领域呈现出扩展趋势。“大跃进”、知青史等仍有新著问世。罗汉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引用多种报刊资料,讲述了“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产生到衰落的始末,是国内迄今为止同类著作中较为全面的一部。梁江平、刘哲斌主编的《北大荒知青档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以往尚少关注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文化变迁,2015年则有数种新著问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借助小市民和知识人的视角,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社会与文化生活面貌。姜迎春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百年话语变迁》,梳理了民国以来100多年中国话语的变迁过程。刘青松著、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对当代中国话语变迁现象进行了呈现。梁东方著、人民出版社的《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则从连环画切入,折射大时代的变迁,等等。

在诸多的近代史著述中,思想、文化与社会仍为学术主题。桑兵教授的《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收录作者有关中日关系的10余篇专题论文,偏重于从思想文化角度揭示近代中日关系的互动演变,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王?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收入专文10余篇,将思想史切入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人民出版社的姬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流变》,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有关“个人”的话语演变进行考察。刘梦溪的新著《马一浮与国学》,对马一浮的国学思想进行论述。罗志田、徐秀丽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是同名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探讨中国近代地方士绅在时代变局下的动向和应对。日本学者狭间直树、石川祯浩主编的《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对中、日两国接受西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思想概念问题及其背景进行了细致分析。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博雅史学论丛·海外中国史研究”推出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从细节考证出发,对中日思想交流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进行探讨。该丛书还包括美国学者包筠雅的《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对晚清民国四堡的出版———销售业进行了细致描述,一窥南方基层社会的风俗、文化与精神状态。同属该丛书的另一位美国学者曼素恩的《张门才女》则以别致的写作手法,复原了晚清民国一个知识女性群体的面貌,再现女性视角下的历史变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加拿大学者季家珍《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从《时报》出发,揭示了晚清出版业与政治、社会的互动。另外,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张伟《风起青萍———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圈》对西风东渐下中国都市文化的变动进行了介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推出的李美玫所著《信心行传:中国内地会在华差传探析(1865—1926)》,探究了新教传教士戴德生及内地会的宗教传播事业,等等。

资料出版有新进展,日记值得关注

2015年,中国近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也有显著进展。人民出版社的16卷本《孙中山全集》,由长期从事孙中山研究的尚明轩主编,收集整理稿件11500余篇,总计10106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百卷本《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由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领衔,多名专家选编,2015年完成出版。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张伯苓全集》共分10卷,550万字,收录了张伯苓发表的著作、言论,发布的公文、函电,拟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演讲谈话等稀有文献,半数以上是首次公开面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廖平全集》共16册,收录了近代经学大家廖平各类著述以及散落的单篇文章,为通观廖平的生平、治学、著述、思想等提供了直接、完备的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校庐抗议·汇校》,汇集了该书各个版本,可见冯桂芬本人的增删补录,颇具史料价值。

此外,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申报通信集》与《少年中国通信集》,收入《申报》和《少年中国》编辑部与读者之间的往来通信内容,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上海图书馆编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国杂志:1923—1941》,对在华汉学刊物《中国杂志》进行了整理,与其他外人在华杂志多关注中国历史、宗教、文化等不同,该杂志刊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内容,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汉学期刊。

近代人物日记近年来渐成史料发掘热点。如颇具规模的严修日记,此前虽有手稿影印本问世,但由于多以行草书写,辨识和查检不易。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陈鑫整理的《严修日记:1876—1894》,为严氏日记的第一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徐世昌日记》全套24卷,前20卷为徐世昌《韬养斋日记》影印本,后4卷为点校本,其模式尚属少见。凤凰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继2014年第一辑10种文献后,2015年推出第二辑共13种,包括《翁斌孙日记》《张佩纶日记》《吴兔床日记》等。中华书局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2015年也纳入了《张荫桓日记》《李兴锐日记》《王韬日记》以及《孙宝蠧日记》。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以胡适1917年归国后半年中所写的《北京杂记》和《归娶记》尤为珍贵。重庆出版社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是季羡林回国之初在北京大学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对了解晚清民国人物、事件、社会生活,都有其特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著述的出版形成了一个少见的热潮。就出版种类和内容而言,抗战史作品占据主流。与此同时,近现代文献的整理和发掘继续深入,无论晚清史、民国史还是新中国史,新著不断面世,旧作再版也形成一定规模,学术著述与大众读物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除了中文著述,编译作品也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可以说,除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作品外,中国近现代史著述已超出学术范围,开始成为大众阅读对象,也预示了此类图书的成长空间。当然,这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撰著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仍是关键外,原创性的提升、题材的扩展、新视角的建立、叙述风格的多样化、专业学者对大众读物的介入等,都有待于学术界和出版界做出进一步努力。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抗战出版社
我等待……
9月历史大事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抗战音画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