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03-17唐清亮石铁玉付秋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课程体系

唐清亮, 石铁玉, 付秋萍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唐清亮, 石铁玉, 付秋萍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随着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笔者介绍了该专业的现状,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内涵的延伸和水土保持理念3个方面分析了专业面临的挑战,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两个方面分析了专业面临的机遇,最后提出了专业的发展对策,即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课程体系;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的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1]。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同时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能在水利、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监测、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责任[3]。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的提高,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手段和研究对象的内涵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该专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员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专业现状

1.1专业发展历史1958年北京林学院根据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从此,我国才有了专门培养水土保持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随着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进一步认识,水土保持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自1983年后,先后有西北林学院、内蒙古林学院等相继成立水土保持专业[4]。目前全国共有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9所院校设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

由于水土保持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各部门和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此外不同省份的水土保持任务和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规格要求不同。因此,虽然同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并不统一,其根据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基础和现有的办学条件等,保持了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使水土保持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1.2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最后是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和控制教学过程的,因此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1994年水利部水土保持教学指导组在多次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9门课程为该专业的重点课程,即土壤侵蚀学、流域水文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保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林业生态类型、水利工程类型、农业生态类型和综合类型四大类[4]。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基础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呈现多样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1种类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该类高校是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强调林学和规划课程的重要性,林学类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一半以上。第2种类型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该类高校是以水利工程为核心课程体系,强调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水利工程类课程基本上按照工科院校的学时安排。第3种类型是以西南农业大学为代表,该类高校是以农地水土保持为核心课程体系,注重水土保持农学、土壤保持等基础课程。

2专业面临的挑战

2.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①综合类课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这一具学术、技术、法律的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数量多,覆盖面广,学生知识掌握比较全面但是不够深入。作为涉及农学、林学和水利三大行业的专业,其对以上行业的深入程度肯定不及本行业内部人士,但是综合类课程又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不少人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缺乏科技含量,农学、林学和水利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可以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工作,而且其行政主管部门又隶属于水利部,这就造成目前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大多数都为水利专业出身。随着近几年的扩招,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那么如何突出综合类课程的特色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增强该专业的竞争力尤为重要。②实践类课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涉及的理论课程多,而实践环节较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近几年,3S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创了新的前景,尤其给水土保持监测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该类课程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占的比例非常少。

我国各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相差很大,各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很难用一个模式来统一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4]。这就导致虽然为同一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标准不统一,具体体现在不同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以新疆为例,新疆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和蒸发量非常大的地区,所以无论是农业灌溉,还是城市绿化建设,都要涉及灌溉排水,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还要防治土壤的盐渍化。因此,新疆农业大学开设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注重学生对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内地湿润区降水较多,高校对该方面关注较少。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基础和地理位置,培养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在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人才的流通范围逐渐扩大,流动速度逐渐加快,这种优势逐渐减弱,而学生在某方面的不足却凸显出来。

2.2专业内涵的延伸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是针对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这类地区人为扰动作用相对较少,多是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水土流失。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其高强度的人为扰动下发生的水土流失显著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

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地形,改变了原有的水系和地貌植被,破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水资源布局发生变化;同时地面高度硬化,绿地面积小,土壤的渗透能力极大地减弱,造成地表径流急剧增大,泥土淤塞排水系统,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内涝深渊,出现城市中“看海”的奇特景象[5]。

此外,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又造成空气、水体的大量污染。

2.3水土保持的理念我国在长期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理理念由最初的群众单一治理发展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即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6]。

近30年,我国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群众收入;提高了区域抗灾能力,减轻了下游洪涝灾害;改善了生态与环境,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7]。但是,在局地小流域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新的一些环境问题已开始出现。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最早开始治理的地区。通过几十年的小流域治理,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黄河输沙量剧烈减少,黄河潼关站20世纪70年代每年的输沙量近16亿t,目前剧减为3亿t左右。研究认为坡面和沟道的生物和工程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共同作用,把黄河输沙量控制到人类活动影响之前的程度[8]。同时,剧烈的水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水沙供求的天然平衡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黄河三角洲一系列的环境问题[9],因此黄河水沙管理需要从小流域综合治理转向全流域整体协调。

3专业面临的机遇

3.1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受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94万km2,占国土面积31%。其中,水蚀面积129万km2,风蚀面积166万km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防治工作,但生态环境仍然呈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象条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1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此种形式,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和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11]。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极具指导意义[12]。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重视,而水土保持的目标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这就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2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通过近几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大力营造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的舆论氛围,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提高[1]。另一方面,最近几年我国北方连续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雾霾在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出行,使公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雾霾为例,与雾霾密切相关的PM2.5监测数据,由最初2011年的官方拒绝公布,到市民的热议和自发监测,再到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监测指标和各个城市实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充分体现了公众对周边环境的关注与更高的要求。

4对策

4.1课程体系的改革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吴发启等不少学者已经在课程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3-14]。各高校在保留本校特色的同时,应积极吸收其他高校专业的优点及特色,既要全面发展,也要突出特色。课程类别上,增加综合类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应注重实践类环节的统筹规划,积极与校外单位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15-16]。尤其是随着3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而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并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进行实时调整与优化,突出实践教学[17]。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与改造传统的水土保持学科的同时,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水土保持学科教学体系[18],最终培养能从事关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恢复、林业生态工程和水保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施工监理、预防管理和教育培训及科研工作,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19]。

4.2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涉及农、林、水利等行业,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组建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

4.3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我国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中,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造成新的环境问题。而该类水土流失特点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需要开展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掌握城市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城市和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0]。

此外,我国虽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的同时,由于原有的水沙平衡被打破,流域下游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这也就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从更大尺度的全流域或者区域角度进行整体协调,而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极其稀少。

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只有以强有力的学科基础做后盾,才能保证专业的生命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震.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的形势与任务[J].水利发展研究,2011,10(12):80-82.

[2] 庄家尧,张金池,胡海波,等.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12-16.

[3] 杨建英,张洪江,李永贵,等.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4-8.

[4] 王治国,周世权.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1999(S1):57-60.

[5] 姜德文.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新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

[6] 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06(2):16-17.

[7] 刘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2005(22):17-20.

[8] WABG S,FU B,PIAO S,et al.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 [J].Nature geoscience,2015,9(1):38-41.

[9] 张佳.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变化及其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 李春平,张洪江.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1-4.

[11] 姜德文.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水土保持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13(4):10-13.

[12] 刘震.认真贯彻《意见》精神更好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5(10):1-4.

[13]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3):24-28.

[14] 高甲荣,程云,张洪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5(2):23-25.

[15] 齐实,张洪江,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S1):74-77.

[16] 王云琦,王玉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21-23.

[17] 姜群鸥,张学霞.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53-55.

[18]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中国水土保持,2006,26(4):56-60.

[19] 马维伟,李广,王立,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4):117-121.

[20] 张翼.水土保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J].中国水土保持,2007(5):8-11.

作者简介唐清亮(1986- ),女,湖南衡阳人,助教,硕士,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09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4-276-03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Major in the New Situation

TANG Qing-liang,SHI Tie-yu,FU Qiu-ping

(College of Hydraulic and Civil Engineering,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and water loss,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major faces the new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the extension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professional theories.Beside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from the emphasi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y country,and public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is major in future,by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setting up an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and carrying out basic research work.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rriculum system; Soil and water los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mall watershed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