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
2016-03-17陈秀国
陈秀国
众所周知,校本教研是根据本校实际而开展的,是围绕所在学校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如今,物理教材从各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生活—物理—生活”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必须由“讲”变为“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相应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想尽快完成转变,校本教研是必不可少的。校本教研是教师“在自已的工作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研究”,所以要有教师个人、集体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
一、重视自我反思,利用差异推动校本教研开展
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自我对话
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物理组积极倡导多思考、多感悟,实际上就是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2.自我批评
每当完成一节课、一个教学任务,我们都应该自觉地从三个维度上去审视和考查自己,筛选并保存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使反思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自我批评,在课前形成的教案、课中灵活调整的设计、课后回头“看一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深有感触:以前上课就是执行教案,从不考虑学生的感悟,上完课也就完了。可是通过校本教研,在课前我们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课后认真反思,写好每堂课的小结。这看似简单,积累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物理教师从中不断地成长,收获着财富,真正做到了“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关注自己的教学细节。”
3.交流式反思
每节课后我们都相互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效果。尽管有时一些问题难以得出结论,但在讨论中,教师对研究对象有了更多的想法。
如:在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感到教学应注重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那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呢?所有教师始终在探究,听过组内不同教师的课后,我发现每个人的教学模式都各有优点,因此整合之后,决定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并提出了研究方案:
(1)对统一的内容进行对比,比较当堂课的教学效果;
(2)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统一知识目标和重难点、教具手段;
(3)集体听课、评课、评议当堂课的教学效果;
(4)阶段验收学生的反馈,进行对比;
(5)授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的成功与不足;
(6)听取专家意见和学习教学理论,对比利弊,寻求指导;
(7)达成共识,试验推广。
课堂实录和研究讨论过程在此不多赘述,只把研究结果说明一下:
自主讨论交流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先解决他们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
目标引导教学模式是把包含定论知识的教材按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展开,按学生的理解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接受信息与观念,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通过例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思维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发现、探究新的事物,使学生在“例中学”“导中学”“做中学”。目标引导教学虽然体现了学生的发现、探究,但也延承了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利,阻碍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研究表明,目标引导教学模式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而自主讨论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面对层次更突出的学生时,自身研讨促使我们又思考了一个问题:习题课如何上才更有效?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全面具体地为学生总结各部分重点知识、典型例题,然后详细地进行讲解。通常是教师讲的酣畅淋漓,学生听的也津津有味。但课后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教师教的完全是学生所欠缺的吗?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的困惑完全合拍吗?这样一堂看似精彩绝伦的讲解是有效的教学吗?面对种种疑惑,我们经过了多番的思考和讨论,经过了对学生的调查和反馈,最终得出结论:要想上出一堂真正精彩、有效的习题课,还要我们在课前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我们最终提出了“全面了解学生——根据问题精心设置讲课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习题课方案。研究表明,其优势体现在:
(1)课堂针对性很强,能够准确抓住学生的困惑;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很贴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使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通过适时的指导让迷茫的学生找到方向,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解惑作用;
(4)讲解时适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意识地思考总结,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不足:
(1)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收效不高;
(2)这种开放式的课堂进程不是很好控制。
经过组内反思,大家一致认为:通过上这样的课,掀起了学生研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领悟到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感觉到这样的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想实现很好的调控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给学生准确的指导,并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绞尽脑汁地营造学生讨论问题的氛围。学生兴奋的表情和反馈回来的良好效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一直循着这个方向,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课堂模式。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沟通,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团体互助,蔚然成风
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校本研究文化一直是物理教育者的共识。在互动的过程中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对话与交流中可以产生观点的撞击、思想的交锋。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物理学科的教研从以往的“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合作”,由“画地为牢”,走向“资源共享”。
开放式的备课会激发教师潜在的能量,使他们能把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与思想展示出来。我们物理备课组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并总结了“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四个方面关注课程教学,确立了“积极参与、阶梯难度、滚动训练、及时反馈、互助合作”的实施原则,使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鲜明特色。
例如:组内的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将同伴互助体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先在组内说课,然后全组讨论可行性,提出不同见解后再实施,全组听课,听完课后回来评课,将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一一讨论,每个人都发表意见,出谋划策,改进实验,将学生的错误操作回放,将对比数据打在大屏幕上等等,经过几次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节精彩的课。上完课后,上课的教师反思说:“经过以上几个环节,我深深领悟到同伴之间的这种互帮互助,不但成就了一节好课,也成就了一位好教师。”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上公开课也有了抓手,收获了满满的自信;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出新、出变,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专业引领,内外合作
可以说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高级形式。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高研究水平,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
1.专业理论引领
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修》《高中新课程教师读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用理论武装头脑,这也是校本教研的切入点。可以说,理论是反思的“CT”,有了理论的指导,“病变”就一清二楚。不断的理论学习给了我们以精神与气质的熏陶、思维和智慧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升华。
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实际上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所以,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不仅是外在变化,更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
2.先进的经验引领
通过网上沟通,热线电话,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了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吸收变通,为我所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3.骨干教师引领
教师梯队搭建,底蕴厚实的老教师,思维缜密、基本功过硬的中年教师,和头脑灵活、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知识、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教师为之兴奋的火花。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这火花点燃了我们物理校本教研的激情。
4.专家引领
一线教师都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但有时会感到功夫没少下,收获却不大,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可以不定期地请省、市教研员到组内辅导、座谈、现场指导备课、上课、点评。专家们拥有较多的教育理论修养,有较深厚的教育实践功底,有较宽阔的教育观察视野,往往能够“站得高、钻得深、看得远”,可以为我们的教育科研指明方向,大大提高效率。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中,物理教师应携手共建、共进,用心浇灌物理教育的梦想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