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事物说明文流出“美”来

2016-03-17周启群

初中生 2016年2期
关键词:太和殿石拱桥苏州园林

文/周启群



让事物说明文流出“美”来

文/周启群

在很多人心目中,事物说明文就仿佛一位正人君子,只会一本正经地介绍说明对象,而毫无情趣可言。其实不然,一篇好的事物说明文在确保其准确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抓住说明对象的美,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介绍,同样也可以写得摇曳多姿、情趣横生。那么,怎样才能让事物说明文流出“美”来呢?

细处着笔描绘画面美

如果说明的对象是一个美丽的景区,那么,为了突出景区的总体特征,写作时就得从细处观察,抓住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加以说明。如果能将事物的特点准确形容出来,事物的形状就历历在目;如果能将事物之间的关联表达出来,事物在时空上便有了立体感。这样,做到让景物的点、线、面在空间上完美结合,便构成了画面美。例如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段:

苏州园林的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从“栽种”和“修剪”两个方面来写。“栽种”方面,用高树与低树的搭配,从空间位置关系上进行描绘,用“俯仰生姿”一词赋予物以人的性情,给人错落有致、姿态万千之美感;再用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从时间上进行说明,用“不寂寞”突出苏州园林四季都美不胜收。“修剪”方面,作者先虚写一笔,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再给藤萝的枝干来个特写——“盘曲嶙峋”,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让人拍案叫绝。再加上开花时节“满眼的珠光宝气”,耀眼夺目、喜气洋洋的画面美,更让人叹为观止。

虚实结合营造意境美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介绍建筑物或风景区,作者常常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从而有助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且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身临其境中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吴冠中的作品《桥之美》为例,作者在概括地介绍了桥本身的结构美之后,笔锋一转,明确地告诉读者写作的出发点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接下来便写了这样一组句子: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这些句子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和作用:一是石桥与密密苇丛的搭配给人带来舒畅的感觉,一是石桥与细柳的搭配令人“销魂”。看到此,人们不禁会问:这些说明性的语句为什么会如散文一样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本来,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而作者却运用拟人手法,把人的感觉投射到它的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化实为虚,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因为桥的存在,而使得芦苇丛呈现出密中有疏的特点。

借助饰物传达文化美

我们在介绍像故宫、圆明园等一些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建筑物时,除了介绍其雄伟壮观的体貌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怎样传达说明对象的文化内涵呢?最好的角度便是借助装饰物品来表达。像黄传惕的作品《故宫博物院》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了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皇帝发号施令、统治封建王朝的中心,所以,作者在介绍故宫的太和殿时,很好地抓住太和殿的装饰物——龙——进行介绍。这样写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所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应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所决定的。在我国历史上,皇帝以“龙”自喻,自命为“真龙天子”,因而龙是皇帝的化身,也是皇权的象征。作者介绍太和殿时着意刻画龙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作者借助太和殿的装饰物就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之美传达出来了。

巧用比喻再现事物美

在介绍事物时,我们也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能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像茅以升的作品《中国石拱桥》的开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作 者运用比喻手法,把“石拱桥”比作“虹”,同时又把现实和神话联系起来,上下纵横,交错有致,不仅介绍了石拱桥的形状、作用,还形象地再现了石拱桥如彩虹般的梦幻之美。

猜你喜欢

太和殿石拱桥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紫禁城在1918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家乡的石拱桥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