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偏旁部首举例”校释(中)
2016-03-17周洋洋
周洋洋
摘 要:本篇论文针对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二册)附录二的“汉字部首举例”(636-676页),王力先生采用了部首分析的方法,举出了汉字的二十一类部首,通过对其古文字字形,同时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加以验证,所选择的字比较有代表性,来加以分析和阐释,但是这里也不乏有其阐述不清晰、混淆、片面或是不正确的说解,笔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补充,望能清晰阐明,还原字的本真。
关键词:于省吾;以形为主;说文解字;王力;讹变
一、肉部之类
(一)胡,本义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为兽类脖子的垂肉,所以从肉。按:《说文》:“胡,牛顄垂也。从肉、古声。”其本义《说文》已经明确“牛顄垂”(牛下垂下来的部分)。泛指兽頜下垂肉,本为形声字。
(二)骨字本身就是从冎(guǎ剐),从肉。段玉裁说去肉为冎(《说文》:“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在肉中为骨。按:《说文》:“骨,肉之覆也。从冎有肉。”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骨架相支撑形,隶定为“冎”,其后加意符“肉”为“骨”,战国文字“冎”形横笔或作復笔,上部或讹为宀形。《说文》释为“从冎有肉”不确。
二、手部之类
(一)抑,本义是用手按低。《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说文》抑在印部,是字的俗体。按:《说文》:“抑,執按也。俗从手。”甲骨文、金文字形象从爪(或又)在人上按抑之,当是抑的古文,印、(抑)为左右反文,甲骨文左右倒反无别,故多数学者多主二者为一字,印、为会意,抑为形声字。
(二)承,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篆文作,从手,从卪(jié),从廾(gǒng)。《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杜注:“承饮,奉觞。”)按:《说文》:“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卩从廾。”甲骨文从廾承卩,象两手捧一人之形,奉之意也。西汉以后廾形下又叠加意符“手”,旧或误合丞、承二意为一,不可从也。张桂光在《古文字的形体讹变》中提到了这个字,承的甲骨文是用双手把陷在井里的人拯救出来的形象,是拯的本字,后来由于形体抄写的讹误,跪着的人腿便讹作山峰了,已经失去了其字的本义,误析字形。本为会意后加“手”形可视为形声。
(三)叔,本义是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按:《说文》“叔,拾也,从又尗声。汝南名收芋为叔”,叔字甲骨文我们未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督”字可以大概看到甲骨文中叔字的原形,在观察金文中的叔字,郭沫若在《金文丛考—释叔》一文中认为:“叔的本义是拾芋。”;在古文字字形中,似乎无法表示“芋”这个字的含义。
也是没有根据的。”;朱芳圃在《殷周金文释丛-叔》中以为:“叔象手从土中拔出木戈之形,故引申为收拾之意。”;裘锡圭在《古文字论集—释柲》以为:“甲骨文‘叔字或於‘戈下加‘土,以戈掘地之意更为明显。季旭聲在《说文新証》中赞成裘老先生的说法,:“金文“叔”从又持戈,小点象土,故本义为以木樁插土。”叶玉英在《谈谈音与饰笔》中指出:
“‘叔字形本是从戈从又,后来加了几个饰点,后来人们就把几个饰点固定为三个,并隶定为“小”字,最后理解为从又尗声的形声字来。”笔者认为季先生的观点较准确。从其字形来看,象以戈插土,因为在早期农业社会,生产工具都特别落后,如果没有牛等牲畜的作用,只能靠人力来耕种,以木樁插土,然后放种子于土中,很适合当时的农业条件。
(四)取,本义是拿,拿来用。《论语·阳货》:“取瑟而歌。”《孟子·告子上》:“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按:《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甲骨文从又取耳,《说文》引《周礼》、《司马法》,表示古代战胜敌人,割取首级谓之“聝”其后改取左耳谓之“聝”,“取”字所以从又取耳。故为会意字。
(五)受,本义是接过来。“受”字《说文》入(biào)部,甲骨文受作,这是一人的手拿着东西交给另一人的手,中间是舟字,舟不是船,而是盛物器。按:《说文》:“受,相付也。从 ,舟省声。”季旭昇认为“段玉裁以为:‘概许必有所受之确实不确,但舟形甚大,似不可能以只手授受。疑‘受字本为登舟授手,人登舟时重心不稳,授手他人,以便搀扶耳,后引申为物之授受。”在陈初生的《金文常用字典》中,记载:“李孝定认为舟乃是槃的古文,从,从凡(槃),会相付、授受之意。”笔者认为前者较合理些,舟在早期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较合常理,古文字音义互训。故会意兼形声字
(六)放,字本义是逐,最初也可能与鞭打有关。《说文》另立放部。按:《说文》:“放,逐也。
从攴,方声。”根据古文字字形,从攴,与鞭打有关,怀疑应该是用棍棒驱逐之意,该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释为形声似不确。
三、结语
此篇论文是对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附录二中“汉字部首举例”中第四、五类(肉部、手部)部首的部分分析,笔者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的分析来确定了字的本义及其使用范围,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794-795.
[2]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M].中华书局,1986(15):2-3.
[3]季旭昇.说文新証[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董莲池.古文字无倾头“夭”字说,古文字研究[M].中华书局,2006(26)4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