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校长说”首坛实录
2016-03-17
编前:冬月某日,本刊主编高杨女士到洛阳理工学院调研,其间,和屈凌波校长就时下的转型发展、“双创”工作等话题进行交流,一时碰撞出诸多火花。高杨主编建议,何不开设一个校长论坛?每期邀请不同高校的校长,圆桌对话,以转型发展和“双创”工作为话题,共话高校未来发展。如此,既可为诸高校在此工作中启示一二,又可为大学生创业者指点迷津,还可为杂志打造一个品牌栏目。遂有了“创·校长说”的开讲。2016年1月4日,“创·校长说”在黄河科技学院黄河众创咖啡开坛,洛阳理工学院校长屈凌波教授、许昌学院校长赵继红教授、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教授受邀做客论坛,共同探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现将论坛实录加以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高校应培养出切实能够支撑起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高杨: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有三个核心词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三位校长,如何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又如何理解国家在这个节点出台《意见》?
屈凌波:当前,我国由一个简单模仿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创新创造的时代。新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能够在创新大潮中实实在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应用型人才。虽说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入学率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和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相比,人才仍是匮乏的。再者,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人力资源、人才和人之间存在极大的错位。为了弥补这个错位,国家需要部分高校把目标聚焦在地方经济发展之中,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培养出切实能够支撑起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今天,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学校办学定位,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家庭的发展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契合的,能够共同取得发展成就、共同享受发展红利的高等教育。
赵继红: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提升都要求高校必须转型发展。第二,应用技术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的四大职能之首就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需求,符合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倒逼着高校必须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不可能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去培养尖端人才,毕竟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对高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必然选择。第三,应用技术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追求更高质量办学、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地方高校也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搞真真正正的应用技术转型,而不是空喊口号。时下,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大众化阶段,对于二本院校来说,这也是个机会。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这样一个转型发展的《意见》,对于我们同类型的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动力,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杨雪梅:我从一个民办学校校长的角度来谈谈感受。大家都能感受到: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急需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并不是说没有岗位,而是没有适合岗位的人才。那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面临转型发展的需求。国家在这个时候出台这样一个文件,我认为非常及时。现在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造就了老百姓不满意、高校不满意市场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的状况。面对这样一个怪圈,高校该怎么去破冰?很显然,这个文件为我们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紧紧盯住地方发展的需求,为地方培养人才。作为民办院校,我们学校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应用型,这跟出台的《意见》中的第三个关键词不谋而合。这些年,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学校培养的本科生,不仅是技能型人才,而且也是具备高素质、能够解决一线基本问题的管理人才。
高杨: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有人评价说,这一次的改革和转型,甚至比高校扩招的影响更大,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也更剧烈。屈校长,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屈凌波:我们中国的大学,承担着四项职能: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也是四个重要的责任。近些年,通过扩招,我们大学只做到了数量上的满意。政府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办应用型技术大学,尤其是办地方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要求。先不说别的,仅是这个概念和名词,从文化层面来讲,就深深地震撼着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文化。因为从文化深层次上来讲,现在,我们是要摒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转变为“崇尚从事劳动、从事技术、从事技术创新”的新观念。所以,在高校转变成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办学的理念、形式,做到真正地与产业、企业、行业及社会的需求高度融合。同时,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比如说,今天我们看到的黄河科技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就做到了让企业进入校园和课堂,建立了高校与社会融合的体系。我想,这就是社会对我们办教育的支持。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类企业、行业、产业的广泛参与。
创新创业这条路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杨:在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有一条指导思想是把办学思路转到创新创业教育上来。许昌学院在转型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而且有很多创新的工作方法,结合许昌的地方工作发展,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标签。那么,请问赵校长,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方面是如何设置课程,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
赵继红:许昌学院至今办学历史已经有70多年了。2002年,许昌师专升为许昌学院,所以学校存在着从师范性向多样性转型的需求。许昌学院从师专往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体现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学校依托世界上第一大假发企业一一河南瑞贝卡集团公司为背景,成立了一个理事会制度下的行业学院,而与假发的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系列的相关专业就应运而生了。再比如,学校依托中品产业设置了机电、电气、材料等专业。在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上,学校也下大了力气。近年,学校从当时只有2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出发,发展成现在18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大楼和一个专业的创新创业学院。在这个大楼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空间。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环节,同样在选修课安排上也加大了创新创业力度。另外,通过项目化的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教育。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他们在大学里就能够得到这么多资源,因此也希望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多拓展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夯实基础。
高杨:黄河科技学院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校长说”选择在这里开坛,意义非常重大。杨校长跟随着胡大白董事长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也收获了很多成功喜悦。我想听听杨校长对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意义的理解。
杨雪梅:黄河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我经常说,黄河科技学院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创新创业的因子。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史,曾两次被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案例,这说明黄河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对西方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认为,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去创业。创新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但创业是那些具备领袖气质的人才有的。当然,跟随别人_起去创业的,也是创业者。2015年,“两会”结束以后,学校就开始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多的荣誉。我坚信,创新创业这条路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能力,而且要全力以赴做好这件事。
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精神对大学生来说更为珍贵
Q1.我是黄河科技学院2013级营销班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创业者,听了几位校长的谈话,感触很深。我想问的是,在校生创业是应该坚持脚踏实地的道路还是追求与“互联网+”等高大上概念的结合?
杨雪梅:我觉得,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态度是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既然你已经接受了本科教育,我还是希望你们的创业项目能够融入更多的科技成分、创新元素、人性化特色,这样你们的竞争力可能会更强,市场前景也会更加宽广。
屈凌波:创业更注重的是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好高骛远是没用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在创业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能力,找准定位和发展的目标、方向。有的人适合当领袖,有的人适合当将军,有的人适合当幕僚,有的人适合当跟随者,但跟随创业也是创业,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创业的精神,理解创业、把握创业、跟随创业。这也正是我们大学里要培养的精神、素质和能力。创业的道路千万条,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大学不是创新创业的工厂,没有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更没有一个定型的产品,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智力上道路上的选择,甚至生活背景的选择。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在创业道路上往前走,才会有收获。
Q2.我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当下,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创业教育有什么区别?创业可能需要灵光一闪,而创业教育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是可复制的。请问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屈凌波:大学是培养人的,所以大学里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素养及精神,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有激情养成和固化一种创新创业的素养。而现在社会上的创业教育,更偏重技能,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要切记的一条。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性,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格素养。就像黄河科技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服务的。现在,各高校开设了第二、第三课堂,就是为了把知识和灵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变成每个人的行动,把校园变成创业者的乐园。
Q3.作为企业家代表,我们算是早一辈的创客,想为大学生创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我的问题是,我们这些社会上的企业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赵继红:非常高兴看到企业家能够主动走进大学校园,支持“双创”工作。你刚才提的问题,其实有些企业家已经找到了答案,并且正在做。他们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些锻炼岗位,建立创业基金,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比如,最近,许继集团原董事长王纪年先生在许昌学院成立了“纪年创客空间”。他不计利益、不求回报到许昌学院做纪年照明,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目前已经有上千名学生进入了王先生的众创空间。我认为,大学生们能够遇到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学到他们的精神、素质和能力,是一种幸运。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才能够真正实现。
杨雪梅:现在,企业家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我觉得,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精神对大学生来说更为珍贵。如果他们具备了这种精神,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克服,这也是大学生创客们目前最需要的。所以,我倒更希望企业家们能够把这种企业家精神传递给年轻的小伙伴们,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高杨:今天,关于创业和创新,三位校长都结合实践,讲了他们非常深刻的见解。创新意识应该渗透到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每一项工作过程中,都要带着创新意识,这也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我想,每天带着创新意识工作的员工一定是个好员工,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好员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创业永远在路上,创新应该永远刻在我们心上,鼓舞着我们豪迈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