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环境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7方伟李梦娥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中心

方伟 李梦娥

协同创新环境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方伟李梦娥

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以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优势,并以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对策与建议。

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推广,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院校数量、教师人数都有大幅增长。当前,更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学术人才,使他们能以积极精神追求广博知识,忠于探索本质问题,学以致用,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研究生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看重生产实践中工作技能的获得,为高校培养后备师资力量,为科研院所和企业输送科研人员。

一、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

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13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就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在政策导向下,国内多所大学大力推广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强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主体综合作用,在课程教学之余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依托高校学科力量,将参与国内重要工程类或研究性项目作为研究生教学的延伸,初步体现了联合培养工作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特征。[1]

二、协同创新环境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和优势

1.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国内一些高校重点优势学科发展较快,国际学术影响力保持上升态势,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良好基础。以此对研究生开展系统性科研能力提升训练,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更多前沿性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多学科间交叉培养,有助于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水平,拓展合作内涵和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思维。[2]

2.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优势提升人才科研能力

工程研究中心是依托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设立的,主要进行工程技术开发、核心关键技术攻克、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孵化、技术转移及相关服务,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技术工艺以及丰富的项目资源。将工程研究中心仪器设备作为科研实践平台,开展实验平台建设,不仅能分享科研资源,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就地进行中试与工程化验证,进一步对接规模化实践,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力量与实操能力,推进研发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依托企业生产优势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

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凭借信息收集、资源整合和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致力于构建人才与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最佳整合方案。[3]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迅速投入生产,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并从制度上保证持续技术创新的实现,降低人才了培养成本,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激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励,并通过生产过程积累工作经验,极大地提升了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三、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实例

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科研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平台,拥有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利用移动互联网连接面向非病人群的各种健康服务终端,使所有健康服务终端都成为网络信息服务终端,具有“可寻址、可通信、可感知、可控制”能力,实现以“泛在化、拟人化”为特征的健康服务智慧化,智慧健康服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在推动科技进步,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如下四个要素:公共实验平台、项目管理机制、导师队伍、管理运行制度。其中,公共实验平台是基础,项目管理机制是方向,导师队伍是监督,管理运行制度是保障。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以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1.建设具有完备软硬件科研设施的公共实验平台

工程研究中心下设泛在管控与健康服务、健康系统应用与检测、穿戴式终端与系统、健康信息感知与分析、智能器件与能量等5个研发平台,整合学科教研中通用及急需的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需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条件完备、功能配套、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科研平台共享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大型仪器、高技术设备和先进软件的实验效用,解决了实验资源分散及利用低效、实验教学平台和师资不足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

2.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动态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动态项目管理机制由课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项评审三个环节组成,具有完备的指标评价体系。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和省市多项重大科技项目,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科研课题。鼓励学生以项目为单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学习进度,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课题立项。立项课题注重工程实践,研究方案要具有继承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4]

项目开展过程采用项目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管理机制,完善项目动态管理。在项目研究中期和结项阶段,研究生应递交项目开展情况与进度实践报告,工程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评审与指导论证,对项目的研究方法及方案、实施过程等环节严格把关。[5]对有创新特色、与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紧密相关、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实质效果、有希望取得突破性成果、对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的研究课题开展优先扶持与资助;对完成质量较高且具有推广意义的项目,工程研究中心将课题设为滚动项目,继续立项深入研究。对已成熟的研究项目,在创业人才引导下进一步孵化为创新企业,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3.组建互融互补的学术创新导师队伍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是跨学科与跨组织的人才培养过程,导师在培养中起着监督性作用。联合高校、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导师专家库,遴选出较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及企业高层次人才联合担任培养导师。结合专业和产业领域前沿问题,从学术创新角度给予指导,在探索精神、求知态度和市场竞争中潜移默化影响研究生。高校导师作为科研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日常学习与论文写作,及工程研究中心项目与实验指导。企业导师作为创新导师,主要负责企业实践及活动过程中指导日常操作、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指导。双方导师通过加强互动交流,及时了解研究生培养情况。

4.建立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交流制度

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日常管理中,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考虑研究生的共性培养与个性彰显,使研究生培养的群体和个体管理保持和谐统一。[6]建立多主体立体化管理考核机制,统筹规划各类研究生培养经费,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科研成果、实践活动、工作业绩四个维度进行综合管理并定期考核。通过政策与经费激励,提升创新人才的综合实力,架设成果共享长效平台,实现各主体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共赢。广泛拓展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渠道。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理论深度、科研习惯与理论先进性。研究课题项目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熟悉企业科研、生产流程,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组织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拓展研究视野,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与应变能力。鼓励并扶持研究生申报各项项目平台,在政策引导下鼓励科研成果的提档升级,提升培养人才层次。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强化使用规范,定期开展仪器使用与保养培训,综合权衡学科发展实施部分有偿使用制度,提升实验设备利用率,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及人员,提升实验室综合效益。

第二,项目课题实行研究生负责制,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按申报书开展项目研究,组织开展实验方案设计,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调研论证,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进展。导师对项目负有指导及监督责任,为研究生提供与生产企业、工程师现场交流合作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结合专业及平台特点,分析各合作企业现状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师资队伍,共建研究生培养平台,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伦理全面培养与训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第四,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在项目申报、基金申请、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方面给予必要扶持。对创新性强、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优秀项目提供工商、财务、法律、税务、企业运营等一站式咨询服务,并鼓励自主创业,。

以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科研实践到生产对接中,高校、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应发挥创新性主体优势,开展深度分工协作,搭建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化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推动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共同培养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领域领军人才。

[1]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34-38.

[2]郭大成,等.高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09-212.

[3]张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65-77.

[4]张显悦,刘财勇,郗婷婷,等.项目管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应用[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8):69-71.

[5]徐鸣亚,谢少阳.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管理方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2015(8):91-93.

[6]史新华,农丽萍,黄汉明,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改进探讨[J].教育管理,2014(5):192-193.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产业处)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50

2015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编号:GJSXKT15011);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研究”(编号:JGZZ15_039)]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