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教学引入服务性学习模式:教师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2016-03-17周薇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服务性基地专业

周薇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江苏南京 210097)

高校实践教学引入服务性学习模式:教师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周薇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江苏南京 210097)

在概述我国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背景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实践教学中教师面临的知识结构及角色转变等四种困境。探讨了高校引入服务性学习模式在明确教师角色,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解决路径。最后指出需要建立长效化、制度化机制保障高校实践教学长期、稳定的开展。

实践教学;服务性学习;教师困境;解决路径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件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实践教学的强调,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需要,也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尽管各大学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需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学分及课时安排、实施计划、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但缺乏对课程规划、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学生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及教学模式、评估标准、反思总结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近年来,一些高校专业引入服务性学习理念,并开展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以来这一实践在美国高校迅速发展起来。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服务性学习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以及相关组织均对服务性学习下过定义,至今远超过百种,而《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中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却是常被引用的。[1]结合关于服务性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王晓燕等[2],2014;胡蕙芳,2011[3];陈晶晶、何云峰,2015[4];廖阔、刘龙昌,2013[5]以及服务性学习实践的开展,服务性学习在我国高校的实践中主要强调以下要点:1)教师和学生的精心准备(包括理论和实践);2)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基地服务活动,以及专业教师实践指导和督导;3)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学生与服务活动参与对象相互学习;5)教师和学生对服务性活动反思;6)服务性学习评估。

一、大学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困境

实践教学对高校专业教师来说,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缺少经验和具体指导。他们肩负着学生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责任,也面临不少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知识结构及角色转变的困境。长期以来,教师习惯并得心应手于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模式长于理论教学,课堂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能够让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优势。教师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传授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师制定课程计划及课堂讲课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是以讨论、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也是在预先设定的虚拟社会情境下进行,这是教师可控的。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掌握缺乏社会认知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理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容易脱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刚刚进入实践教学的高校教师往往面临两种困境:首先是教师角色定位的困境。教师面临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角色转换问题。实践教学并不是抛弃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和服务实践的结合。而教师却需要在“传道授业”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角色,和社会实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的角色间转换。向荣和董欣梅两位学者指出教师专家型地位被挑战,[6]而长期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主动性、中心角色使得教师常常本能的在实践教学中“替”学生做决定。其次是知识结构调整的困境。高校教师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完成学业后进入大学工作,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却往往缺少实践训练,以他们现有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很难真正理解和指导学生实践。不同于课堂预设的社会情境教学,在开放的社会中,社会情境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和学生均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课堂教学经验,也需要教师具备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此外,长期“传道授业”的教师角色,也很难让他们放下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用以促教、学教相长”。

2、稳定、可靠的社会实践资源获得,以及处理与实践教学基地关系的困境。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两级都积极鼓励并明确要求高校各专业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实现高校专业资源与社会相关资源长期、稳定对接却并非易事。从政府及学校管理角度来看,目前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类组织支持高校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多数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时间不长,学校内部缺乏明确的职能划分,寻找社会实践基地的责任多由系科承担。相对而言,师范、医学、社工等专业较易在各类中小学校、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工机构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而其他不少专业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及学校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对实习地点、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条件较多,增加了实践基地选择的困难。

首先,从社会组织角度看,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类型机构出于安全、保密、效率等多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社会实践并不太欢迎。因此,社会实践容易成为走过场,参观多于实习,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其次,存在社会实践基地“僧多粥少”的情况,高校专业在实践中常常难以与社会实践基地平起平坐,学生很可能成为社会实践基地的“短期”或“长期”雇员。学生还可能“忙于工作”,难以真正从“做中学”、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缺少时间开展反思和集体讨论。此外,还由于存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实践基地聘任的兼职实践导师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

3、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知识服务社会以及实践评估的困境。首先,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充满好奇、疑问,在最初容易投入很大热情的场所。由于缺乏社会性知识,有时小小的挫折会对他们打击较大,甚至会出现“好心办坏事”。对教师来说,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热情,而又能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理论问题思考及理解能力、组织及协同工作能力、与社会服务对象打交道的能力。

其次,学生状况参差不一,有学生强于理论学习但实践能力较弱,有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乏乏但实践能力强。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也有学生对考证、考级、考研、考公、出国等之外的兴趣都不大。因此,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引导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角色向主动性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动性,对教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4、实践环节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评估的困境。社会实践如果难以将实践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就无法实现“实践育人”、“实践树人”的目标。但如何将这两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并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知行统一”是所有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

对于教师来说,实践教学需要评估学生实践服务表现及效果。目前实践教学从大纲编写到考评是参照实验教学大纲,然而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差异较大,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社会实践很难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评。评估以定性评估指标为主,如实践日志、实践报告、实践参与等等。有专家提出了建立对比分析的定量分析指标,即设置参加实践和没参加实践两组,通过比较分析实践教学的成果。这种方法对教学研究有意义,但在实践教学上却很难行得通。

二、服务性学习模式的解决路径

三十多年来的多国实践表明,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在“做中学”的教育实践模式和理念。在师生角色定位、教师培训、处理与社会实践基地关系、实践反思及评估等具体环节设计方面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明确教师角色,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服务性学习作为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课程的总设计师,也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者;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学习的引导者;是理论支撑者,帮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解答学生在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实践指导师;也是考核和评估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督导者;教师还是肩负着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的联络员。对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说,社会实践也是新生事物,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和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学习者。此外,和课堂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提高,因此,教师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者和革新者。

教育部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因此,加大对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培训显得迫在眉睫。借鉴服务性学习模式,培训应包含两个层面:其一,在观念及心理层面上帮助教师重新定义“教师角色”,真正领会服务性学习的要点和目的,建立新型平等、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其二,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避免赵括式的纸上谈兵。可在院系内及院系间、在已开设或准备开设服务性学习课程的教师间建立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

2、依靠制度,建立与社会实践基地互惠互利的密切合作关系。服务性学习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学校及学院行政部门承担着寻找社会资源、搭建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互惠性,也即学习者和服务对象间的互惠互利是服务性学习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据服务性学习理念,学生是“与”社会工作,而非“为”社会工作,学生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围绕课堂专业知识学习来开展实践活动。

高校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连续性过程,需要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社会实践也需要满足实践基地的需求,这是寻找及建立与社会实践基地互惠关系的两个重要前提。美国服务性学习基地的选择以及政策支持是着眼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大众。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优先考虑基层社区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的各类基层机构往往设在其中;也可以考虑各类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多数服务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从机构方看,此类组织有明确的目标,有专业工作人员,但常常由于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及总体层次不高,无法向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多样化的服务;从高校方面看,需要与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专业性、并能够提供专业辅助人员的基地合作。在互惠前提下,双方通过协商合作,达到共赢,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工作”而非“学习”的尴尬境地。

3、转换“教与学”关系,明确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角色,在服务性学习中学生是中心。引导学生通过服务大众的社会实践,使得积极主动学习内化为他们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指引他们的行动。学生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服务,达成“做中学”的目标。

在笔者所在系几年的服务性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善于发现和发挥具有积极性并有着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生,通过同辈督导引导和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服务社会。再次,通过结合如大学生挑战杯(大挑和小挑)、大学生创新训练等科研实践项目申报,鼓励学生从实践中选择与专业相关课题,带着研究进入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此外,引导学生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特征和需求,借助他们互联网运用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网上虚拟服务平台,为学生与服务对象互动提供了新形式。而这一平台的搭建,还有利于一届届学生服务社区居民的延续。

4、重视反思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服务性学习强调反思,通过引导学生“理论学习—社会服务—反思—理论知识提升”,达到知识螺旋式提升效果。反思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实践活动中,笔者所在系通过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点预习准备、分组实践、撰写实习日志和周记、小组讨论、撰写分报告和总报告等,总结做了什么,成绩和不足,是否需要调整下一步的如何“做”的方案。通过对社会实践一系列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服务社会大众,引导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价值的认识。

几年来,我们系通过结合学生自我评估、学生小组评估、教师评估、以及实践基地导师评估,给予学生综合评定实践效果。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时分别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改变;在社会实践开展之处和结束时分别对服务对象问卷调查,以此在了解服务对象改变的同时,对服务效果做评估。

三、结语

要保障高校实践教学长期、稳定的开展,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参与、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外,还需要建立长效化、制度化机制。从宏观层面看,当前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关主管部门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指导和规范。2014年出台的《若干意见》更多是框架指导性文件,而非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美国服务性学习实践发展过程中,1990年《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以及1993年《国家与社区服务信任法案》(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两部法案的颁布,在组织、资金、政策及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从法律层面上给予服务性学习以制度化保障。

[1]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Z],1990.

[2]王晓燕.国内高校实施服务性学习的现状和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18-19.

[3]胡蕙芳.大学时间教学的服务性学习模式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3):97-100.

[4]陈晶晶,何云峰.服务性学习:理念阐释、价值重估及机制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5-7.

[5]廖阔,刘龙昌.服务性学习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 134-135.

[6]向荣,董欣梅.服务-学习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0.

[责任编辑:刘大泯]

Introducing service-learning mode to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teachers’plights and solutions

ZHOU Wei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Jinling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

On the basis of outlin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s’practical teaching,the article analyses teachers’plights,such as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ole transition and so on.Then,it discusses the solutions by introducing service-learning mode,such as defining teachers’role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ability by training.Finally,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and institutionalized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Practical teaching;Service-learning;Teachers’plights;Solutions

G642

A

1674-7798(2016)09-0073-04

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16.09.015

2016-08-21

周 薇(1970-),女,江苏东台人,南京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服务性基地专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服务性管理的探究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的若干思考分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电视法治栏目服务性问题的探讨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从《连线119》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